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2004-01/2007-12收治的骨折术后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骨缺损进行微创植骨的患者11例,局部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在电视透视引导下定位,做5~8 mm的切口。通过植骨器撑开软组织,切割、钳夹、取出纤维瘢痕组织,并打通硬化封闭的髓腔,形成新鲜植骨床。通过套筒将自体骨、异种骨或人工骨植入。植骨后每2周复查X射线片,观察植骨块吸收、骨再生以及骨折的愈合情况。10例患者植骨后一般情况好,无发热,伤口无明显肿胀、渗出等炎症反应,均为一期愈合。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均在植骨后2~4个月(平均2.9个月)达到临床愈合,恢复正常负重。1例胫骨中下1/3开放性骨折骨不连患者3周内出现炎症反应,植骨后8个月仍未愈合。提示微创植骨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愈合较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2.
23.
骨科植入物表面抗感染修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科植入物相关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通常采用抗细菌初始黏附、表面主动抗菌和促进骨整合等表面修饰技术使植入物具备抗感染特性,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文章就骨科植入物相关感染的发生机制、特点以及植入物表面抗感染修饰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新型抗感染植入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背景:临床上常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引起的疼痛,文献报道非类固醇类抗炎药会引起肝肾功能的损害,但其究竟如何影响肝肾组织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肝肾组织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2008-0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8月龄雌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300~320 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双氯芬酸钠先骨折后药物组和双氯芬酸钠先药物后骨折组,每组8只。 方法:大鼠卵巢去势后饲养3个月,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组。生理盐水组和先骨折后药物组先进行双侧股骨中段骨折造模,再分别灌注生理盐水10 mL/(kg•d)和双氯芬酸钠5 mg/(kg•d)。1次/d,共3周;先药物后骨折组先灌注双氯芬酸钠5 mg/(kg•d)3周,再进行骨折造模。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骨折后2,3,4,6周摘取肝脏和双侧肾脏,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和肾脏组织学观察。 结果:双氯芬酸钠先骨折后药物组肾小球炎症反应;肾小管管腔扩张,上皮细胞水肿,细胞核消失,小管变性坏死,管腔内出现白细胞及细胞碎片和药物结晶;肾间质充血,炎症细胞浸润。双氯芬酸钠组肝小叶结构模糊,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部分肝细胞坏死;汇管区炎症反应;中央静脉和肝窦隙淤血。双氯芬酸钠先药物后骨折组同样造成肝肾组织损害,持续3周左右。 结论:双氯芬酸钠对骨质疏松性大鼠的肝肾组织有一定损害,尤其是肾脏组织。长时间应用双氯芬酸钠造成的肝肾组织损害是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研究硅灰石涂层的细胞相容性和成骨诱导能力。方法 将硅灰石等离子喷涂于Ti-6Al-4V表面,成骨细胞于其表面培养,测定培养液的碱性磷酸酶活性、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和骨钙素的含量,并观察硅灰石涂层表面成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结果 培养7~12d,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13~21d,骨钙素内含量最高,涂层表面细胞增殖明显。结论 硅灰石涂层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成骨诱导能力。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硅灰石涂层的细胞相容性和成骨诱导能力.方法将硅灰石等离子喷涂于Ti-6Al-4V表面,成骨细胞于其表面培养,测定培养液的碱性磷酸酶活性、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和骨钙素的含量,并观察硅灰石涂层表面成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结果培养7 ~ 12 d,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13 ~ 21 d,骨钙素内含量最高,涂层表面细胞増殖明显.结论硅灰石涂层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成骨诱导能力.  相似文献   
27.
董宇启  韦民  刘中远 《上海医学》1999,22(9):574-575
腰椎间盘炎或椎间隙感染是一种椎间盘感染及其相邻软骨下骨骨髓炎,大多数继发于椎间盘手术后。虽然目前对这一种疾病已经有较多的认识,但对该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多争议[3,4]。本院自1989~1998年共收治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12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2例椎间隙感染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均继发于腰椎间盘突出行开窗髓核摘除术后。8例为L4~5,4例为L5~S1,其中有8例为外院转入本院治疗。患者于手术后2~7天发病,平均为4天,在腰椎间盘手术后,原神经根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  相似文献   
28.
29.
30.
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胶原沉积症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胶原沉积症(pachydermodactyly)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总结6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关节累及情况、X线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6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14±3)岁,男性5例,女性1例。临床表现为慢性、无症状性近端指间关节(PIP)周围膨大、肿胀。6例平均累及关节数(5±3)个关节,基本呈对称性分布,主要累及双侧的PIP2,3,4关节,仅有1例为单关节受累。实验室检查均正常。X线仅示软组织肿胀,而无关节和骨质的破坏。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真皮层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结论本病尚不为风湿病专科医师所熟悉,应与各种可以累及PIP的关节炎进行鉴别。本研究试将pachydermodactyly的中文病名定名为“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胶原沉积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