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总结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肝损害在预测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无反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首次确诊为KD的925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有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水平异常分为肝损害组(n=284)和非肝损害组(n=641),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损害等指标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无反应的临床价值。结果肝损害组KD患儿入院时间较非肝损害组更早,血清炎性指标水平更高(P<0.05)。肝损害组KD患儿入院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非肝损害组(P=0.034);给予首次IVIG治疗后,肝损害组发生IVIG无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肝损害组(P<0.001)。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和ALT水平升高有关(P<0.05);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与四肢改变、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ALT水平升高及冠状动脉损伤有关(P<0.05)。结论KD急性期合并肝损害患儿的临床症状出现早且炎性指标水平更高,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治疗无反应。  相似文献   
9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青年峡部裂症患者28例,其中L3 4例,L48例,L5 1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其中14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14例经后正中入路(B组),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节段分布、VAS评分和ODI均无显著性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d、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腰部疼痛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采用ODI评估腰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采用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100~140min,平均104min,术中出血80~150ml,平均124ml,术后引流35~85ml,平均54ml;B组手术时间120~160min,平均133min,术中出血120~210ml,平均197ml,术后引流53~122ml,平均80ml.A组较B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少(P<0.05).术后3d时A组患者VAS评分(6.31±0.9分)明显高于B组(4.79±1.1分)(P<0.05),但3个月和6个月时A组VAS评分及ODI(VAS:1.13±1.2分、1.07±1.4分;ODI:0.135±0.099、0.137±0.041)低于B组(VAS:2.93±1.7分、2.36±1.3分;ODI:0.187±0.112 0.179±0.029)(P<0.05),12个月及2年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三维CT重建两组各有13例峡部裂处形成连续骨桥,植骨融合率均为92.8%,均未见内固定松动、脱出.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较经后正中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究自我效能支持联合知信行健康教育护理对提高血透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饮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自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92例血透患者,以盲摸双色球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两组给予自我效能支持,试验组加用知信行健康教育护理,比较两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自护能力及饮食依从性。结果 试验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饮食行为依从性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我效能支持联合知信行健康教育护理可显著改善血透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提高患者的饮食依从性和自护能力。  相似文献   
94.
研究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护理。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6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2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认为术后体位护理、切口引流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功能锻炼是护理的关键内容。22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接受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18例行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平均时间132.6min,平均出血263ml,无神经损伤。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呃逆症状,1例健侧大腿前面出现麻木,均经保守处理后治愈。患者均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5.
肺栓塞(PE)是以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病因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1].肺栓塞在我国是继高血压、心肌梗死排行第3位的循环系统疾病[2],误诊率高,死亡率高.随着对肺栓塞这一疾病认识的加深,患者在住院期间并发肺栓塞的诊断也逐渐增多.本文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在住院期间并发肺栓塞的15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6.
证实研究是一个直接的比较性研究,对比在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R RM S)中给予不同剂量干扰素β-1a方案治疗的差异:每次30m cg肌注,1次/周(qw;n=338)和每次44m cg皮下注射,3次/周(tiw;n=339)。本研究平均持续64周。安全性组由至少接受一次剂量研究药物的患者组成。在前24周每4周进行一次,以后每12周进行一次临床评估。分别于基线、4周、12周时及以后每12周进行一次安全性血液检查。总体上,副作用在44m cg tiw方案中较多见(P=0.007)且主要归因于不同的注射部位反应。调查者把多数副作用评估为轻度。肝脏和血液的副作用及无症状的检验…  相似文献   
97.
背景和目的:对血管危险因素的最佳治疗(在适当的时候联合使用抗血栓药物及颈动脉外科手术)减少了卒中后新的血管病变的发病风险。尽管在实践中次级保护对许多患者来说并不是最佳的方法,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有明显的改善仍未明确。本研究旨在验证一个假说,即脑缺血后的次级预防措施,会使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明显改善。方法:本研究包括1994年的123例连续病例和2002年的125例连续病例,这些患者因不同的原因住进神经科,并且至少在6年前有过脑缺血发作。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的治疗情况。记录血压值、生物学…  相似文献   
98.
目的:使用正在进行的大量基础数据,前瞻性的研究轻度认知功能损伤(M CI)患者,调查A PO E基因型在这种症状情况下的表现情况。方法:认知能力评估包括阿尔茨海默(AD)评估量表认知次量表(A DA S-cog)、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 M SE)和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执行能力的认知评估。行为能力评估包括神经精神医学量表和Beck抑郁症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AD协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研究量表(AD CS-A D L)评估,使用M RI测量海马体积。结果:1018例受试者中的494例提供了APOE数据,这些人中大约40%是A PO E4携带者。A PO E4携带者较无…  相似文献   
99.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1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人术[1]PICC不仅能减少反复多次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还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2].但少数患者在穿刺点周围出现过敏反应,经过护理后获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
背景:阵发性动作诱发运动障碍(PKD)是一种罕见的以无意识运动短时发作为特征的疾病,这种短暂的无意识运动由突然的自主运动触发。尽管人们已经猜测原发性病例是以遗传学为基础的,但尚未经证实,确立严格的诊断标准有助于遗传学研究。方法:回顾121例易感患者的临床表现,这些患者被推测诊断为原发性PKD来进行遗传学研究。结果:大多数(79%)易感患者有不同的同质表型。建议以后原发性PKD的诊断标准应以表型为基础:可识别的发作触发(突然的运动)、短暂的发作持续时间(<1m in)、发作期间部分感觉和痛感的缺失、抗癫痫药物的反应度、排除其他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