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儿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4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筛选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对脑有较好保护作用的用药方法。方法采用动脉夹钳闭大白鼠双侧颈内动脉 ,夹闭 3小时后开放动脉钳恢复血流 ,完成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40只 1个月龄雌性Wistar大鼠 ,随机分成 5组 ,每组 8只。A组 :缺血再灌注尼莫地平 ( 0 2mg/kg)治疗组 ;B组 :缺血再灌注甘露醇 ( 0 5 g/kg)治疗组 ;C组 :缺血再灌注尼莫地平及甘露醇联合治疗组 ;D组 (模型组 ) :缺血再灌注无药物治疗组 ;E组 (假手术组 ) :除未进行动脉夹闭 ,其他手术过程同前几组 ,而且无药物治疗干预。于再灌注 2 4小时后检测各组脑组织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含量及行脑组织病理检查进行比较。结果C组较A、B组脑组织中的SOD、MDA及脑组织病理检查比较结果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尼莫地平与甘露醇联用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实验中对脑组织有较好的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酚阻滞术缓解脑瘫患儿痉挛的长期疗效。方法 42例年龄为2一17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5%的酚溶液进行74次阻滞,酚用量0.5-4.6ml/次,平均2.2ml。采用修改的Ashworth评分法评定疗效。结果 66次酚阻滞术取得成功,患儿肌张力有所下降,运动功能有所提高,有效率为89.2%,显效率为59.5%,且副作用少。结论 酚阻滞术有缓解痉挛见效快,选择性强、操作简单、安全、费用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3.
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致残性伤害,因脊髓结构、功能损害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脊髓段支配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积极的治疗不仅有助于防止继发性SCI的发生,而且可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回归家庭、社会。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急性期保护措施(稳定的内固定、脱水、激素的应用等)、并发症防治、康复治疗、SCI修复(神经生长因子的应用、组织工程、干细胞移植)等。虽然新近有关于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为SCI的修复带来了希望,但目前康复治疗仍是促进SCI患者功能恢复的主要措施,并发症的防治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状况,而且是康复治疗的前提。因此,积极防治并发症在SCI的康复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机器人辅助神经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康复在整个康复医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神经康复的研究与实践在过去的10年陷入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已经证明大量的重复训练是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国家,康复的费用加大了卫生的成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目标是发展一种训练方法使患者得到好的康复效果,同时不需要高成本“一对一”的康复训练。由此设想要发展一种自动训练的技术(automatetherapy),即使用机器人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1神经康复机器人设计发展历史针对上肢功能康复神经康复机器人最早的设想来自美国的LumPS。1993年LumPS等[1]就研制了一种被称…  相似文献   
105.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常见类型,约60%~70%的脑瘫患儿为痉挛型脑瘫。缓解痉挛的方法有手术、口服肌肉松弛剂、神经阻滞术、鞘内注射巴氯酚等,其中神经阻滞术较受青睐。近年来出现了用于神经阻滞术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A,BTX-A)。我院自2000年开展BTX-A神经阻滞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以来,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6.
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的疗效。方法 2 2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 12例和对照组 10例 ,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 3周 ,治疗前、治疗中每周、治疗后、治疗后 3周 ,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 (VAS)评定患者双足负重时疼痛的强度 ,包括 :起床时、持续行走或站立后、足底牵拉及足跟受压时 ;每次评定时 ,记录患者 1周内最长可持续行走或站立的时间。采用MayoClin icalScoringSystem (MCSS)足部功能评定法评定患者的整体功能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足底牵拉检查指数 (P <0 0 5 )及足底受压检查指数 (P <0 0 1)减小、患者最长可持续行走或站立时间延长 (P <0 0 5 )、MCSS足部功能评定分值增加 (P <0 0 5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 ,且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确定治疗脑瘫痉挛的理想A型肉毒毒素(BTX-A)剂量计算公式中的系数。方法将58例脑瘫患儿(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27~144个月,平均59.3±24.6个月)按剂量系数分为A、B、C、D、E五组,给予不同剂量的BTX-A治疗。结果从运动功能改善的角度考虑,D组的BTX-A剂量比较适合;从疗效持续时间的角度考虑,C组的BTX-A剂量比较适合,理想的系数应为1.8。结论小腿三头肌初次BTX-A理想剂量的计算公式应为:剂量(I U)=(1+1.8×MAS评分)×体重(kg)。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促进脊髓损伤(SCI)功能恢复的脊髓可塑性机制。 方法将84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意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8)、胸髓横断模型组(SCI组,n=33)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组(BWSTT组,n=33),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7,15,45 d 3个亚组。建立大鼠胸髓完全横断模型,观察BWSTT对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镜检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研究SCI大鼠腰髓前角腹内侧区神经元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EphA4)、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的表达,以及两者双标免疫阳性细胞比率的变化。 结果BWSTT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较SCI组大鼠明显改善。胸髓横断大鼠BWSTT后,腰髓前角腹内侧区EphA4和VGluT2的表达以及EphA4/VGluT2双标免疫阳性细胞比率均显著增加。 结论BWSTT通过增强胸髓横断大鼠腰髓前角神经元EphA4/VGluT2的表达,促进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9.
根据摆动试验原理,利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测下肢肌股四头肌痉挛的截瘫患者18例和偏瘫患者16例,并测试正常10个,作为对照,进行肌痉挛量化评定,分别记录其摆动曲线,以摆动曲线第一波的幅度(A1)、摆动次数(F)、摆动时间(T)、放松指数(R1)幅度比(R2)为量化指标。结果:痉挛组下肢摆动曲线比较僵硬,幅度逐渐减少至停止,摆动次数为4-6次。2组测试数值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本方法与目前国际公认的Ah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促进脊髓损伤(SCI)功能恢复的脊髓可塑性机制.方法 将84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意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8)、胸髓横断模型组(SCI组,n=33)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组(BWSTT组,n=33),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7,15,45 d 3个亚组.建立大鼠胸髓完全横断模型,观察BWSTT对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镜检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研究SCI大鼠腰髓前角腹内侧区神经元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EphA4)、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的表达,以及两者双标免疫阳性细胞比率的变化.结果 BWSTT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较SCI组大鼠明显改善.胸髓横断大鼠BWSTT后,腰髓前角腹内侧区EphA4和VGIuT2的表达以及EphA4/VGhT2双标免疫阳性细胞比率均显著增加.结论 BWSTT通过增强胸髓横断大鼠腰髓前角神经元EphA4/VGIuT2的表达,促进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