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评价b-DNA技术在诺如病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6-10月肠道门诊就诊腹泻患者204例,分别采用RT-PCR和b-DNA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在所检测的204例腹泻患者标本中,RT-PCR法检出26例,阳性率为12.7%,b-DNA法检出33例,阳性率为16.2%,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于b-DNA技术无需抽提纯化RNA、反转录和PCR扩增,操作步骤简单,所需实验设备条件少,具有广阔地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研发医院感染暴发实时监测系统,对感染暴发进行及时灵敏的预警.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和科室感染日常监测数据,制定出科室感染暴发阈值,提出医院感染暴发的筛查策略和预警展示条件.结果 系统能实时监控医院感染暴发的高危因素及暴发流行风险,达到有效暴发预警效果;感染暴发不仅包含确诊的感染病例,也进行住院病例临床症状的暴发监测,实现暴发预警进一步“关口前移”;应用监测系统近两年时间,预警疑似暴发>10起,并进行临床调查及采取相应措施,成功地避免多次医院感染的暴发.结论 医院感染暴发监测系统实现了感染暴发的有效预警,具有实时、高效、灵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3.
小儿内科患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儿内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小儿内科3 063例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小儿内科3 063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1 021例,感染率3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儿内科患儿住院时间>14d、有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恶性肿瘤等的感染率,分别为57.37%、96.43%、76.12%、58.17%、49.34%、42.60%,其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中心静脉插管、留置胃管、白血病、肺炎及恶性肿瘤是小儿内科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儿内科患儿感染与住院时间、白血病及侵入性操作等相关,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了解监护室环境中鲍曼不动杆菌的存在状况及其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方法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每隔2周对外科监护室、神经内科监护室和呼吸科监护室病人周边环境进行采样并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和耐药基因IMP、SIM、VIM、OXA-23、24、51、58检测。结果3个监护室病人周边环境共采集标本7878份,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229株,其中呼吸科监护室分离率(5.41%)高于外科监护室(2.39%)和神内监护室(2.56%)(P〈0.001)。抗生素敏感性除对多黏菌素(67%)相对较高以外,其余普遍较低;金属酶IMP和VIM基因检出率为20.52%和11.36%,未检出SIM基因;苯唑西林酶(OXA群)基因OXA-51分离率为32.75%(75/229)、OXA-23分离率为31.44%(72/229)、OXA-58分离率为3.49%(8/229),未检出OXA-24、AmpC和CTX—M。结论监护室环境菌株的污染和耐药现状较为严重,应加强日常环境清洁消毒工作,防止鲍曼不动杆菌暴发和感染率的升高。  相似文献   
55.
应用上海种小鼠行不同剂量的钴~(60)全身辐射后,腹腔或皮下注射微小根毛霉孢囊孢子,研究其发病机理、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该霉菌在机体内的播散途径。研究结果证明,微小根毛霉是一种条件致病霉菌,只有在机体抵抗力相当低的情况下方可引起发病。引起的局部病变是炎症和组织变性、坏死。其播散途径为直接蔓延和血行播散;因本实验为腹腔注射或腹部皮下注射,故主要播散到肝、脾和肾脏。机体免疫反应强者,该霉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此研究结果对微小根毛霉菌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快速、简单可重复的鉴定红色毛癣菌的方法. 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TR1F和TR1R对32株皮肤癣菌进行PCR扩增. 结果红色毛癣菌和苏丹毛癣菌产生特征性带型,而其他皮肤癣菌为阴性. 结论这种PC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敏感地鉴定红色毛癣菌.  相似文献   
57.
医疗机构中传染性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大量研究表明,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继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第六版和第七版,有关传播途径分别新增"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以及"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为此,本文就医疗机构传染性病原体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的3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气溶胶的定义、产生、生存、传播、作用以及控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防控与诊疗救治并行时,如何制定COVID-19医院感染防控策略,为大型综合性医院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医院以"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原则,分别从"管人"、"管物"、"管流程"方面提出建立应急防控组织体系、发挥疾病预防控制科的专业作用、加强门急诊的管理、加强住院患者的防控管理、管理各级各类人员、制订诊疗防控流程、环境的清洁消毒、人员培训教育、加强后勤物资保障等防控策略与具体措施。结果所有来院患者均得到科学合理接诊,医务人员身体和心理状态稳定,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均未出现COVID-19。结论研究医院的COVID-19防控策略可为疫情流行期间综合性医院院内感染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索流行病学调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防控中的作用,进一步做好攻坚阶段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工作。方法总结新冠肺炎暴发疫情防控策略措施及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结果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角度探讨并提出新冠肺炎防控策略与措施,包括:如何认识流行病学调查,如何进行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何时开展暴发疫情控制工作,如何开展暴发疫情控制工作,关于传染性、暴发与流行的分析,疫情信息如何报告与管理,如何认识关于传染病可防可控问题。结论流行病学调查是新冠肺炎防控中重要的策略与措施,新冠肺炎是可防可控的。  相似文献   
60.
目的及时发现患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减少漏报,降低肺结核扩散和暴发可能性。方法利用医院传染病实时监控与预警系统筛选出疑似病例,督导医师逐一诊断是否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结果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采用信息化主动监测方式与传统手工被动监测方式双轨并行的方法,采用传统方式上报的活动性肺结核48例,而信息化方式上报活动性肺结核67例,传统方式漏报了19例,漏报率为28.36%。另外,与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仅采用传统方式上报41例相比,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采用信息化方式上报数量多出26例。结论传染病实时监控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活动性肺结核传染病上报的敏感性、时效性及准确性,对防控肺结核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