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8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28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20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474篇
内科学   279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92篇
特种医学   132篇
外科学   415篇
综合类   845篇
预防医学   219篇
眼科学   45篇
药学   156篇
  1篇
中国医学   267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的急危重症,其发病急、预后差、并发症多,死于并发症的患者约占一半,其颅内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颅外并发症包括发热、贫血、低钠血症、高血压、心肺功能异常及静脉血栓栓塞等。本文就SAH的颅外并发症进行综述,为SAH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早期免疫性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自2015年1月~2016年10月纳入笔者医院所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92例,将其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谷氨酰胺、鱼油及精氨酸。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营养指标、炎性指标、免疫指标和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第1天和第7天血清营养指标,炎性因子浓度和免疫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14天,研究组血清白蛋白(t=2.578,P=0.012)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CRP浓度(t=4.431,P=0.000)和血清PCT浓度(t=3.486,P=0.001)显著性低于对照组;血清IgA浓度(t=2.801,P=0.006)及IgG浓度(t=3.386,P=0.001)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研究组Glassgow评分(t=2.655,P=0.009),APACHEⅡ评分(t=1.983,P=0.049),SOFA评分(t=2.847,P=0.005)较前均明显改善,ICU天数显著性低于对照组(t=3.366,P=0.001);但两组30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5,P=0.456)。结论 免疫型肠内营养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93.
摘要 目的:探讨中文版8字步行测试(F8WT)评定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信度及效度,为该量表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60例患者参加了本研究,对患者进行F8WT、10m步行测试(10MWT)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并在2天内完成F8WT第二次评定。对两次F8WT的结果作相关性分析测试其信度;将F8WT速度与10MWT、TUGT速度作相关性分析检验其效度。 结果:F8WT两次测试结果高度相关,重测信度组内相关系数ICC=0.884—0.986,测量者间信度ICC=0.772—0.998;F8WT速度与10MWT、TUGT速度高度相关(r=0.896,r=0.921)。 结论:中文版8字步行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可用于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CEREC E4 D技术进行后牙全瓷高嵌体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0例患者的72颗经根管治疗的邻牙合面缺损的后牙,采用全瓷高嵌体一次法完成修复,随访0.5~1年,按照改良USPHS标准对高嵌体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对患者口内修复体在完整度、边缘密合度、颜色匹配、邻接关系和牙龈炎症反应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论: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邻合面缺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分析单纯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术治疗Ⅱ期胆囊癌远期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Ⅱ期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单纯胆囊切除术的对照组患者及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观察组患者各43例。随访5年分析二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各年生存率、生活质量评分等差异。结果①接受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且其术后1年、3年及5年的累积生存率也大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②接受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远期平均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生活质量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可以更为有效的延长胆囊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远期生存率并改善其生活质量,较单纯胆囊切除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淀粉类增稠剂、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对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患者随机顺序进食分别由淀粉类增稠剂、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调制的高度稠/细泥型造影剂,观察患者的吞咽功能及不同增稠剂对其渗漏误吸情况的影响,并采用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记录。结果:黄原胶类组与淀粉类组的渗漏误吸分级比较,及凝胶类组与淀粉类组的渗漏误吸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改善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情况的效果优于淀粉类增稠剂,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误吸风险及吞咽能力更个体化地选择合适的增稠剂。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不同病程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咽肌及上食管括约肌运动协调性紊乱的特点,为制定咽期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的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高分辨率咽腔测压检查结果,纳入脑干病变后确诊为吞咽障碍的患者117例,包括脑干卒中、脑干或四脑室肿瘤术后但未经放疗者、视神经脊髓炎、脑干脑炎患者。按照病程分为3组,其中A组病程3个月以内(50.4±12.3d),共44例;B组病程3—8个月(170.3±34.5d),共41例;C组病程8个月以上(281.6±23.4d),共32例。分析各压力峰值参数:腭咽、下咽的收缩压力峰值、上食道括约肌(UES)静息压和UES残余压;以及时间学参数:腭咽收缩与UES松弛的时间间隔和腭咽与下咽部的时间间隔,并分析咽部收缩曲线的斜率,以明确咽部收缩与UES的协调性以及咽部收缩运动的时序性变化。结果: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UES静息压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残余压升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B组患者UES残余压增高最明显(82.5±60.3mmHg),3组患者出现UES残余压过高的比例分别为22.7%、58.5%、21.9%;3组患者腭咽收缩峰与UES松弛的时间差较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延长的比例分别为:25%、9.7%、15.6%;3组患者的腭咽和下咽收缩压峰值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而B组患者腭咽收缩压峰值较A和C组高(P0.05),上下咽部收缩压力峰值的时间差缩小的比例分别为43.2%、36.6%、40.6%,组间比较提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咽部收缩压力峰值的曲线的斜率比较也表明,3组患者的斜率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3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UES残余压明显升高主要出现在发病3—8个月以后的脑干病变患者中,而UES延迟松弛的比例在发病3个月以内较高。脑干病变患者常见上下咽部收缩时序的不协调,可能与脑干及小脑病变导致的运动计划受损有关,与病程无关。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Passy-Muir说话瓣膜(PMV)对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吞咽生物力学和误吸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伴误吸的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PMV干预组(10例)和PMV干预组(10例)。非PMV干预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PMV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佩戴PMV治疗,治疗结束时间为治疗2周后或拔除气管套管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采用高分辨率测压检查和吞咽造影检查评估2组患者吞咽过程中的颚咽收缩压力峰值(VP-Max)、食管上括约肌松弛后压力峰值(UES-Max)及渗漏-误吸(PAS)评分。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VP-Max、UES-Max及P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P-Max和UES-Max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PMV干预组的PAS评分亦较组内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PMV干预组的VP-Max和UES-Max分别为(150.87±65.51)mmHg和(206.00±42.28)mmHg,明显高于非PMV干预组(122.45±74.45)mmHg和(190.17±79.5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P-Max的增高与PAS评分的改善之间呈正相关(P<0.05)。 结论 PMV干预能够改善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腭咽收缩功能和UES松弛后收缩功能,腭咽收缩压力峰值的增高与误吸情况的改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替莫唑胺是一种新型烷化剂,因其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好、良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突出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胶质瘤治疗,但其不良反应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探讨替莫唑胺不良反应的发生、后果、影响因素、防治原则。方法分析在同步放化疗当中使用替莫唑胺化疗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资料,包括肿瘤类型,替莫唑胺化疗期间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不良反应等指标。依据药物毒副反应判定标准NCI-CTC 3.0对不良反应进行判定。结果共33例患者使用替莫唑胺,年龄23~76岁,中位年龄46岁,男性18例,女性15例,均为高级别胶质瘤术后行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其中血液学毒性发生4例(12.1%),胃肠道反应共15例(45.5%),乏力12例(36.4%),皮肤病变2例(6.1%),一过性视物模糊3例(9.1%)。除1例血液学毒性3~4级外,其余毒性均为1~2级。其中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而肿瘤级别对不良反应无影响。结论替莫唑胺是目前胶质瘤治疗的常用药物,通过对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分析,显示其不良反应较轻微,且给予对症处理后均能明显缓解。因此,在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使用同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中,替莫唑胺的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应用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媒介生物性传染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用于评估某一特定地区媒介生物性传染病风险。方法采用情报调研、现状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综合分析梳理某部驻地及营区病媒生物现状。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建立部队营区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风险指标评估框架,经过专家咨询完善评估指标、指标权重和评估方法。结果建立了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经风险分析,某部驻地媒介生物性传染病主要是流行性出血热和乙脑,其中流行性出血热发生风险为中等,乙脑发生风险较小。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风险评估、分析模式,对于某一区域媒介生物性传染病预警、控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制定病媒生物防治对策和卫生资源的分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指标体系还有待在实践检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