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综合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治和预的进行分析,以期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重视,本组3例,其中男2例,女1例,2例为一家系中成员,发病年龄8岁-12岁;治疗前平均病程10年(4年-22年)。均表现为缓慢起病的四肢僵硬、活动困难,1例男性患者伴有肢体震颤,构音不清。症状均呈晨轻暮重。体检:3例均有四肢肌张力铅管样或齿轮样增高及仲性跖反射,2例双肢腱反射活跃,辅助检查如肝功能及头颅MRI无异常。应用小剂量多巴制剂治疗,3例患者均有明显疗效,2例双侧伸性跖反射消失,且疗效恒定,无明显副作用,本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反动障碍疾病,由于小剂多巴剂有显著疗效。对于儿童期起病,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及步态异常的一组疾病中,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  相似文献   
102.
糖尿病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建立稳定的慢性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明确糖尿病与正常大鼠脑缺血损伤的异同之处。方法:以链脲佐菌素诱导产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饲养40d左右,经测定血糖(大于13.5mmol/L)确定糖尿病模型的建立。以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脑血流和梗死体积、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行苏木精--红染色和Luxol坚牢蓝--甲苯紫染色,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来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比正常大鼠再灌注时,脑血流恢复差[再灌注23h时,缺血中心区血流分别为(40.3&;#177;7.5)%和(48.2&;#177;5.5)%,半暗区血流分别为(55.0&;#177;5.5)%和(64.5&;#177;5.8)%,t分别为2.40,3.25,P&;lt;0.05],神经功能评分高(分别为2.85&;#177;1.23和1.23&;#177;0.44,t=4.51,P&;lt;0.01),梗死体积大[分别占各自对侧体积的(28.3&;#177;8.10)%和(14.8&;#177;7.8)%,t=3.39.P&;lt;0.01],光镜和电镜观察显示脑组织缺血损害和髓鞘脱失时程提早且更为严重,早期胶质细胞激活差。结论:从组织形态学等方面证实本模型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揭示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重于正常大鼠。  相似文献   
103.
三七皂甙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七皂甙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测定MMP-9的变化,测定脑梗死体积并观察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结果再灌注后22 h,三七皂甙治疗组脑梗死体积和脑缺血区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三七皂甙治疗组MMP-9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三七皂甙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和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抑制MMP-9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4.
黄芩甙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观察黄芩甙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 :用线栓法制备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观察不同剂量黄芩甙对缺血区脑梗死体积、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和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黄芩甙 30 0 m g/ kg及 6 0 0 m g/ kg剂量组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 (P均 <0 .0 5 ) ;2缺血区 MPO活性及 ICAM 1m RNA表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降低 (P均 <0 .0 5 )。结论 :黄芩甙可缩小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梗死体积 ,减轻白细胞浸润程度 ,其保护作用是通过抗炎途径来实现的 ,并与抑制 ICAM 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5.
甲基转移酶样蛋白(methyltransferase-like proteins,METTL)是一个大蛋白家族的一部分,其特征是存在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 SAM)的结合域,SAM是甲基化反应的共同底物.尽管这个蛋白家族的成员被显示或预测为RNA、DNA或蛋白质的甲基转移酶,但大多数甲基转移酶的特征仍然很差,识别这些潜在酶起作用的复合物有助于了解它们的功能和底物特异性. METTL蛋白家族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作用,明确其与GC的关系与G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是对METTL蛋白家族的作用机制及与GC的关系一次系统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潜在的新型甲基转移酶和GC的诊治提供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视频眼震电图(VNG)对14名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PD)和1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行眼球扫视运动、平稳追踪运动(SPEM)测试,比较两组间扫视潜伏期、扫视精确度和平稳追踪增益值(SPEMGain)的差异.结果 PD组眼球扫视运动的潜伏期(291.23±46.25)ms,较对照组的(244.45±23.11)ms显著延长.P<0.05;扫视精确度87.98±6.1 6,较对照组的95.21±8.56显著下降,P<0.05;PD组SPEMGain 0.81±0.12,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90±0.15,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眼球运动功能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7.
据调查统计,现行的各种输精管结扎术尚有2%左右的合并症发生,其中并发术后痛性结节者近四分之一。我院自1977年8月至1981年8月收治男扎术后痛性结节患者21例,其中有11例为双侧痛性结节,2例并有附睾郁积,21例均有明显的阴囊坠痛,下腹牵扯痛和腰痛症状,2例伴有阳萎,1例因为右下腹、股内侧疼痛严重而具废用性右侧臀肌和下肢肌萎缩,不能劳动达六年之久。我们对本组病员采用了手术治疗,方法是先将痛性结节切除,再将近端输精管纤维鞘膜彻底剥净,切去正常输精管约2厘米。用2号细丝线结扎并加电烙烧灼残端。术后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银杏达莫20ml,1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B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同期选择非脑血管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浓度的变化,测定治疗前、治疗第30天的NIHSS评分,判定两组的疗效。结果在治疗第7天,B组的MMP-9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1)。治疗第7天时,与A组相比,B组TIMP-1浓度升高明显(P<0.01)。B组治疗的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直接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或通过调节TIMP-1来降低MMP-9水平,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病后90 d的预后及其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61例临床确诊为TIA患者的90 d随访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与正常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61例中90 d内发生各种严重血管事件10例(16.4%).其中DWI异常者发生率为50%(8/16),正常者发生率为4.7%(2/43).二者预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有糖尿病的TIA患者与预后存在相关性(OR值为7.6,P<0.05).结论 DWI异常、伴有糖尿病的TIA患者预后差.DWI的结果对TIA预后的判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0.
抗精神病药物应用于临床已50年的历史,是目前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对抗精神病药物的突然停用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不象对吗啡类及巴比妥类药物戒断反应时病人苦不堪言的印象那么深。但突然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撤药症状,却十分普遍。大部分病人躯体症状明显,部分出现锥外系症状,小部分出现明显的精神错乱,造成社会危害。因此提高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撤药症状的再认识,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要。国内在这方面报告较少,本文对1993~1996年临床遇到的30例病人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0例病人均为住院者,因病情明显好转稳定而出院或假出院。在院外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