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4 毫秒
31.
目的:验证国产基因芯片检测HBV—P基因突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选择14例服用拉米夫定48周时HBV—DNA定量检测仍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标本,用HBV基因突变检测基因芯片检测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基因,观察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上述血清标本中编码HBV—DNA聚合酶的P基因片段并直接测序,以对比检查P基因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结果:14例患者血清标本用基因芯片均检出HBV—DNA,9例为野生株,5例发生YMDD变异,其中3例为M552I(YIDD)变异,2例为M552V(YVDD)变异,同时均伴有L528M变异。与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结果完全相同。结论:国产HBV基因突变检测芯片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快速、简便等优点,可以替代繁琐的DNA序列测定和分析,可作为临床监测HBV—DNA变异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32.
背景 2020年3月后,我国新增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死亡病例明显减少,但境外确诊病例快速增加,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COVID-19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目的 探讨COVID-19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93例成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病情分型,依据住院期间最严重病情将患者分为: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表现、入院24 h内基线实验室检查指标、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量表(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影像学检查、合并症和并发症、治疗及结局。结果 COVID-19患者中普通型57例(61.3%)、重型22例(23.7%)、危重型14例(15.0%)。普通型、重型患者以女性为主,危重型患者以男性为主,但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中位年龄分别为45.0、62.0、81.0岁,各组>60岁患者比例分别为15.8%、54.5%及9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普通型组及重型组,危重型组SARS-CoV-2核酸转阴率较低,发病后病毒脱落持续时间较长,发病至出现呼吸困难间隔时间较短(P<0.05)。发热、咳嗽是最常见临床表现,总体发生率分别为88.2%及87.1%,但各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危重型组呼吸困难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普通型组(31.6%)(P<0.05)。危重型组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9.1%)及重型组(59.1%)(P<0.05)。急性肝损伤是最常见并发症(58.1%),其在重型组及危重型组中发生率(77.3%、92.9%)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2.1%)(P<0.05)。中药总体使用率为75.3%,其中重型组中药使用率(90.9%)显著高于危重型组(50.0%)(P<0.05)。糖皮质激素在重型组(63.6%)及危重型组(64.3%)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普通型组(5.3%)(P<0.05)。6例(6.5%)患者行有创正压通气治疗,拔管成功率仅为16.7%(1例)。9例患者死亡,全因病死率9.7%。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74岁〔OR(95%CI)=33.714(3.021,376.211),P=0.004〕、基线SOFA评分≥2.5分〔OR(95%CI)=15.447(1.331,179.260),P=0.029〕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患者更易出现肝、肾、心等脏器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年龄及基线SOFA评分可用于早期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3.
沈才飞  白雪帆  牟丹蕾  黄长形 《医学争鸣》2006,27(11):1018-1020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全长及3种不同缺失突变的核心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方法:用PCR方法扩增基因型为1b型的HCV核心蛋白的全长及3种不同缺失突变的基因片段,对应氨基酸分别为C573:1-191aa,C510:1-59aa 81-191aa,C507:1-169aa,C444:1-59aa 81-169aa. 将其克隆到高效表达载体pRSET-A中构成重组质粒(pRSET-A-C573,pRSET-A-C510,pRSET-A-C507,pRSET-A-C444),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 IPTG诱导表达6×His融合蛋白,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测和鉴定. 结果:经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全长及3种不同缺失突变的核心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 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显示在Mr约为21×103, 19×103, 19×103, 16.5×103处出现融合表达条带. 融合蛋白的表达量约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0%. 结论:全长及3种不同缺失突变的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基因均在大肠杆菌中得到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HIV感染并发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14例HIV感染并发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和并发症等。结果 14例HIV感染并发肝脓肿患者均行腹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24~65岁,中位年龄37.7岁;13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1例以肝区隐痛不适为首发症状。所有患者均及时给予抗HIV治疗。治疗肝脓肿首选药物为头孢类药物,8例患者在药物治疗后体温正常,但由于病灶较大,均行经皮肝脏穿刺引流术;另6例患者体温无改善,及时行引流术后,4例继续给予原方案抗感染治疗,2例调整为标准抗结核治疗方案,体温恢复正常。引流术后有11例患者出现了局部渗液,2例发生肝包膜下出血,2例管路脱出,再次进行了引流手术,但所有患者在监测病灶明显缩小后均顺利拔管,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肝脓肿全部治愈。结论 HIV感染并发肝脓肿患者一般均有高热症状,多数合并有上腹部不适症状,及时行腹部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需尽快行肝脏穿刺引流,不但可明确病原,而且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35.
整合素β3亚基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αvβ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人整合素β3亚基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如何使人整合素αvβ3在CHO细胞表面有效表达.方法:构建编码人整合素β3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β3;将其与编码人整合素αv亚基真核表达载体分别及共转染至中国仓鼠卵巢(China hamster ovary,CHO)细胞中进行表达;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结果:共转染组目的蛋白呈高效的细胞膜表达;pcDNA3.1-β3单独转染组β3亚基细胞膜表达较共转染组弱;而pcDNA3-αv单独转染组则未见有效的细胞膜表达.结论:人整合素αvβ3在CH0细胞表面的有效表达需要2个亚基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36.
乙型肝炎病毒DNA疫苗Ⅰ期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Wolff等发现DNA免疫后 ,标志着新的疫苗革命即将来临。DNA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有诸多优点 ,尤其是其可诱导特异性CTL反应的能力 ,使它在抗细胞内感染中独具优势。 1993年Davis等[1] 开展了HBV基因免疫的研究 ,但由于安全性、耐受性及有效性等顾虑 ,多年来HBVDNA免疫的研究仅限于动物实验。 1999年Tacket等[2 ] 率先报道HBVDNA疫苗Ⅰ期临床试验获得较好的结果 ,标志着HBVDNA疫苗已从实验研究逐步走向临床应用。本文就HBVDNA疫苗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1 临床研究对象入选研究对象主要为健康青、中年志愿者 ,性别分布无…  相似文献   
37.
目的构建人整合素β3亚基金读码框(OR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探讨整合索β3作为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受体的特异性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公布的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方法从原核质粒中扩增出人整合素分子β3亚基ORF基因,应用TA克隆将其插入pcDNA3.1/V5-His-TOPO载体中,采用酶切和PCR鉴定,选取初筛正向插入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序列分析表明与基因库中已发布的人整合素β3亚基ORF核苷酸序列基本一致,成功构建了pcDNA3.1-β3真核表达载体。结论上述结果表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β3已被成功构建,并为进一步研究汉坦病毒的病原学及生物学特征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评估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SA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库自建库至2022年5月中、英文文献,同时手检相关期刊和会议论文集,对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应用G-CSF治疗的SAH患者资料进行Meta分析,评估90 d生存率,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研究,包括198例患者,除了标准药物治疗外,其中98例接受了G-CSF治疗,另100例接受了安慰剂治疗;经Meta分析,G-CSF治疗组90 d生存75例(7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例(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74,95%CI:1.96~3.83,P<0.01),各研究间无显著性异质性(P=0.61,I2 =0%)。结论 应用G-CSF治疗SAH患者可显著提高短期生存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