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胆汁酸(TBA)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产物,其生成和代谢与肝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血清中胆汁酸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对197例肝病病人血清总胆汁酸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人DC-SIGN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含人DC-SIGN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DC-SIGN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为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与DC-SIGN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提取细胞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设计上下游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DC-SIGN片段,连接入克隆载体pGEM-T easy;应用双酶切回收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pCDNA3.1-DC-SIGN和空载体转入K-562细胞,应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DC-SIGN的K-562细胞,以DC-SIGN单抗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K-562细胞的表达产物.结果 PBMC体外成功刺激分化为DC,含DC-SIGN基因的克隆载体pGEM-DC-SIGN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分析正确,pCDNA3.1-DC-SIGN经酶切、PCR鉴定分析正确,DC-SIGN可在K-562细胞表面稳定表达.结论 DC-SIGN可在K-562细胞中大量表达,为进一步研究DC-SIGN在HCV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观察临床实践中艾滋病合并中重度感染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激素应用情况,分析影响激素治疗时长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病房在2010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中重度P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重度感染患者,根据患者激素用药时长,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结果共入选179例患者,激素使用中位时间为19天(IQR 18~22天),对于中度感染患者,激素治疗的中位时间为18天(IQR 9~21天);重度感染者激素中位使用时间为23天(IQR 21~25天),其中73.2%(52/71)患者激素治疗时间大于21天,治疗时间21天患者的P(A-a)O_2、LDH水平显著高于治疗时间21天患者(P0.001和P=0.040),且其CD4~+计数(个/μL)相对偏低(P=0.007)。结论艾滋病合并中重度PCP感染患者的激素使用应当个体化,对于重度感染患者可以适当延长激素治疗时间。影响激素治疗时长可能的因素包括P(A-a)O_2、血清CD4水平和CD~+_4计数等。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分析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27例破伤风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7例患者,男女比为20∶7,平均年龄(47.11±2.34)岁,有明确外伤史者占92.6%.全身性及局限性破伤风占比分别为85.2%及14.8%.主要症状包括牙关紧闭(100%)、吞咽困难(92.6%)、阵发性局部或广泛性肌肉痉挛、抽搐(92.6%)等.机械通气比例为48.1%,其中15.4%行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为74.1%,病死率为33.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blett分级是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中年男性是破伤风发病及死亡的主要人群,对于外伤后出现牙关紧闭、肌肉痉挛、抽搐等表现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该病,Ablett分级可用于预测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6.
急性脑血管病的心性猝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心性猝死的相关因素,观察了494例急性脑血管病和其中12例心性猝死者发病初期的心电图、CT、MRI改变。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心电异常率为59.0%,而猝死者心电异常率为91.7%(P&;lt;0.05);病变部位与猝死发生关系不明显,脑梗塞组猝死人数占脑梗塞死亡人数比率高于脑出血组(P&;lt;0.05),猝死好发于轻型患者,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第1月内,猝死的风险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利奈唑胺治疗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评估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5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利奈唑胺治疗时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Cox回归模型评价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对肝硬化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52例,肝硬化患者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50×10~9/L且减少≥25%基线值)累积发生率为51.9%(27/52),其中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50%基线值)比例为85.2%(23/27)。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小板计数≤110×10~9/L(OR=6.989,95%CI:1.192~40.971,P=0.031)、利奈唑胺疗程≥7 d(OR=9.478,95%CI:1.349~66.587,P=0.024)及剂量≥17 mg·kg~(-1)·d~(-1)(OR=0.062,95%CI:0.010~0.383,P=0.003)为肝硬化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肝硬化患者院内病死率与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在肝硬化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但并未显著加剧治疗期间患者脏器出血及院内死亡风险;对于基线血小板计数较低、利奈唑胺疗程较长的肝硬化患者应加强血小板等指标的监测以减少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总结艾滋病(AIDS)合并卡波西肉瘤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选取北京佑安医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例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病人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以及疾病转归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7例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病人均为男男性行为者(MSM),年龄中位数为34岁(22~51岁),6例汉族,1例回族。皮肤黏膜均受累,口腔黏膜受累5例,局部淋巴结肿大4例,肺部受累3例,肝脏受累1例,球结膜受累1例。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200个/mm3,其中6例(85.7%)CD+4T淋巴细胞〈100个/mm3。5例病人治疗后病情均好转,其中4例病人应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联合全身化疗,1例病人单用ART,2例病人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MSM中艾滋病晚期合并卡波西肉瘤的病人,如不进行治疗预后极差,部分病人单独应用ART病灶即可消退,病变广泛者联合全身化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9.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电解质变化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电解质变化及治疗牟丹蕾,马秀云,范东岩,斯琴高娃现就1994年9月~1995年2月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高峰季节,我院收治的102例HFRS患者各病期血电解质变化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其中26例患者进行血透前后电解...  相似文献   
30.
目的:验证国产基因芯片检测HBV—P基因突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选择14例服用拉米夫定48周时HBV—DNA定量检测仍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标本,用HBV基因突变检测基因芯片检测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基因,观察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上述血清标本中编码HBV—DNA聚合酶的P基因片段并直接测序,以对比检查P基因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结果:14例患者血清标本用基因芯片均检出HBV—DNA,9例为野生株,5例发生YMDD变异,其中3例为M552I(YIDD)变异,2例为M552V(YVDD)变异,同时均伴有L528M变异。与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结果完全相同。结论:国产HBV基因突变检测芯片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快速、简便等优点,可以替代繁琐的DNA序列测定和分析,可作为临床监测HBV—DNA变异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