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5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促进合理用药,深入ADR检测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2013年1~6月上报的5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50例ADR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共有10例(20.00%)。引发ADR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喹诺酮类(占60.00%)、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占20.00%)。50例ADR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最常见的是免疫系统(占34.00%),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28.00%)和循环系统(26.00%)。结论:应控制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诊断左室肥大(LVH)新的心电图指标。方法以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重量(LVM)及重量指数(LVMI)为对照,其诊断LVH的标准为>125g/m2(男),120g/m2(女),对100例正常健康人及111例患者进行了观察,对12导联QRS总振幅(∑QRS)、V1~V3导联的S波之和(∑SV1~V3)、Ⅰ、Ⅱ、aVL导联的R波之和(∑RⅠ、Ⅱ、aVL)及后两者之和(Z表示),分别进行了测定。寻找新指标的正常值范围以及以此标准为依据,诊断LVH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正常组中,∑QRS、∑SV1~V3、∑RⅠ、Ⅱ、aVL及Z值正常范围分别为77~175,11~38,5~23及22~54mm,以大于这些指标的正常值上限为标准,其诊断LVH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较传统指标明显提高,其中Z值>54mm灵敏度最高(86.54%),准确率最高(90.09%),而特异度仍保持在93.22%。结论LVH新的心电图指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Z>54mm最好。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环境介质中砷暴露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山西省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环境介质水、土壤以及自产粮食、蔬菜中的砷含量,了解该病区外环境中砷暴露水平,为病区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山西省山阴县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选择126个家庭共309人作为调查对象,入户采集饮用水、土壤、当地自产粮食(小米、黍子)和蔬菜(马铃薯).水砷和粮食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P-MS)检测,土壤和蔬菜通过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AFS)定量检测砷含量.按饮水含砷量分为5组(≤10,> 10~50,>50 ~ 100,>100~200,>200 μg/L),以≤10 μg/L组作为参考值,分析水砷暴露与皮肤病变的关系.结果 在抽取的126份饮用水样品中,水砷范围为4.04~720.00 μg/L,中位数为87.75 μg/L,超标率为63.49%(80/126);粮食砷浓度范围为0.16~4.58 mg/kg,中位数为0.66 mg/kg,超标率为98.73%(78/79);土壤和蔬菜中砷含量范围分别为5.34~13.74 mg/kg和0~ 0.30 mg/kg.用标准参考人估算通过饮水、粮食、蔬菜每天摄入的无机砷量,并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无机砷最大日允许摄入量(MTDI)比较,粮食中总砷含量为0.17 mg/kg时无机砷的摄入量相当于水砷浓度为10μg/L时无机砷的摄入量.同时,分析水砷暴露与皮肤病变关联强度,组间比值比(OR)分别为3.219、9.001、56.127、97.734,呈递增趋势,地方性砷中毒皮肤病变发病危险性逐渐增加,进一步对水砷暴露水平与皮肤病变严重程度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r=0.501 (P<0.05),水砷暴露与砷中毒的皮肤病变存在关联性且水砷暴露水平越高,皮肤病变程度越严重.结论 山西省山阴县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饮用水、自产粮食砷含量偏高,而土壤和蔬菜砷含量不高.饮用高砷井水是导致慢性砷中毒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饮食摄入的砷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术后的常见护理问题和措施。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术患者的病症项目进行登记,分析术后出现的常见不适及并发症等有关因素。结果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手术后出现的各种常见不适及并发症的原因和手术者等因素,与患者自身特点、心理精神因素及对疾病的了解和认知程度都有一定的联系。结论针对患者自身特点及时给予合理的护理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术后的常见不适及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癌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者极为罕见。现报道我院2001年以来确诊的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癌5例。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征象演变规律,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搜集91例核酸检测阳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普通型69例,重症型17例,危重型5例。年龄17~90岁,平均年龄50岁,男40例,女51例。回顾分析其CT征象发展与转归。结果:普通型患者经过3~26d(平均14d)进入消散期,其演变过程表现为早期→消散期(3例),早期→进展期→消散期(56例),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10例);重型患者经过8~27d(平均15d)进入消散期,其演变过程表现为早期→进展期→消散期(6例),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11例);危重型患者经过14~22d(平均18d)发展进入消散期,其演变过程均表现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5例)。演变过程出现磨玻璃密度影(48例),实性/亚实性结节(13例),斑片实变影(75例),铺路石征(34例),纤维条索影(46例),胸膜下线(12例),支气管气象征(14例),支气管扩张(9例),血管增粗征(15例),淋巴结肿大(2例),胸膜增厚(17例)、胸腔积液(6例)12种CT征象。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演变过程表现为3种:①早期→消散期;②早期→进展期→消散期;③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CT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贞 《抗感染药学》2019,16(5):842-844
目的:评价甲泼尼龙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辅助阿奇霉素对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疗效及其对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间收治的RMPP患儿92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7 d后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CRP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73.91%()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WBC、CRP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WBC、CRP水平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辅助阿奇霉素治疗RMPP患儿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降低了血清WBC、CRP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社区居民的认可。21世纪的社区护理将是一个能为所有社区人群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健康保健服务的社区护理。但社区护理的发展不仅需要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建设一支与社区护理工作需求相适应的护理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有合理的年龄、知识结构,更应是男女比例和谐的团队。因为社区护理是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种便捷、经济有效的末梢血样直接用于微核实验的技术。[方法]随机采取23名健康男性吸烟与非吸烟者耳垂血进行微量全血微核实验,并以地方病地区人群对此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结果]①实验组中吸烟者微核率(1.41±1.16)高于非吸烟者(0.81±0.60)。②监测组中非正常人群微核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微量全血微核实验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砷致健康危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尿、发、指(趾)甲中砷水平可以反应短期砷接触内剂量,可作为人体内灵敏有效的砷暴露标志物.长期慢性砷接触可以诱发皮肤色素代谢异常和掌跖角化等典型的皮肤病变,尿中MMA(V)可认为是暴露的生物有效剂量.活性氧和抗氧化能力、炎性分子基因表达、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姊妹染色单体互换和染色体畸变是无机砷摄入的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物.砷易感性标志物包括DNA修复酶、氧化和抗氧化酶、氧化应激相关酶以及异物代谢酶基因组多态性.砷对健康的危害是由于基因组不稳定性和氧化应激等毒理机制而导致的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慢性复杂的渐进性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