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20篇
  免费   506篇
  国内免费   423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98篇
妇产科学   146篇
基础医学   481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1995篇
内科学   1043篇
皮肤病学   111篇
神经病学   93篇
特种医学   3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81篇
综合类   3110篇
预防医学   1243篇
眼科学   168篇
药学   1382篇
  20篇
中国医学   1029篇
肿瘤学   191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554篇
  2013年   578篇
  2012年   687篇
  2011年   767篇
  2010年   726篇
  2009年   658篇
  2008年   746篇
  2007年   645篇
  2006年   552篇
  2005年   599篇
  2004年   521篇
  2003年   467篇
  2002年   423篇
  2001年   381篇
  2000年   270篇
  1999年   190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体外反搏对血液流变性和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4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体外反搏前后血液流变性和血小板聚集性变化。结果表明,反搏后全血比及还原比粘度、血浆粘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0.01)。反搏治疗后,1~5min血小板聚集率、最大聚集率和最大聚集速度较反搏前均明显降低(P<0.05~0.01),而5min解聚率则明显增加(P<0.05)。提示体外反搏治疗不仅影响血液动力学,而且明显降低血液粘度,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2.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基因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近年来的研究提出HBV感染者体内存在有准种的假说 ,我们以前C/C基因为研究靶区域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靶序列 ,随机选择克隆测序 ,比较其结果 ,证明了HBV准种的存在 ,并发现多种基因突变形式。试验用 4例患者诊断为病毒性肝炎 ,乙型、慢性 ,临床检测HBsAg、HBeAg、抗 HBc阳性。提取 2 0 0 μl血清中的HBVDNA ,用于多聚酶链反应 (PCR)。以甘人宝等发表的HBVadr亚型序列为依据 ,设计引物序列。其上游引物为 :5′ACTGCAGGCACCATGCAACTTTT…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动脉外膜炎症诱发载脂蛋白E基因剔除(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发生的机制。 方法: 取apoE-/-小鼠心脏做连续切片,选择冠状动脉外膜有炎性细胞浸润的3类部位代表粥样硬化病灶形成过程中的3个阶段:①未发现粥样硬化病灶;②有直接从主动脉延伸的病灶顶端和③成熟粥样硬化病灶的冠状动脉。分别采用HE染色、Movat染色、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方法鉴定3个病变阶段的冠状动脉外膜中炎细胞类型。 结果: ①未发现粥样硬化病灶;②有直接从主动脉延伸的病灶顶端和③成熟粥样硬化病灶的冠状动脉外膜分别以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其构成比分别为60.00%、57.65%和66.67%,各组构成比分别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 动脉外膜炎症可能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过程中,动脉外膜经历了一个从急性炎症到慢性炎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4.
窦性起搏对心室肌纤维自发节律位相重置性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Beeler-Reuter模型,选取损伤电流I=23μA,产生自发振荡,施加不同程度的电流脉冲刺激,研究窦性起搏对心室肌纤维自节律位相重置的过程,结果表明:当外加电流脉冲强度小于14时,体现位相奇重置,反之,体现位相偶重置,并给出位相重置函数。  相似文献   
125.
林建银  张声  李莉  林华 《解剖学报》2002,33(4):384-390
目的 观察胃癌组织中cNOSmRNA表达分布情况 ,探讨其与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 119例原发性胃癌标本中cNOSmRNA的表达 ,并对所获得的 82份病例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胃癌组织中胃腺癌细胞、血管 淋巴管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中均可见有cNOSmRNA表达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恶性度越高 ,胃腺癌细胞和血管 淋巴管内皮细胞cNOSmRNA阳性表达率就越高 ;胃腺癌细胞和血管 淋巴管内皮细胞cNOSmRNA阳性表达率与胃癌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呈正相关 ;胃癌血管 淋巴管内皮细胞cNOSmRNA阳性表达者术后生存率较低 ;巨噬细胞中cNOSmRNA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型、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患者术后生存期无关。 结论 胃腺癌细胞和血管 淋巴管内皮细胞cNOSmRNA表达情况与肿瘤恶性程度、侵袭和转移潜能有关 ,血管 淋巴管内皮细胞上cNOSmRNA阳性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6.
目的:通过心电向量图(VCG)与心电图(ECG)两种方法描记犬心肌缺血,比较VCG和ECG的技术特征与图形特征,寻找心脏功能在病理状态下的准确表达途径,这对心肌梗塞的早发现、早治疗很有意义。方法:将31只正常犬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犬的心肌缺血模型。结扎60min、再灌注120min通过VCG、ECG两种方法记录每一时段的信息特征,以比较它们诊断心肌缺血异常项目的检出率。结果:心电向量图不管是结扎60min还是再灌注120min。对心肌缺血异常项目的检出率均明显地高于心电图。结论:对心肌缺血的诊断VCG优于ECG。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探讨酒精对小鼠睾丸的组织结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用 5 %、10 %及 15 % 3种不同浓度的酒精作用于 2 2d龄小鼠 ,取睾丸做石蜡切片、HE染色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睾丸eNOS、细胞增殖的变化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大 ,睾丸组织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生精小管的直径逐渐减小 ,eNOS阳性细胞面积密度逐渐增大 ,单位面积内PCNA阳性细胞和凋亡细胞数目增加 ,高浓度酒精组与其他组差异极显著 (P <0 0 1)。 结论 酒精可使生精小管的直径变小 ,eNOS及PCNA表达增强 ,凋亡细胞增加并随酒精浓度的增大而变化加重。这可能是过量饮酒导致生精细胞减少 ,生殖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8.
目的:通过比较血清HBV DNA水平对一片段PCR法和两片段PCR法这两种不同方法的HBV全基因组克隆效率的影响,选择出合适的HBV全基因组克隆技术,供后续的HBV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方法:采集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85份血清,分别用本研究建立的一片段PCR法及两片段PCR法扩增HBV全基因组,经双酶切鉴定后将PCR产物克隆入载体,进行HB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上述85份血清的HBV DNA滴度。 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一片段PCR法扩增成功需要的血清HBV DNA浓度高于两片段PCR法,两种方法扩增的效率比较为:一片段PCR法扩增的阳性率低于两片段PCR法(P<0.01)。一片段PCR法的保真性和灵敏度分析发现: 保真性:核苷酸的人为突变率为1.13 bp/kb;灵敏度:为102个初始模板。浓度大于103的重组质粒DNA80%可以成功扩增,浓度低于该值的扩增效率比较低。结论: 血清HBV DNA水平对两种扩增方法的阳性率有一定影响,滴度高低是选择合适PCR扩增方法的依据。HBV DNA滴度大于106copies/L的样本,可选用一片段PCR法的全基因组扩增、克隆技术,而对HBV DNA滴度小于106copies/L样本,则可选用两片段PCR法的全基因组扩增、克隆技术。本研究建立的一片段PCR法扩增HBV全基因组克隆的技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好方法,但还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通过观测BPI700-Fcγ1 7001嵌合基因导入小鼠对最小致死量E.coli感染攻击的抵抗作用,探讨基因治疗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采用RT-PCR检测嵌合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嵌合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基因导入小鼠中目的嵌合基因得到表达,在注射部位肌肉组织和血清中可检测到目的嵌合蛋白;(2)在最小致死量E.coli感染攻击后,基因导入小鼠的存活率为31.43%,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的存活率4.62%;与小剂量头孢呋辛钠联合应用其存活率高达65%。结论BPI700-Fcγ1 700嵌合基因导入小鼠对致死量E.coli感染具有较好抵抗作用,提示抗感染基因治疗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在感染高危人群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中凋亡相关蛋白与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NE)分化的表达,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NSCLC组织中survivin,bcl-2蛋白与NSE、Syn及CgA等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13例NSCLC中,survivin、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5%、58.4%;NSE、Syn和Cg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6%、6.2%和26.5%.伴NE分化者占21.2%,其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不伴NE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urvivin、bcl-2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在NSCL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伴NE分化的NSCLC与表达阴性者相比,以survivin为代表的抗凋亡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