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37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7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228篇
预防医学   132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142篇
  2篇
中国医学   132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李茜  刘英 《中国药事》2019,33(7):819-828
目的:综述各国药典中离子色谱法分析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质量标准进展情况。方法:介绍了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历程及离子色谱原理,概述了各国药典中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质量标准变迁,分析了各国药典离子色谱法在该类药物中的应用与质量标准沿革,并探讨了离子色谱法测定该类药物的发展趋势。结果与结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分析方法逐渐从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衍生化法、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向离子色谱法发展,并日益成为该类抗菌药物较理想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今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标准提高及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节气与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历系统中4 83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频数分布统计法对其性别、年龄、发病节气、中医证型等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患者的发病日期对应的发病节气,然后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节气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使用圆形分布统计法探究发病节气、中医证型的高峰点。结果 4 838例患者中,男性3 233例(66.8%),女性1 605例(33.2%);60~69岁有1 814例(37.5%),为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阴虚动风证2 268例(46.9%),风痰阻络证1 231例(25.4%),两者为最常见的证型;清明为发病率最高的节气,总体发病节气无绝对高峰期,惊蛰为阴虚动风证发病高峰,小满为风痰阻络证发病高峰。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60~6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整体发病不存在绝对高峰节气,阴虚动风、风痰阻络两种证型的发病存在高峰期,阴虚动风证的发病高峰节气是惊蛰,风痰阻络证的发病高峰节气为小满,提示二十四节气内均可发病,重点人群要积极且持续的预防。  相似文献   
33.
摘 要 目的:观察比较非离子型与离子型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及对肾功能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180例在我院行介入影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非离子型组90例患者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注射液,离子型组90例使用离子型对比剂76%泛影葡胺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评价造影剂肾病(CIN)以及造影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非离子型组发生3例轻度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4.44%;显著低于离子型组的12.22%(P<0.05)。 造影后2 d,两组患者BUN、SCr均较造影前均明显升高(P<0.05),而Ccr则较前明显降低(P<0.05),且非离子型组上述指标均优于离子型组(P<0.05);两组CIN分别发生3例和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后7 d,非离子型组SCr、BUN、Ccr与造影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离子型组SCr、BUN仍较造影前明显增高,Ccr则较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各项指标仍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离子型与离子型对比剂均会对患者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非离子型对比剂影响较小,恢复更快;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及TGF-β/IL-17平衡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0例ARDS患者(ARDS组)及3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将ARDS组根据住院28 d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患者外周血及BALF中IL-6、IL-10、IL-17和TGF-β水平,比较ARDS组与对照组及不同结局ARDS患者间外周血及BALF中IL-6、IL-10、IL-17和TGF-β水平及TGF-β/IL-17差异。 结果 ARDS组外周血中IL-6、IL-10、IL-17、TGF-β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TGF-β/IL-17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DS组BALF中IL-6、IL-10、IL-17、TGF-β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TGF-β/IL-17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外周血中IL-6、IL-10、IL-17、TGF-β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且TGF-β/IL-17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BALF中IL-6、IL-10、IL-17、TGF-β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且TGF-β/IL-17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ARDS患者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中IL-17和TGF-β水平明显升高,TGF-β/IL-17水平明显下降,提示ARDS患者存在免疫失衡,有助于判断病情及调节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35.
36.
经采用综合物理治疗技术治疗腰椎手术后仍有腰痛、臀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的患者(FBSS),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对象与方法全组共9例患者,男3例,女6例;年龄37~64岁,平均49.3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14~20年仍有腰痛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手术部位附近腰臀痛,伴有下肢麻木、行走痛等不适症状。方法:(1)脉冲电脑中频治疗仪,在患者腰腿部足太阳膀胱经上进行一两组电极的脉冲中频电刺激治疗,1次/d。(2)红外偏振光治疗仪(北京波姆医疗设备公司),对腰部痛点和颈部双侧星状神经节进…  相似文献   
37.
为了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对扩增后脐血CD34^+细胞归巢相关功能的影响,将纯化的脐血CD34^+细胞接种入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FST(FL+SCF+TPO)、FST+SDF—1、FST+PF4或FST+SDF—1+PF4,分别于培养第7、10、14天检测CD34^+细胞扩增倍数、集落形成能力、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总黏附性、趋化功能。结果表明:①加入SDF—1的实验组CD34^+细胞及造血祖细胞集落扩增倍数高于对照组;②加入SDF—1明显上调扩增的CD34^+细胞CD49e的表达,加入PF4明显上调扩增的CD34^+细胞CD49e、CD54的表达,在扩增体系中加入SDF—1或PF4均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的总黏附性;③在扩增体系中加入SDF—1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的自发迁移率,但导致CXCR-4的表达和SDF—1诱导迁移率降低;而PF4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的CXCR-4的表达和SDF—1诱导迁移率;在扩增体系中同时加入SDF—1和PF4能够明显提高扩增的CD34^+细胞自发迁移率和SDF—1诱导迁移率。结论:体外扩增体系中加入SDF—1和PF4能够上调部分归巢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保持扩增的CD34^+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有利于降低体外扩增对造血干/祖细胞(HSPC)归巢相关功能的不利影响,维持扩增的HSPC的归巢潜能。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内源性大麻素物质花生四烯乙醇胺是否通过改变蛋白激酶C( PKC)活性从而抑制心肌L型钙电流,并进一步探讨可能改变PKC活性的信号途径。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单个心肌细胞的L型钙电流(P <0 n.05);应用PepTag非放射性蛋白激酶C检测系统( Promega)检测PKC活性;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中二脂酰甘油( DAG)的含量;western blot 技术测定磷脂酶Cβ( PLCβ)和磷酸化磷脂酶C β( p-PLCβ)表达。结果应用花生四烯乙醇胺灌流心肌细胞后显著抑制心肌L型钙电流( P <0.05),预先应用大麻素1型受体( CB1)阻断剂AM251或PKC非特异性激动剂佛波醇酯(PMA)可以完全阻断此抑制效应,而大麻素2型受体(CB2)阻断剂AM630没有阻断花生四烯乙醇胺抑制L型钙电流的作用。检测心肌细胞PKC活性发现,花生四烯乙醇胺明显抑制PKC活性( P <0.05),同样预先应用AM251或PMA完全阻断花生四烯乙醇胺对PKC活性的抑制效应,而AM630无此效应。应用花生四烯乙醇胺没有影响心肌细胞DAG含量和PLCβ的磷酸化。结论本实验首次证明内源性大麻素花生四烯乙醇胺激活心肌细胞CB1受体后抑制细胞PKC的活性,从而抑制L型钙电流,此过程没有PLCβ-DAG途径参与。  相似文献   
39.
隐性注意机制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有重要作用,本文就隐性注意机制在改变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以及提升阅读效果方面的应用给予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在经食管超声和矩阵探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 TEE),以其实时全容积成像和图像分辨高的特点,可立体显示心脏内部结构,因而为心导管医生所青睐[1]。RT-3D TEE为心脏内部结构的可视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野,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已有少数研究者尝试将RT-3D TEE应用于导管消融等领域,开创了超声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