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7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目的探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OCT观察12例12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的愈合状况。手术采用玻璃体切割、气液交换、硅油填充复位视网膜,术中黄斑裂孔均不行激光封闭。9例均行晶状体切除,保留晶状体前囊膜。术后1周,1、2、3、4、5、6个月应用3D-OCT观察黄斑裂孔愈合情况。黄斑裂孔未完全愈合者,在3D-OCT定位模式引导下确认裂孔位置,给予激光封闭。结果随访6~24个月,6例术后1~4个月黄斑裂孔愈合,其中2例术后1.5~2个月出现黄斑前膜;6例术后黄斑裂孔未完全愈合,其中4例黄斑裂孔边缘翘起,在3D-OCT定位模式引导下激光封闭未愈合黄斑裂孔边缘。所有患者在确认黄斑裂孔愈合后2~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硅油取出眼已随访3~20个月,视网膜在位。结论 3D-OCT可清晰观察黄斑裂孔全周的愈合状况。  相似文献   
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干预治疗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增殖期不同阶段玻璃体手术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就诊的增殖期DR患者65例(90只眼),分为增殖晚期、增殖早期,在增殖期不同阶段实施玻璃体手术。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视力及眼前节记录,眼底可见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部分患者行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中应用高速玻璃体切割,眼内注入0.02ml曲安奈德(TA),充分剥离新生血管膜,眼内视网膜激光光凝,如伴有裂孔及视网膜脱离,术后采用眼内气体或硅油填充,其余患者手术结束后玻璃体腔再次注入0.05ml TA。结果增殖期DR早期实施玻璃体切割术,术后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视力,术中联合应用TA,术后黄斑水肿减轻,加快视功能的恢复。结论增殖期DR患者,应及时进行玻璃体手术;对于DR早期增殖病变,玻璃体手术干预治疗可防止病变发展,有效保护患者的视功能,应做为糖尿病患者玻璃体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玻璃体腔注射TA的92只眼分别于术后第1、3、7、30、60、90天行眼压、视力、裂隙灯及间接眼底镜检查,术前及术后30 d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 92只眼中,术后眼压高者19只眼,给予5 g/L噻吗洛尔眼液点眼,7 d后14只眼眼压恢复正常;2只眼控制在4 kPa以下,持续用药2个月后降至正常;3只眼眼压在注药后2个月才出现高眼压,联合用药后1只眼眼压仍在3.47~4.67 kPa.8只眼术后第1天出现前房闪辉,第2天消失.2只眼术后第1天出现前房积脓,玻璃体腔混浊,经局部及全身抗炎治疗,局部应用复方托吡卡安散瞳,1周后炎症消退.3只眼术后第1天发现视网膜局部小片状出血.本组病人未出现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白内障等严重并发症.5只眼在注药后3个月黄斑水肿复发,给予二次注药.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A后并发症主要有高眼压、炎症反应、视网膜毒性及黄斑水肿复发,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曲安奈德(TA)注射液在玻璃体手术中辅助剥除玻璃体后皮质的作用.方法 行玻璃体切割术病人148例(152只眼),手术中在切除轴心及后段玻璃体后,向玻璃体腔注入40 g/L的TA混悬液0.02~0.03 mL,使之尽可能与残存玻璃体皮质接触吸附,将黏附TA颗粒的玻璃体皮质切除.结果 TA辅助玻璃体切割术中清晰可见TA白色颗粒黏附于残留玻璃体皮质,易于剥除玻璃体后皮质;术后炎症反应轻,未出现眼压升高、晶状体混浊加速、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 TA辅助玻璃体切割术可清晰地显示透明的玻璃体,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5.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进行视网膜病变(ROP)筛查,了解我院早产儿ROP的发病状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7年1~12月在我院出生的41例早产儿82只眼进行ROP的筛查.所有病儿检查前1 h 使用5 g/L托吡卡胺和5 g/L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滴眼液(美多丽)点双眼,每次1滴,共2次.瞳孔充分散大之后,用爱尔凯因表面麻醉,眼睑拉钩开睑,在暗室中应用双目间接检眼镜、28 D凸透镜观察眼底,并通过巩膜压迫器检查病儿周边视网膜情况.结果 41例病儿有5例(8只眼)出现ROP, 占12.2%.3例(5只眼)进行了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此3例病儿体质量均低于2 000 g,其中1例有吸氧史.随访5个月,病情均得到控制.本组其他病儿均观察至视网膜完全血管化.结论 低体质量是早产儿ROP发生的重要因素.对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并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控制病变,降低早产儿的致盲率.  相似文献   
36.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37.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38.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并发视网膜下膜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并发视网膜下膜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2例(34只眼),术前视力0.02~0.50,其中≤0.10者27例(29只眼,占93%)。裂孔为下方锯齿缘截离者7例(9只眼);其余均为萎缩孔。裂孔位于颞下方15例(15只眼),颞上方6例(6只眼),鼻上方3例(3只眼),鼻下方1例(1只眼)。行单纯视网膜复位术,给予巩膜外环扎、冷凝,19例(20只眼)行视网膜下放液,其中包括7例锯齿缘截离病人。结果随访3~24个月,34只眼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视力提高0.02~0.20。结论单纯视网膜复位术治疗并发视网膜下膜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可获得较高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但视网膜功能恢复受限。  相似文献   
4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