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2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目的观察艾灸对慢性应激状态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 上腺轴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39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应用分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的中等强 度刺激造成应激失调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体重、蔗糖偏嗜度、旷场实验等行为学改变.采用 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艾灸"大椎"穴对模型大鼠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并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法比较各组动物下丘脑室旁核精氨酸加压素阳性神经元的 数量.采用HE染色、尼氏体染色的方法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的改变.结果慢性应激可致大鼠体重增加克数、蔗糖偏嗜度、旷场实验中活动次数较正常组显著减 少.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及下丘脑室旁核精氨酸加压素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 显高于正常组.海马神经元形态明显受损,形态以空泡为主.艾灸对以上症状和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慢性应激导致大鼠HPA轴功能明显亢进,艾灸"大 椎"对其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初步研究电针合谷穴对痛经大鼠的镇痛效应及机制。方法:将30只处于动情间期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合谷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联合制备痛经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合谷穴对痛经大鼠扭体行为、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合谷穴组大鼠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扭体次数、总分均显著性减少(均P0.01);子宫PGE2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PGF2α含量及PGF2α/PGE2比值均显著性下降(均P0.01);血浆、子宫、下丘脑β-EP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垂体β-EP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电针合谷穴可以通过降低大鼠子宫PGF2α含量和PGF2α/PGE2比值、升高垂体β-EP含量达到止痛的作用,其镇痛效应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中枢β-EP的含量达到的。  相似文献   
33.
目的以往研究证实艾灸预处理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具有一定的阻抑保护作用.本研究进一步从下丘脑HSP70角度,探询艾灸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用AA大鼠模型,观察艾灸预处理在大鼠造模前、造模后早期及继发期下丘脑HSP70的变化,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正常组大鼠下丘脑有少量HSP70的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AA各组大鼠早期和继发期下丘脑HSP70呈强阳性表达.但随疾病进程呈缓降的趋势,与同期AA组相比,经过艾灸预处理各组可使AA大鼠HSP70异常高表达的状况得到缓解,无论早期还是继发期均较明显.艾灸预处理还可使正常大鼠下丘脑HSP70的表达增强.结论艾灸预处理对随后AA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适度提高正常大鼠的下丘脑HSP70的阳性表达,以及明显减弱随后AA大鼠下丘脑HSP70的异常高表达有关.下丘脑中HSP70可能是艾灸预处理产生防病减病、保健强壮的重要分子之一.  相似文献   
34.
新九针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5.
应激、热休克蛋白与针灸防病保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作者从应激及应激产生的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意义的角度,探讨分析针灸防病保健的作用。认为针灸在刺激机体相应的腧穴时.可使机体产生适度应激,并诱生一定量的热休克蛋白.从而激发机体的自身潜能,提高机体抵抗疾病与应变能力。热休克蛋白在针灸防病保健的作用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6.
针刺不同穴位对总产程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针刺不同穴位,对四组共101例孕妇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耳神门组和三阴交组都具有缩短产程的作用,与阳陵泉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其中耳神门组的作用最强,从临床观察看,其镇静止痛作用也较好。而阳陵泉穴即使配上合谷穴,对产程也没有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索"逆针灸"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将3.5月龄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卵巢模型组、逆针组、逆灸组。逆灸组与逆针组分别预先艾灸、针刺1个月后,与去卵巢模型组、假手术组同时造模。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弓状核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去卵巢后下丘脑室旁核ER-α及ER-αmRNA,视上核ER-α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视上核、弓状核ER-α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去卵巢模型组比较预先进行"逆针灸"处理后,大鼠下丘脑室旁核ER-α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ER-α无明显变化(P>0.05),视上核、弓状核ER-α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视上核ER-αmRN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逆针灸""关元"穴能够影响去卵巢更年期大鼠下丘脑不同核团ER-α和ER-α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其调节下丘脑功能活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8.
目的 通过观察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耐痛阈及脊髓和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镇痛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后3组首先建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后2组再分别于造模后给予电针和针刀松解干预治疗,期间以热辐射法观察大鼠痛阈变化,造模28 d后分别取大鼠下丘脑和脊髓腰段组织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 造模大鼠痛阈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电针组和针刀组大鼠痛阈有显著提高,与正常组比差异不显著(P>0.05).模型组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针刀组脊髓5-HIAA的含量比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P>0.05);针刀组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在脊髓中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5);而电针组DOPAC在下丘脑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在脊髓和下丘脑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的含量4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部分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释放而实现的.针刀松解法的综合疗效略好于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原发足组织病理学变化及中枢性应激激素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以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8只。①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②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③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④模型继发组: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⑤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⑥逆灸正常组:正常大鼠进行艾灸,灸结束后取材。采用放射免疫法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β内啡肽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原发足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模型各组关节滑膜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滑膜水肿;逆灸各组较模型组减轻。②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模型早期水平与模型继发组均较正常组高【(541.65&;#177;74.95),(479.70&;#177;59.08),【187.14&;#177;42.24)ng/g,P&;lt;0.01】;逆灸模型早期与继发组均较同期模型组低[(365.04&;#177;69.87),(367.14&;#177;35.93)ng/g,P&;lt;0.05]。③β内啡肽水平:模型早期组水平高于正常组,模型继发组与正常组水平相似【(24.16&;#177;2.16),(15.86&;#177;1.37),(13.74&;#177;1.24)μg/g,P&;lt;0.01】,逆灸早期组低于同期模型组,但逆灸继发组高于早期组【(19.28&;#177;1.91),(21.75&;#177;1.68)μg/g,P&;lt;0.05】。结论:逆灸、佐剂和逆灸后再接受佐剂3种情况对大鼠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β内啡肽应激激素产生不同的影响。逆灸和佐剂刺激均可使大鼠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β内啡肽的含量产生增高的趋势,但佐剂刺激比逆灸强烈得多,使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在早期和继发期均异常升高,使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早期异常升高,但继发期开始下降到正常水平。逆灸、佐剂作为不同的应激原均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只是程度和延续时间存在差异。若将两种性质不同的应激互相前后叠落,即逆灸后再接受佐剂刺激,则呈现局部和全身的早期和继发期的病理应激反应的减轻综合效果,同时使早期,异常升高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β内啡肽开始下调;但到继发期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仍然维持缓降的趋势,β内啡肽却又开始上升,显然两种激素在佐剂性关节炎发展的不同时段以及逆灸对其的影响呈现出并不完全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继发期关节局部肿胀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以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Wistar大鼠分6组:正常组、模型早期组、逆灸早期组、模型继发组、逆灸继发组和逆灸正常组各8只。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模型继发组: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逆灸正常组:正常大鼠进行艾灸,灸结束后取材。采用放射免疫、鼠足容积测量法,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足肿胀率及血清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足肿胀率:模型组和逆灸组右足早期肿胀率均高于正常组[(2.128&;#177;0.262)%,(1.301&;#177;0.250)%,(0.011&;#177;0.018)%,F=26.001,P&;lt;0.01],且逆灸组肿胀较正常组明显减轻(P&;lt;0.05);模型组和逆灸组右足继发期肿胀率均高于正常组[(1.736&;#177;0.165)%,(1.156&;#177;0.230)%,(0.009&;#177;0.018)%,P&;lt;0.01],且逆灸组肿胀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lt;0.05)。②白细胞介素1β:模型早期和继发组的白细胞介素1β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0.358&;#177;0.047),(0.281&;#177;0.012),(0.200&;#177;0.204)μg/L,P&;lt;0.01],逆灸早期组其升高趋势有所缓解[(0.295&;#177;0.018)μg/L],逆灸继发组已接近正常[(0.245&;#177;0.021)μg/L,P&;gt;0.05]。③肿瘤坏死因子α:模型早期和继发组、逆灸早期组较正常组明显升高[(0.950&;#177;0.139),(0.844&;#177;0.163),(0.832&;#177;0.145),(0.573&;#177;0.096)μg/L,P&;lt;0.01],逆灸继发组较模型继发组明显降低[(0.714&;#177;0.066)μg/L,P&;lt;0.05]。结论:逆灸具有减轻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继发期足肿胀率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逆灸调节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