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1篇
肿瘤学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细胞角蛋白5/6(CK5/6)表达与血行微小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8月收治的40例女性三阴性乳腺癌术后切除组织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结果判定,应用CanPatrol技术对循环肿瘤细胞(CTCs)进行分型检测.观察CK5/6的表达情况、CTCs分型计数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CK5/6阳性表达率为62.5%.CK5/6的表达和CTC分型计数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CK5/6阴性表达患者术后混合型和间质型CTC计数高于阳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CK5/6阴性表达者更易发生早期血行微小转移.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收治的335例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月经状态将其分为绝经前组(<40岁,23例)、围绝经期组(40~60岁,228例)和绝经后组(>60岁,84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月经状态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肿瘤T分期、N分期、TNM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淋巴血管浸润情况、PR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i-67、ER、P53表达水平在3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围绝经期和绝经前组患者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60%者和≥20%者占比均高于绝经后组,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组患者的ER表达水平依次增高,围绝经期和绝经前组患者的P53表达水平均高于绝经后组.绝经前、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7.0%(20/23)、92.1%(210/228)和91.7%(77/8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60%、PR低表达是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2.43、3.45、0.27,P均<0.05).结论 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但不同月经状态下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淋巴结转移、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60%、PR低表达是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3.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因“炼钢炉爆炸钢水倾覆致全身烧伤后30 h”于2006年6月10日入院。患者除头部0.5%总体表面积(TBSA)未烧伤外,其余大部分为黑色焦痂创面,左手已碳化、干性坏死、呈树枝状。双上肢切开减张,见大量肌肉坏死,左上肢尤为严重,前臂和上臂肌群呈鱼肉状。头部后侧尚有约2%深Ⅱ度创面,除体表皮肤烧伤外,左眼角膜严重烧伤穿孔。双上肢切开减张,见肌肉部分坏死。诊断:(1)烧伤(钢水)99.5%TBSA Ⅱ~Ⅳ度,深Ⅱ度2%,Ⅲ度74%, Ⅳ度23.5%;(2)左眼烧伤伴角膜穿孔。入院后即行抗休克、抗感染、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创循环监测等,以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护各脏器功能,并且尽早行胃肠道营养。适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遵循短程、足量的原则。患者休克期度过平稳。于伤后第3天行四肢、前躯干切痂,异体皮覆盖术,切痂面积达75%TBSA 。第5天行头部取皮、自体微粒皮片移植术。因患者头皮有限,每次手术取头皮约0.5%TBSA,按照先四肢后躯干的顺序,每次覆盖创面约10%TBSA,其余未植皮创面用异体(种)皮覆盖,保护创面。每次手术间隔约10 d,逐步封闭创面。总植皮成活率约80%,其中左上肢因肌肉严重坏死,于入院后第2周行截肢术。右上肢、双下肢部分肌肉坏死,逐次清除坏死组织,并用异体(种)皮覆盖,待创面基底条件许可时行植皮手术。伤后第10天开始,患者四肢、躯干因创面深,坏死组织脱落过程中,多次发生小动脉破裂出血,予密切观察,缝扎止血。伤后第15天夜间,左踝部小动脉破裂出血达2 000 ml,发现后立即止血、输血。伤后3个月余创面基本封闭,伤后1年,患者全身瘢痕增生,右上肢外展受限,会阴部瘢痕粘连,计划多次手术整复并加强其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34.
目的翻译中文版精简烧伤健康量表(burn specific health scale-brief,BSHS-B),并进行其信度和效度的研究。方法采用翻译并修订后的BSHS-B量表对117名烧伤患者进行调查,对测定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 BSHS-B量表各维度Cronbachα系数为0.795~0.940,各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690~0.901,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因子分析产生的6个因子功能解释总变异的76.5%,基本各条目在相应维度上有较高的因子负荷。结论中文版BSHS-B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作为测量我国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工具是可信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5.
目的:检测早期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计数及其TP53、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基因突变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乳腺癌和良性乳腺肿瘤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尿液标本,采用CellSearch法检测患者外周血CTC数目;采用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检测患者血、CTC和尿标本中TP53(p.R248Q、p.R273H、p.R175H)和PI3K(p.E545K、p.H1047R)基因位点突变情况;分析基因突变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转移和Ki-67指数等)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9例患者,患者血、CTC和尿标本中共获得435个基因检测结果,其中发生基因突变的82个(18.9%)。5种基因位点的突变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突变率最高的基因是TP53(p.R175H),有29个突变(6.7%);突变率最低的是PI3K(p.E545K),仅发生1个(0.2%)突变。CTC、血和尿标本间5种基因位点的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P=0.002),3类样本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都是TP53(p.R175H)。乳腺癌分子分型和Ki-67指数与CTC标本中TP53(p.R248Q)基因突变相关(P=0.003,P=0.028),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与CTC标本中TP53(p.R175H)基因突变有关(P=0.058)。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分子分型和Ki-67指数与CTC中TP53(p.R248Q)基因突变相关,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与CTC中TP53(p.R175H)基因突变相关,提示CTC标本中TP53基因突变是早期乳腺癌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