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5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目的检测我国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00-2001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所收集的来自9座城市13家医院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各种致病菌的MIC值,计算MIC50与MIC90,并按NCCLS2002规定的临界浓度,求出各类细菌对所测定的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R%)。以纸片扩散法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以三维试验检测产ESBLs和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结果在总共341株大肠埃希菌和21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测到产ESBLs菌100株,检出率18.1%(100/553)。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63株,检出率18.5%(63/34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37株,检出率17.5%(37/212)。产ESBLs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ESBLs菌株。酶抑制剂联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和碳青霉烯类对产ESBLs菌株有较好作用。81株阴沟肠杆菌中,28株产ESBLs,检出率34.6%;31株产AmpC酶,检出率38.3%;14株同时产生此二类酶,检出率17.3%。在对头孢曲松中介的14株阴沟肠杆菌中,AmpC酶检出率为42.9%(6/14),而ESBLs的检出率高达92.9%(13/14),是AmpC酶检出率的两倍多。但在对头孢曲松耐药的27株阴沟肠杆菌中.情况刚好相反,AmpC酶的检出率为88.9%(24/27),是ESBLs检出率(40.7%,11/27)的两倍多。头孢噻肟中介和耐药株中两酶的检出情况与头孢曲松相似。头孢他啶只有1株中介株,耐药株中AmpC酶检出率(78.4%,29/37)约是ESBLs检出率(56.8%,21/37)的1.4倍。若将敏感和中介株合并计算可见,头孢他啶敏感和中介株中两酶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结论①细菌耐药研究显示ESBLs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检出率为18.1%;②ESBLs在我国阴沟肠杆菌中有很高的检出率;③在阴沟肠杆菌中,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中介的菌株,以产ESBLs为主,而耐药菌株以产AmpC酶为主。  相似文献   
112.
目的评价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阿奇霉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250mg,每日1次,首次剂量加倍,疗程5d;对照药红霉素每日1g~1.5g,分1~2次静脉滴注,疗程7~14d。结果阿奇霉素注射液与红霉素随机对照治疗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134例,其中试验组69例,对照组65例。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停药后1周)分别为94.2%与75.5%,细菌清除率分别91.9%与83.3%;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45%与24.62%,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奇霉素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次250mg,每日1次,首次剂量加倍,对敏感致病菌引起的轻、中度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均有很好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3.
国产罗红霉素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国产罗红霉素体外抗菌作用,并同大环内酯类其它抗生素进行比较。方法:采用二倍平皿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影响因素的作用,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平皿菌落计数法绘制杀菌曲线。结果:国产罗红霉素与红霉素具有交叉耐药性,红霉素的MIC多等于国产罗红霉素MIC的1/2或1/4。国产罗红霉素对于所采用实验菌株的MBC要大于MIC的4~16倍。106CFU·ml-1以下的细菌接种量几乎不影响国产罗红霉素的MIC。随着pH的增高,细菌对国产罗红霉素的敏感性增大。人血清可使国产罗红霉素MIC升高。结论:国产罗红霉素的抗菌谱与红霉素相同,体外抗菌活性略弱于红霉素或相近,但优于交沙霉素、麦迪霉素和柱晶白霉素,为一抑菌药。  相似文献   
114.
头孢噻肟是一新的对革蓝氏阴性杆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的广谱头孢菌素。本文报告国产头孢噻肟对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肺炎克氏杆菌、绿脓杆菌、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小鼠系统感染的保护治疗作用,并与头孢唑啉的保护治疗作用进行了对比。头孢噻肟对大肠杆菌和肺炎克氏杆菌引起的小鼠感染的保护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头孢唑啉,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其保护作用不及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对绿杆菌和肺炎球菌引起的小鼠感染的治疗作用比头孢唑啉略强。这一实验结果与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5.
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莫西沙星注射液与对照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本试验采用区组随机化、开放、阳性药物对照的试验方法,入选患者均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试验药莫西沙星注射液400mg(250mL),ivd,qd;对照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mg(200mL)ivd,bid;疗程均为7-14d。结果:试验组46例中10例(21.7%)发生18件(39.1%)不良事件,其中临床不良事件发生7例(15.2%)8件(17.4%);实验室检查异常报告的不良事件5例(10.9%)10件(21.7%)。所有不良事件中与药物相关者5例9件。其中临床不良事件4例4件;实验室异常3例5件。对照组46例中8例(17.4%)发生14件(30.4%)不良事件,其中临床不良事件发生3例(6、5%)4件(8.7%);实验室检查异常报告的不良事件7例(15.2%)10件(21.7%)。与药物相关的4例6件,其中临床不良事件为1例1件;实验室异常为4例5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400mg,qd,患者安全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对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中、重度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本临床试验选用两组药物,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试验药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剂量为3.8~5.0 g次-1,tid;对照药: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剂量为3.4~4.5 g次,tid;疗程均为7~14 d.结果:本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组疗效评价分别为35例和36例,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4%和94.4%,产酶( )菌感染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92.9%,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0.6%和92.9%,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6%和8.11%,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在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且对敏感菌引起的中、重度感染疗效确切,药物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相似文献   
117.
丁胺卡那霉素是目前临床上较好的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品种,近两年来先后在很多国家上市并广泛用于临床。国内虽由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上海第四制药厂研究并试制出少量样品,但尚无正式产品。进口价格高达5万元/公斤。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与成都制药四厂结合该地区原料情况,确定了合成路线,改进工艺,已制出一定数量的药理临床样品。本文介绍国产丁胺卡那霉素与进口日本丁胺卡那霉素抗菌作用的比较,认为效果完全一致。据悉近期将进行科研阶段鉴定,争取早日进入临床。 七十年代以来抗生素品种增长的很快,主要由于半合成抗生素的大量引入临床。国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构改造工作已进入第三代产品,而我国这方面工作才刚刚开始。希望从事本专业的广大工作者一齐努力,创造加速发展半合成抗生素的条件,为我国在创制和仿制新抗生素或半合成抗生素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8.
本文选择临床分离的6类50株革兰氏阴性杆菌,比较了丁胺卡那霉素分别与呋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唑啉头孢菌素联合后的协同抗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丁胺卡那霉素与以上三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明显协同作用。其中丁胺卡那霉素与呋苄青霉素协同作用最好,协同的菌株占94%,其次为丁胺卡那霉素联合氨苄青霉素,协同占84.4%。丁胺卡那霉素与唑啉头孢菌素的协同作用占77.5%。值得提出的是,丁胺卡那霉素与呋苄青霉素联合对绿脓杆菌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丁胺卡那霉素使呋苄青霉素抗绿脓杆菌作用增效8~250倍,呋苄青霉素可增效丁胺卡那霉素4~16倍。这对临床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9.
九名健康人单次肌注丁胺卡那霉素7.5mg/kg,1小时后的高峰血浓度为23.58μg/ml,3小时的血清浓度为高峰血浓度的1/2(12.77μg/ml),12小时浓度降至0.78/μg/ml。药物主要从肾脏排出,24小时内排出给药量的92.28%,100μg/ml以上的尿浓度可维持12小时,最高可达1451μg/ml。血清浓度动力学按两室开放式模型分析,表观分布容积Vd13.56升,肾清除率Q72.56ml/min。根据动力学参数计算出的不同时间的血浓度与实测值非常接近。五名病毒性肝炎患者肌注相同剂量的丁胺卡那霉素后,血浓度与正常人的水平相接近。1例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病人,肌注丁胺卡那霉崇7.5mg/kg后,血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清消除半衰期为6.3小时,提示该类病人体内动力学过程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20.
2004-2005年住院患者细菌耐药监测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监测和探讨我国不同地区的8所医院感染患者中分离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按照设计方案对7所医院从2004年9月1日至2005年8月31 日内分离的1 111株致病菌采用国际标准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敏感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07年的标准测定MIC,以MIC50和MIC90表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并计算出耐药率(R%)、中介率(I%)和敏感率(S%).结果 检测到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分别为39.3%和74.0%.未发现MRSA或MRSE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的总耐药率为33.3%(R%5.6%,1%27.7%).肠球菌91株,耐青霉素粪肠球菌40.8%,而耐青霉素屎肠球菌为100%.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分离到644株革兰阴性菌.最常见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酶菌各占38.6%和26.7%.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是所测定抗菌药物中对肠杆菌科细菌作用最强的抗牛素.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吡肟有很高敏感率.三代头孢中的头孢他啶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仍有很高敏感率.新喹诺酮类的莫西沙星、左氧沙星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很强的广谱抗菌作用.结论 本次监测(2004-2005年)与2002-2003年度监测结果显示,在致病菌的耐药类型和某些菌耐药增长趋势方面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