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HIV/AIDS患者CD28在外周血CD4+、CD8+ T细胞上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国内HIV AIDS患者CD2 8在外周血CD4 + 、CD8+ T淋巴细胞上表达的变化 ,并探讨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5 1例正常对照、14例HIV感染者和 36例AIDS患者的外周血CD4 + 、CD8+ T淋巴细胞表面的CD2 8分子的表达 ,用bDNA法检测 11例HIV感染者和 18例AIDS患者的血浆病毒载量。结果 CD4 + CD2 8+ T细胞的绝对计数与百分比、CD8+ CD2 8+T细胞的百分比均显示为正常对照组 >HIV感染组 >AIDS组 ;而CD8+ CD2 8+ T细胞的绝对计数显示HIV感染组和对照组显著大于AIDS组 ,HIV感染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CD4 + 、CD2 8+ CD4 + T淋巴细胞计数与血浆病毒载量显著负相关。结论 HIV AIDS患者外周血CD2 8在CD4 + 、CD8+ T淋巴细胞上表达随着病情进展而降低 ,反映了细胞免疫功能随着疾病进展损害逐渐加重 ,是判断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242.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滋病治疗的战略重点转移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流行病,它流行广泛迅速,治疗上难度很大,既乏疫苗,又不能治愈.虽然西医的哈特疗法(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即"鸡尾酒疗法")取得了很大进展,它能迅速抑制艾滋病病毒(HIV),降低病死率,延长艾滋病的发病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但是,严酷的现实是:至今全世界还没有治愈过一例.因此,应该重新审视对艾滋病的战略思想,以便进一步深入进行艾滋病研究.  相似文献   
243.
单剂Nevirapine阻断HIV母婴传播: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transmission,MTCT)是新生儿HIV感染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单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evirapine(NVP)阻断方案应用于临床,极大地降低了由母婴传播所致的新生儿HIV感染率。尽管存在着病毒耐药性及其不可忽略的长期影响,这一效果肯定、经济简便的方案,在今后很长时期内仍将是发展中国家母婴阻断的首选方案。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由NVP耐药性引发的问题,已成了HIV母婴阻断研究的新焦点。该文将对单剂NVP引发的HIV耐药性相关突变、影响及其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44.
AIDS是感染HIV后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致死性传染病.国内外对AIDS的研究中,科研人员的精力与经费重点集中于发病机制、疫苗研发与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45.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被认为是现今治疗HIV/AIDS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HIV感染的临床进程.在多药联合应用过程中,个体间药代动力学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发挥.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使得药物在有效浓度水平发挥效能,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毒副作用最低,临床开展药物浓度监测,帮助个体化剂量,优化治疗.  相似文献   
246.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6年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观察重组 (酵母 )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 (YDV)免疫的长期效果及其免疫记忆反应 ,对 1995年出生并按照免疫程序全程接种YDV的儿童进行免疫后 6年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抗 HBs)变化动态的连续观察。同时筛选该年龄组YDV免疫 5年后 ,经血清学检测抗 HBs<2 1mIU/ml的儿童 ,观察其YDV加强免疫 1针 (5 μg)后的免疫反应。结果显示 :抗 HBs阳性 (≥ 2 1mIU/ml)率、有效阳性 (≥ 10mIU/ml)率、几何平均滴度 (GMT)逐年下降 ,分别由基础免疫后 1年的 92 0 8%、84 16 %、2 9 2 1mIU/ml,降至 6年后的 6 8 6 9%、4 1 4 1%、6 0 8mIU/ml。抗 HBs阳性率下降速度较慢 ,每年平均降低 4 6 8% ;抗 HBs有效阳性率、GMT的下降速率较快 ,年均分别下降 8 5 5 %、4 6 3mIU/ml。对YDV免疫 5年后抗 HBs <2 1mIU/ml的儿童 ,加强免疫YDV 1针后的抗 HBs阳性率、有效阳性率均达到10 0 % ,GMT达基础免疫 1年时水平的 8 33倍 ,表明YDV免疫后同样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记忆。由于YDV与血源乙肝疫苗在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不同 ,是否也有同样长期的免疫记忆和保护效果 ,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47.
HIV-1耐药性产生机制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IV-1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艾滋病(AIDS)抗病毒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目前HIV-1耐药性产生机制及检测方法已成为HIV/AIDS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在我国的展开,对HIV-1耐药株进行监测以指导临床用药及预防耐药株的迅速上升和扩散日显其重要性。本文将对HIV-1耐药性产生机制及当前国际上应用的耐药性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48.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免疫后10年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评价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YDV)免疫的远期效果及加强免疫问题。方法对1995年出生,按照免疫程序全程免疫的儿童,追踪观察其免疫后10年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的持久性。设免疫组与对照组,研究两组间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差异及免疫保护效果;同时用免疫组儿童与实施免疫前同龄组儿童的HBsAg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对比分析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抗-HBs阳性率、有效阳性率、几何平均浓度(GMC)逐年下降,分别由基础免疫后1年的92.08%、84.16%、29.21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降至10年后的65.17%、40.45%和5.38mIU/ml;年均递减率分别为3.76%、7.82%和17.14%。抗-HBs阳性率下降速率较慢,而有效阳性率则较快,并显示随免疫时间的延长,各项指标的年均递减率逐年降低,推测免疫的低阳性率水平可能维持较长时间。免疫组的HBsAg携带率为0.41%,对照组为3.24%,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组对比计算的疫苗保护率为87.35%。实施免疫前后同龄儿童组HBsAg携带率比较计算的疫苗保护率为95.00%。免疫儿童抗-HBc的阳性率较实施免疫前同龄儿童降低了83.99%。结论YDV免疫后10年有较好的免疫持久性。  相似文献   
249.
目的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HFRS)体内血浆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以22例HFRS患者为研究对象(轻型9例,中型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其发病1、4和12周时血浆内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并以16名健康献血员为正常对照。结果发病1周时,HFRS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其中,IL-6和TNF-α在发病4周时即恢复至正常水平,而IL-1β、IL-8和IL-10在发病12周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发病12周时,HFRS组中型病例血浆IL-8和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同期轻型病例(P均<0.05)。结论HFRS发病过程中存在炎症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和表达。  相似文献   
250.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8年的抗体持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YDV)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为观察其免疫效果的持久性及免疫记忆反应。方法 对山西省晋中、阳泉市1995年出生,并按照免疫程序全程免疫的儿童,进行了8年的免疫持久性观察。同时在该年龄组儿童免疫5年后,对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2 1mIU/ml者,加强免疫YDV 1针(5 μg) ,观察其免疫反应。结果 基础免疫后,抗 HBs阳性率、有效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达到92 . 0 8%、84. 16 %、2 9. 2 1mIU/ml,以后逐年下降,免疫后8年时分别降低为6 5 . 6 3%、4 0 . 6 3%、5 . 89mIU/ml。抗 HBs阳性率下降速率较慢,年均3 .78% ,有效阳性率的下降速率较快,年均降低6 . 2 2 % ,GMT每年平均下降3. 33mIU/ml,免疫后8年较1年时降低79 .84 %。免疫后5年抗HBs <2. 1mIU/ml的儿童,加强免疫1针后其抗 HBs阳性率和有效阳性率均达到10 0 % ,GMT达基础免疫1年时的8 .33倍。结论 YDV免疫后,机体同样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记忆。由于YDV与血源乙肝疫苗的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不同,其免疫的长期记忆和保护效果如何,需否加强免疫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