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背景:目前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和伤情评估上,CT和常规MRI的作用非常有限.目的:验证氢质子MRI波谱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临床对照观察,于2002-10/2007-09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科完成.对象:纳入63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2组,弥漫件轴索损伤组27例,非弥漫件轴索损伤组36例:再利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择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方法:患者入院后,按常规进行治疗,一旦生命体征和意识情况允许,立即行包括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内的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并在此同时行氢质子MR波谱检查,氢质子MR波谱检查数据进行后期工作站分析,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以及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和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相比,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出现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及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P<0.05~0.01),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出现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及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出现胼胝体膝部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和压部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P<0.01),但变化程度比弥漫性轴索损伤组低.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胼胝体膝部的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和伤后原发昏迷时间呈正相关(r=0.824,P<0.01).结论: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各氢质子MR波谱指标可作为弥漫性轴索损伤有效的诊断指标.氢质子MR波谱中的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等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伤后组织学的改变,是临床伤情预测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42.
43.
景:目前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和伤情评估上,CT和常规MRI的作用非常有限。 目的:验证氢质子MR波谱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临床对照观察,于2002-10/2007-09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科完成。 对象:纳入63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2组,弥漫性轴索损伤组27例,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36例;再利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择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 方法:患者入院后,按常规进行治疗,一旦生命体征和意识情况允许,立即行包括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内的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并在此同时行氢质子MR波谱检查,氢质子MR波谱检查数据进行后期工作站分析,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以及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等指标。 结果:与对照组和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相比,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出现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及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P < 0.05~0.01),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出现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及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P < 0.05)。与对照组相比,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出现胼胝体膝部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和压部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P < 0.01),但变化程度比弥漫性轴索损伤组低。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胼胝体膝部的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和伤后原发昏迷时间呈正相关(r=0.824,P < 0.01)。 结论: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各氢质子MR波谱指标可作为弥漫性轴索损伤有效的诊断指标。氢质子MR波谱中的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等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伤后组织学的改变,是临床伤情预测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44.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72例经DSA和(或)手术确诊为动脉瘤的SH患者的CTA资料,比较常规CTA和数字减影CTA的三维容积再现(3DVR)图像重建的图像质量、重建使用时间、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组72例88个动脉瘤,DS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9.8%,特异性为100%;DSCTA与常规CTA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DSCTA可检出全部床突下与颅骨紧贴的动脉瘤,图像信噪比略下降,但增加了血管对比度,图像重建时间无显著性增加。结论DSCTA同常规CTA相比是一种快速、易行和可靠的CTA技术,使血管对比度明显增加,有利于床突下动脉瘤的检出。DSCTA可作为检出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避免有创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慢性丘脑梗死患者全脑灰质体积改变及与认知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 对26例慢性丘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29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价及MR扫描。分别计算全脑灰质、白质、丘脑梗死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梗死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短延迟回忆、长延迟回忆、再确认及图形回忆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梗死组全脑灰质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小[梗死组:(774291.49±42370.85)mm3,对照组(802999.21±37075.84)mm3,t=2.442,P=0.018]。梗死组全脑白质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5587.51±32886.53)mm3,(717580.47±31911.05)mm3,t=1.634,P=0.108]。梗死组全脑灰质体积与MMSE评分及图形回忆评分呈中度正相关(r=0.491、0.427,P=0.017、0.042);全脑灰质体积与短延迟回忆、长延迟回忆、再确认评分均无相关性(P均>0.05);丘脑梗死体积与全脑灰质体积、MMSE评分、短延迟回忆、长延迟回忆、再确认及图形回忆评分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慢性丘脑梗死患者全脑灰质体积减小,可能是其认知功能减退的原因。  相似文献   
46.
47.
脑肿瘤Cho/NAA在不同观测者间可重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体素2D^1H-MRS脑肿瘤胆碱/N-乙酰天门冬氨酸(Cho/NAA)在不同观测者间是否具有可重复性。资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6例脑肿瘤的术前多体素2D1H-MRS检查资料,分别由两名观测者按不同的测量方法测定其Cho/NAA值。结果方法一依据Cho/NAA分布伪彩-解剖叠加图,测量其(Cho/NAA)max在两名观测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而方法二随机测定瘤体强化部分的Cho/NAA在两名观测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依据Cho/NAA分布伪彩-解剖叠加图测定脑肿瘤(Cho/NAA)max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联合常规MR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假瘤型脱髓鞘病变(DPLs)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和4例临床证实的DPLs的MRI表现,其中3例作了多体素和单体素短回波1H-MRS检查.结果 (1)4例表现为局限性肿块伴有轻到中度水肿,3例为不规则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2)增强扫描:4例为开环样强化,2例为斑片状强化,2例为结节强化,1例为稀疏的轻度强化;3例病灶内侧缘显示多条平行线状血管影延伸到病灶中央,并与邻近的正常脑组织或室管膜下静脉相续.(3)1H-MRS分析:3例均有NAA峰不同程度降低,Cho峰、Lac和Lip峰升高,急性期过后随访Lac和Lip峰明显降低,2例在急性期出现了谷氨酸/谷氨酰胺复合物(β,γ-Glx峰)的升高.结论 DPLsMRI增强显示开环样强化具有特征性,病灶内侧缘扩张的血管影提示脱髓鞘炎症病变;1H-MRS急性期有β,γ-Glx峰的升高和在急性期后随访Lac和Lip峰的降低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49.
头臂静脉的CT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右侧头臂静脉的CT解剖结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无纵隔、锁骨上及腋窝病变的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60例,观察左右侧头臂静脉的形态,测量左侧头臂静脉横过主动脉弓或右侧头臂动脉处的短径,右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前段短径,记录静脉注射侧别、有无静脉反流。结果右侧头臂静脉短直,直行向下汇入上腔静脉(100%,60/60);左侧头臂静脉较长,跨过右侧头臂动脉前方者(Ⅰ型)占86.7%(52/60),跨过主动脉弓前方者(Ⅱ型)占13.3%(8/60)。左侧头臂静脉管径明显小于右侧,26.7%出现管腔狭窄,经左侧肘前静脉注射时,8.3%出现明显的静脉反流;右侧头臂静脉管径大于左侧,未发现静脉反流病例。结论右侧头臂静脉形态短直,管径明显大于左侧,未发现静脉反流,在CT增强时采用右侧上肢静脉注射,能达到较好的对比剂强化效应。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组织中的Ki-67表达与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危险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影像学资料,探讨SIST组织中Ki-67表达与CT表现、危险分级的关系。结果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Ki-67表达在部位、形态、大小、浸润转移、病理分组及核分裂像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性别、年龄、临床特征、囊变或坏死、溃疡、生长方式、是否为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动脉期强化程度、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方式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67表达5%~10%为亚组时,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 < 2 cm为对照,其中2~5 cm分组OR值为2.179,5~10 cm分组OR值为4.345, > 10 cm分组OR值为7.698。 > 10%亚组,其中回肠与大小是影响高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回肠OR值为17.622;以 < 2 cm为对照,其中2~5 cm分组OR值为2.179,5~10 cm分组OR值为4.345, > 10 cm分组OR值为7.698。结论SIST组织中的Ki-67表达与MSCT征象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高危组、核分裂数较大的组织Ki-67表达更高,对SIST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辅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