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目的 探索3种杯状细胞来源分子rTFF3、rMuc2和rIgGFcBp在结肠黏液层中的分布特点.方法 雄性SD大鼠5只,采用Camoy固定液固定结肠黏膜,AB-PAS染色验证不同黏液层的组织结构.通过轻吸、轻刮分别收集疏松层、致密层黏液和底层黏膜标本,加入不含DTT的2×SDS-PAGE上样缓冲液沸水浴提取全部蛋白.冷却至室温后,统一可溶性蛋白提取液体积,将不同黏液层等份样品进行还原或非还原SDS-PAGE,并对rFF3、rMuc2和rIgGFcBp进行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 两层肠道黏液均含rTFF3的250kD复合物和6kD单体,以疏松层明显;在疏松层和敛密层黏液中未检测到55kD复合物.rIgGFcBp连续分布于黏液层,在非还原情况下,其分子量为214kD以上;在还原情况下,其分子量分别为258kD、214kD和140kD.rMuc2的分布模式与rIgGFcBp相似,以214kD以上的多聚体分布于黏液层,还原后转变为278kD和164kD的亚单位.结论 rTFF3以单体和复合物的形式分布于疏松层和致密层黏液,其复合物可能与黏液的结构和功能相关;rIgGFcBp、rMuc2均以复合物形式分布于黏膜全层,推测两者均为黏液的结构性成分.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蛋白基因43(Cx43)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32例诊断为胃癌合并腹膜转移患者的胃癌、癌旁及腹膜转移组织中Cx4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X~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x43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Cx43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4%(11/32),在癌旁组织中为100%(32/32),在腹膜转移组织中为94%(30/32),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Cx43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350,P<0.01),胃癌组织与腹膜转移组织Cx43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89,P<0.01);胃癌组织Cx43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r=-0.030,-0.169,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r=0.750,0.642,-0.357,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Cx43表达下调,腹膜转移组织中Cx43表达明显上调,可能是Cx43在胃癌腹膜转移中发挥正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KAI1基因对MHCC97-H肝癌细胞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管吸吮技术研究我们前已转染人类KAI1全长正、反义结构基因的人肝癌MHCC97-H细胞粘弹性以及对FN的粘附力等生物力学参数.结果 MHCC97-H肝癌细胞的粘弹性系数K1、K2、μ在转染KAI1正义基因后明显增加(P<0.05),在转染KAI1反义基因后明显降低(P<0.01),而转染空载体后则无明显变化(P>0.1).在FN裱衬表面,各组肝癌细胞的粘附力分别为MHCC97-H-S组685.4±113.6,MHCC97-H-AS组1 124.6±123.5,MHCC97-H-pCI组849.0±126.3及MHCC97-H亲本细胞组824.7±134.1(单位为10-10 N,细胞数为25).与亲本细胞组比较,MHCC97-H细胞对FN的粘附力在转染KAI1正义基因后显著下降(P<0.01),转染KAI1反义基因后显著增加(P<0.01),而转染空载体后无明显变化(P>0.1).结论 从细胞生物力学角度,KAI1基因可能增加肝癌细胞的粘弹性及降低细胞对细胞外基质FN的粘附力,从而抑制转移的初始步骤,进而抑制MHCC97-H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64.
粘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粘蛋白是分布于人体各种管腔内表面的高分子量糖蛋白,对上皮细胞起重要的保护和润滑作用.近年还发现粘蛋白参与上皮细胞的分化、更新,调节细胞粘附、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等,因此,粘蛋白在各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粘蛋白结构特点、功能、在肿瘤中的作用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5.
广州市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敏感性和抗药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广州市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敏感性和抗药性广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广州,510500)刘金华,周培盛,黄佳亮,彭志红广州市已使用敌鼠钠盐灭鼠5年。为检验鼠类对抗凝血灭鼠剂耐受力的变化情况,我们于1991年5~8月在天河区捕捉褐家鼠,用0.005%浓度杀鼠灵...  相似文献   
66.
处方是重要的医疗文书,它反映了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和医疗行为,具有法律稽凭作用.处方质量是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1].因此,处方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医院医疗水平高低,也反映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的力度.所以规范处方书写标准,减少处方书写缺陷,提高医师的法律意识,对加强处方书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院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的门诊处方质量抽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 探讨大鼠黏蛋白3(rMuc3)羧基端SEA组件内174-201位氨基酸对LSKGSIVV基序酶切的影响.方法采用Clustal X 1.83软件对包含SEA组件的蛋白质进行比对,选择SEA组件后续79个氨基酸中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这些保守残基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分别命名为p20t1、p20t2、p20t3、p20t4,并测序验证.将不同长度的突变体转染COS-7细胞,用N端V5标签抗体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突变体的酶切情况.结果 rMuc3羧基端第174位丝氨酸(S)、第201位半胱氨酸(C)、第212位酪氨酸(Y)、第223位酪氨酸(Y)在多种含SEA组件的蛋白质中非常保守.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含rMuc3羧基端的p20及突变体p20t2、p20t3、p20t4的表达产物在LSKGSIVV基序处均能发生酶切,均可检测到30kD的酶切后片段,但p20tl的表达产物在LSKGSIVV位点处不能发生蛋白酶切.结论 rMuc3羧基端第174位S至第201位C残基对LSKGSIVV基序酶切的发生至关重要,是SEA组件在LSKGSIVV基序发生蛋白酶切的另一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技术检索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基因芯片数据,并结合体外实验,筛选与验证IPF相关的蛋白,为该疾病的药物开发提供潜在的作用靶点。方法 采用基因表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 检索“IPF”词条,下载GSE150910芯片数据,利用Bioconductor 软件包 DESeq2分析正常组和IPF组差异表达基因,对所获得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分析、日本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gene and genome encyclopedia,KEGG)通路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作可视化处理。通过液质联用对差异基因对应的蛋白质进行定量;体外研究关键蛋白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分泌或形成的影响。结果 共筛选到69个与细胞外基质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包括53个上调基因和16个下调基因;功能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到细胞外基质的降解(degradation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胶原蛋白降解(collagen degradation)和胶原链三聚化(collagen chain trimerization)通路;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和蛋白定量研究显示,与IPF相关的基因主要为金属蛋白酶(MMP-3, 9, ADAMTS14)和P4HA3等;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P4HA3抑制剂能抑制肺纤维α-SMA分泌。结论 通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明确相关基因和蛋白在IPF发生或发展过程中作用,为IPF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70.
<正>前列腺增生是临床上老年男性常见疾病,患者在劳累、受凉、刺激性饮食后容易引起急性尿潴留,留置导尿是解决此症状的首选方法。而由于患者前列腺腺体肥大,尿道受挤压变窄,以往传统导尿法往往失败,增加插管次数甚至改行膀胱造瘘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