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121例全麻醉术后复苏期躁动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针对忠儿全麻醉术后复苏期的躁动特点及所带来的危害性,严密监测呼吸循环功能,掌握躁动指征:重视管道、呼吸道及输液等护理。结果121例躁动患儿因躁动造成静脉输液外渗或滑脱35例,胃管滑脱1例,导管滑脱2例,伤口出血1例,余82例躁动忠儿仅安全平稳转出恢复室。结论全麻醉术后复苏期患儿躁动发生率高,危害性大,而采取各种评估及安全护理措施是患儿顺利渡过术后恢复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2.
43.
微粒给药系统(MDDS)近年来成为国内外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是给药系统中发展较快的领域.这是由于MDDS有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不同大小的微粒分散体系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从而具有靶向性[1].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城乡科学喂养知识培训的效果,为中山市进一步普及儿童健康教育知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中山市1 132名前来参加培训的婴儿家长进行培训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1)培训前平均喂养知识知晓率57.78%,培训后提高到9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培训前大学组分别比中学、小学组得分高,培训后大学组只比中学组得分高,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培训前城区组比镇区、农村组得分高,镇区组比农村组得分高,有统计学差异;培训后城区组仍比镇区、农村组得分高,农村比镇区组得分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型育儿讲座对不同学历、不同地区的抚养人都是非常有效的健康教育形式,尤其是小学文化程度和农村的抚养人。  相似文献   
45.
目的通过疼痛教育,提高住院病人对术后疼痛及疼痛控制的认知度,提高对术后镇痛的接受程度。方法将136例拟行肝部分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给予疼痛教育)和对照组(未给予疼痛教育),每组各68例。干预组由责任护士实施一对一的疼痛教育,对照组未予疼痛教育。术后观察主动呼叫要求镇痛的例数、镇痛治疗的满意度、术后恢复情况、术后48h内睡眠时间等。结果干预组术后主动呼叫镇痛的例数、镇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首次下床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术后48h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结论疼痛教育能显著提高肝部分切除病人对疼痛控制的认知度,提高病人术后镇痛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46.
在新生儿血液标本,血红蛋白病病人和经过某些治疗后的病人的血液标本中,常会有抗溶血红细胞(RRBC),在这种情况下,采用CD-3200的一般病人模式,其WBC结果一般会错误地高于其真实值.这是因为:CD-3200溶血剂对红细胞的溶解速度是缓慢的,在为白细胞计数规定的时间内,不足以溶解抗溶血红细胞.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调查中山市2~6岁儿童的睡眠情况,分析不同特征儿童睡眠的常见问题。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8年3月—2019年2月,随机抽取中山市5个区6所幼儿园的1 88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以悉尼儿童医院睡眠中心临床问卷为基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自制问卷调查表,对纳入儿童家长及幼儿园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799份。结果 中山市2岁组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长为11.37 h,3~6岁儿童睡眠时间为10.26~10.99 h,随年龄增长夜间、白天和全天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85、28.408、40.635,P<0.05);睡眠不足发生率为17.01%(306/1 799),就寝延迟发生率为88.2%(1 587/1 799),入睡困难为41%(738/1 799)。2~6岁儿童户外活动及屏幕时间分别为(2.27±1.11)h和(1.25±0.94)h,达国内儿童推荐标准;儿童睡眠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害怕就寝(64.0%)、多汗(50.9%)、磨牙(44.8%)、打鼾(40.1%)、梦魇(39.4%)、夜惊(39.1%)及流口水(25.3%),梦游(3.2%)及呼吸暂停(0.7%)。结论 目前中山市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问题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家长及儿科医生的重视,加强儿童睡眠卫生保健宣传,促进儿童睡眠健康。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中山市围产儿出生缺陷水平变化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至2008年中山市围产儿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0年至2008年围产儿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2/万,呈上升趋势。出生缺陷发生前5位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神经管畸形、并多指(趾)、α-地中海贫血。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宣教、加强提高产前筛查水平及产前诊断,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为今后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和相应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中山市11个镇区66所幼儿园在读3~6岁儿童进行调查,通径分析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行为总分的影响。结果:有14.05%的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其中男童17.10%,女童10.50%(P<0.01);随年龄增长行为问题有所下降(3岁组15.60%,4岁组14.50%,5岁组13.10%;P<0.01)。10个家庭精神特征中,除了道德宗教观外,家庭精神特征都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行为总分,依照总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矛盾性(0.146 7)、知识性(-0.146 2)、亲密度(-0.142 4)、组织性(-0.126 2)、娱乐性(-0.114 2)、情感表达(-0.089 4)、控制性(-0.055 5)、独立性(0.031 7)和成功性(0.010 1),其中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矛盾性(0.1136)和知识性(-0.107 8)。结论:家庭精神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精神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