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FCS)的影响。方法:纳入11例符合MCS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脑外伤10例,脑出血1例;平均年龄37.27±8.36岁,平均病程3.36±0.12个月。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给予1次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rs-f MRI)扫描,随后固定tDCS的电极,阳极固定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阴极固定在眶上区,并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研究。首先给予单次安慰tDCS刺激(20min),单次安慰刺激完成后进行第2次rs-f MRI扫描,然后给予单次真tDCS刺激(20min),单次真tDCS刺激结束后进行第3次rs-f MRI扫描,每次给予rs-f MRI评估同时应用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进行测评。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单次安慰tDCS治疗后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次真tDCS治疗后听觉网路(右侧颞下回)、额顶网络(左侧角回及颞叶后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S)显著增强(P0.05)。单次真tDCS与单次安慰tDCS比较,默认网络(右侧楔前叶)、额顶网络(右侧角回、右侧中央后回)、感觉运动网络(双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强(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静息态脑功能连接产生显著影响,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网络、左侧额顶网络功能、意识水平相关的默认网络关键节点(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强度增强,可能是这种干预促进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髌韧带和膝交叉韧带的血供特点,为临床韧带重建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通过成人和胎儿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剥离、胎儿墨汁灌注组织透明和组织切片等方法,观察髌韧带和膝交叉韧带的动脉分布特点并测量胎儿韧带内微血管密度。 结果 髌韧带的动脉来自膝下外动脉、胫前返动脉、膝降动脉和膝下内动脉的分支;胎儿髌韧带不同区域微血管密度不同,且以韧带中心部为最低。前、后交叉韧带的动脉分别来源于膝中动脉、髌下脂肪垫以及膝下外动脉的分支。多数韧带内血管沿长轴走行,同时也有横向交通的小血管,血管网呈梯状或平行的丛状。近侧端和远侧端较密而中间部相对稀疏。 结论 ①髌韧带和膝交叉韧带均存在中心部乏血管区;②韧带两端血供最丰富,且近侧段好于远侧段;③髌韧带血供优于膝交叉韧带,髌韧带重建交叉韧带具有血供基础。  相似文献   
33.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ed that Tougu Xiaotong Capsule (TGXTC) exerts better effects on osteoarthritis, by regulating Rho/Rock signaling pathway, inhibiting signal transduction of chondrocyte mitochondrial apoptosis pathway, varying the rate and pattern of subchondral bone remodeling and improving the arrangement of subchondral bone collagen fibers and calcium-phosphate crystallizat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he serum containing TGXTC and its disassembled recipes on chondrocyte degeneration of rats via Wnt/β-catenin signal pathway, and to explore the main therapeutic method for osteoarthritis in the TGXTC. METHODS:Forty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the treatment of TGXTC, Bushen Rougan (BSRG), Huoxue Qufeng (HXQF) and normal saline,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ose conversion methods of animal to animal and animal to human. Then various drug-containing serums were prepared for the following cellular experiment. After culture and passage, chondrocytes from Sprague-Dawley rats at passage 3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blank control, model, TGXTC, BSRG, HXQF groups. Cells in the latter four groups were cultured in appropriate drug-containing serums (normal saline serum for the model group) for 72 hours, following intervention with interleukin-1β for 24 hours. Cells in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were cultured in normal saline serum. Afterwards, cells in all the five groups were collected for detecting expression of Wnt 4, β-catenin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 at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using real-time PCR and western blot assay, respectivel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Wnt 4, β-cateni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mode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Wnt 4, β-cateni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 in the TGXTC, BSRG and HXQF groups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sequenced as TGXTC group < BSRG group < HXQF group.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GXTC plays a synergistic protection against interleukin-1β induced degeneration of chondrocytes. In addition, BSRG as a disassembled recipe of TGXTC is the main therapeutic method for osteoarthritis.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4.
伸肘位石膏夹板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 ,治疗上至今尚存在许多问题。笔者 1 993— 2 0 0 0年收治了 1 1 6例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患儿 ,在复位石采用伸肘石膏夹板固定 ,取得满意的效果 ,兹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1 1 6例患儿中 ,男 1 0 0例 ,女 1 6例 ;年龄 1 7个月~ 1 3岁 ,平均 7.8岁 ;闭合性 1 0 5例 ,开放性 1 1例 ;桡偏型 1 7例 ,尺偏型 70例 ,旋转型 2 9例 ;伤后至就诊时间为 45min~ 1 9d。2 固定方法[1]骨折复位后 ,一助手固定肱骨上端 ,术者站在患者患侧 ,以右侧为例 ,左手拇指推骨折近端外侧向内 ,四指握骨折远端及肘关节…  相似文献   
35.
股骨远端骨折多为高能损伤,损伤程度严重,因其邻近关节,疗效多不满意,并发症多,影响膝关节功能。近年来由于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和手术方法的改进,提高了骨折复位的精确性,增加了骨折断端的稳定程度,为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用练功、中药洗伤的方法配合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的功能恢复,疗效较为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6.
为比较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屈肘位小夹板与伸肘外翻石膏固定的治疗效果。将223例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97例,予屈肘90°位小夹板固定,B组126例,予伸肘外翻石膏固定,对两组远期疗效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两组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24.74%和7.1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高于B组。表明伸肘位固定能防止整复后再移位;能大大减少肘内翻发生,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次声对大鼠心肌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用8Hz/130dB的次声分别作用大鼠1,7,14,21和28d,每日2h,观察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心肌的凋亡情况以及次声引起的心肌氧化损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次声暴露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出现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增加(P〈0.01);心肌组织MDA含量增加(P〈0.01),SOD含量降低(P〈0.01),心肌出现氧化损伤。这些损伤性变化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结论次声可引起大鼠心肌损伤,损伤程度与次声暴露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增殖的影响.探讨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机制. 方法 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治疗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各18只).行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制作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后第3天,FES治疗组开始接受FES治疗(10 min/d,每天1次),安慰刺激组阻断动脉但不予电刺激.在FES治疗后3、7、14d评价大鼠行为学功能(平衡木行走测评、转棒上行走测评、网屏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NSCs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侧脑组织nestin总蛋白表达量. 结果 FES治疗组网屏试验评分在治疗后14 d时低于安慰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S治疗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nestin阳性细胞数和梗死侧脑组织nestin总蛋白表达量在治疗后7d、14d时均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S能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脑部内源性NSCs的增殖并改善大鼠行为学功能,这可能是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9.
马蹄内翻足是儿童骨科最常见的先天性残疾病症之一。据统计,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例,即发病率为1‰,全球每年有超过100000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出生,80%在发展中国家,其中多数得不到治疗或治疗不当。作者自2007年以来应用潘塞提(Ponseti)技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收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次声暴露后雄性大鼠性行为的变化,检测血清睾酮和睾丸组织SF-1.StAR及P450see mRNA的表达。 方法:实验于2005—12在西京医院实验外科次声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SD成年雄性、雌性大鼠各72只,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次声干预组(64只)和空白对照组(8只)。次声干预组大鼠又按干预时间和强度分为8个亚组:次声干预1,7,14,21d给予8Hz、130dB次声组;次声干预1,7,14,21d给予8Hz、90dB次声组;8只/组。各组大鼠根据上述分组分别给予次声作用1,7,14,21d,1次/d,2h/次。空白对照组不予次声作用。②在进行交配实验前,对72只雌鼠进行激素预处理。分别于次声作用各时间点结束后30min内,将每只雄性大鼠分别放入笼中5min,令其适应环境。然后每笼投放1只预处理的雌鼠,记录40min内雄鼠爬背潜伏期、爬背次数、射精潜伏期、射精次数。(参次声干预1,7,14.21d各时间点,上述指标观察结束后,检测血清睾酮浓度和类固醇合成因子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SD成年雄、雌鼠各7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次声暴露对雄性大鼠性行为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强度为8Hz、130dB次声作用的大鼠,扑捉潜伏期和射精潜伏期明显增加(P〈0.05),扑捉次数和射精次数显著减少(P〈0.05),且随着作用时间增加,大鼠性行为减退加重;而强度为8Hz、90dB次声作用的大鼠,作用1d和7d时扑捉潜伏期和射精潜伏期增加(P〈0.05),扑捉次数和射精次数减少(P〈0.05);作用14d和21d时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②次声暴露对雄性大鼠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强度为8Hz、130dB次声作用的大鼠血清睾酮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强度为8Hz、90dB次声作用的大鼠血清睾酮水平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先降低(1d和7d)而后又略有回升(14d和21d)。③次声暴露对大鼠睾丸类固醇合成因子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强度为8Hz、130dB次声作用的大鼠各指标表达水平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0.05);强度为8Hz、90dB次声作用的大鼠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mRNA表达水平于1,7d降低(P〈0,05),而14,21d略有回升(P〉0.05),各时间点类固醇合成因子1mRNA表达水平虽有波动,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随着8Hz、130dB次声作用时间的增加,大鼠性行为减退逐渐加重.具有时间累积效应特点;随着8Hz、90dB次声作用时间的增加,大鼠性行为先出现减退,随后出现一定程度的适应;睾丸组织类固醇合成因子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mRNA的表达和睾酮合成的变化与大鼠性行为改变平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