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构建一种阳离子微泡(cationic microbubble,CMB),通过与传统微泡(definity microbubble,DMB)比较,探讨其提高超声波靶向击碎微泡(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技术介导的体内基因转染效率及治疗效果。方法体外实验:应用薄膜水化法制备CMB,观察其形态、测量其粒径、zeta电位以及基因携带能力,以DMB作为对照。体内实验:首先取16只大鼠以生物荧光素酶质粒作为报告基因,分别应用CMB和DMB进行心脏的靶向转染,动态观察转染效率及靶向性。随后取64只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第5天彩色超声检查明确60只大鼠成功制备I/R模型;随机分为3组(n=20),其中对照组大鼠接受DMB携带空质粒转染,DMB组接受DMB携带AKT质粒转染,CMB组接受CMB携带AKT质粒转染。治疗后心脏彩色超声以及组织学观测各组大鼠心肌灌注、心脏功能、梗死区面积和梗死区组织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密度,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心肌AKT、磷酸化AKT(phospho-AKT,P-AKT)、生存素(Survivin)和磷酸化BAD(phospho-BAD,P-BAD)表达。结果实验制备的CMB形状均一,其zeta电位显著高于DMB(t=28.680,P=0.000);DNA携带百分比显著高于DMB(P0.05)。无论在体检测还是离体检测均显示,应用CMB转染后的荧光素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MB转染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模型术后第5天,各组前、后壁信号强度比值以及心脏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CMB组及DMB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增加,且CMB组高于DM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1天,CMB组梗死区域长度最小、厚度最大,其次为DMB组、对照组;CMB组及DMB组毛细血管、小动脉血管密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CMB组较DMB组增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转染后第3天,对照组凋亡细胞最多,其次为DMB组、CMB组;CMB组及DMB组AKT、P-AKT、Survivin和P-BAD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MB组高于DM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B在保留了普通微泡理化性质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携带质粒DNA的能力,提高了超声微泡靶向转染效率;应用CMB进行超声靶向AKT基因转染治疗大鼠心肌I/R损伤时,显著提高了基因转染率,改善了大鼠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2.
体外溶血评价方法中最佳离心转速和离心时间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雅婷  丁选胜  孙露  唐文婧 《安徽医药》2012,16(10):1402-1405
目的 确定最佳的离心转速和离心时间,保证体外溶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不同离心转速(750、1 000、1 250、1 500、1 750和2 000 r·min-1),每个离心转速分别考察不同离心时间(5、10、15和20 min).各组离心后于545 nm下测定吸光值并进行红细胞计数.结果 离心转速为1 500 r·min-1,离心时间为15 min时,红细胞达到最大下沉且对红细胞的损伤最小.结论 离心转速为1 500 r·min-1,离心时间为15 min可作为体外溶血评价方法中的最佳离心转速和离心时间.  相似文献   
53.
患者女,46岁.曾因子宫肌瘤于2005年7月行子冒次全切除术,又因右心房及下腔静脉平滑肌瘤于2005年9月30日在我科行平滑肌瘤摘除术[1].术后,妇产科医师会诊建议行子宫及盆腔肿瘤切除术,由于患者自身原因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并未彻底切除双侧附件.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9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确诊依据淋巴结活检,病理组织学呈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增生的特点,免疫表型全部为成熟外周T细胞性.12例均用CVP为主的方案化疗,总有效率58%.3年生存率为25%,全组中位生存20个月.结论 AITL临床过程呈侵袭性,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大鼠心脏移植物血管病(CAV)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进行异位(腹部)心脏移植.将受者分为3组,每组30只.CsA组自手术当天至术后第9天腹腔注射环孢素A(CsA);实验组腹腔注射CsA(用法同CsA组),并从手术当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 mg·kg-1·d-1,直至处死;L-NAME组在给予低分子肝素的同时皮下注射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10 mg·kg-1·d-1,其他用药同实验组.每组分别于术后30、60和90 d各选取10只大鼠,测定血中NO及内皮素-1(ET-1)的浓度,切取移植心脏,镜下观察并进行CAV评分.结果 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的CAV评分逐渐升高,血NO浓度和ET-1浓度逐渐降低.实验组术后30、60和90 d时的CAV评分分别为1.1±0.6、1.6±0.7和2.1±0.6,血ET-1浓度分别为(133±26)pg/ml、(106±16)pg/ml和(79±16)pg/ml,均明显低于CsA组和L-NAME组(P<0.05);实验组术后30、60和90 d时的血NO浓度分别为(171±22)μmol/L、(122±27)μmol/L和(92±17)μmol/L,均明显高于CsA组和L-NAME组(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以延缓心脏CAV的进展,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NO的浓度和抑制ET-1的合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MVR)后发生左心室破裂的原因,以明确MVR术后除了手术操作引起左心室破裂外,尚有左心室自发性破裂的因素存在。方法10例二尖瓣病变患者在MVR后发生左心室破裂,立即检查破裂口局部情况改变,并在体外循环下行二次手术修补破裂口。根据正常心动周期中心肌运动时几何形态改变及切除二尖瓣后破坏了左心室纵向环完整性的论点,结合10例患者MVR术后发生左心室破裂心脏局部病变情况,分析心脏破裂的原因。结果术中所见10例MVR患者术后发生左心室破裂的部位均在左心室后壁瓣环下方0.3~1.0cm处,而不在人工瓣膜植入的瓣环处。因修补心脏破裂口无效,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或心脏压塞死亡9例。对1例生存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患者无临床症状,心功能Ⅱ级,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功能良好,未见瓣周漏。结论MVR后发生左心室破裂的原因与左心室心肌运动几何形态学发生改变,以及局部解剖结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7.
目的:人体颅骨中的下颌角与颏下点在法医学鉴定、牙科手术、整形美容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锥形束(cone bean,CB)CT下颌骨图像上进行下颌角点与颏下点的定位对法医学鉴定和术前准备非常关键。方法:首先对265幅CBCT下颌骨图像进行形态学处理并提取下颌骨外轮廓线,然后采用5次方程进行曲线拟合以寻找曲率最大点的方法提取左右下颌角点与颏下点,最后通过距离相关性检验,对定位结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实验数据显示,右下颌角点到颏下点的距离与左下颌角点到颏下点的距离具有良好相关性,距离相关性检验系数为r=0.955。结论:采用曲线拟合寻找曲率最大点的方法可以准确自动地定位CBCT下颌骨图像的左右下颌角点。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发生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胆管损伤发生情况,分析胆管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及手术前肝功能是否异常患者胆管损伤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1、0.013、0.807,P>0.05);胆囊结石合并积液患者胆管损伤发生率20.41%高于单纯性胆囊结石患者的9.90%,手术时间>2 h患者胆管损伤发生率23.86%高于手术时间≤2 h患者的8.96%,胆囊厚度>4 mm患者胆管损伤发生率25.00%高于胆囊厚度≤4 mm患者的6.38%,施术医师经验不足患者胆管损伤发生率30.26%高于施术医师经验充足患者的7.59%,胆囊三角解剖异常患者胆管损伤发生率33.93%高于胆囊三角解剖正常患者的8.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04、11.950、21.052、25.246、25.273,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胆囊壁厚度>4 mm、手术时长≥2 h、施术医师经验不足、胆囊三角解剖异常、胆囊结石合并积液是胆管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B=1.264、2.311、1.547、-1.841、1.514,P=0.002、0.001、0.018、0.016、0.016<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易因多种因素影响出现胆管损伤,临床实践中可依据胆管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合理预防。  相似文献   
59.
患儿男性,9个月。频发抽搐5个月,2005年6月入院。查体: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3/6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超声心动图:左室内可见5个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光团,最大者(1.33cm×1.03cm)位于二尖瓣前叶近瓣环处室壁,突入左室流出道,致其狭窄。室间隔右侧中部及膜部、三尖瓣隔瓣后室间隔处及右室前壁可见肿瘤,大小分别为0.39cm×0.33cm,0.55cm×0.46cm,0.89cm×0.84cm和0.31cm×0.70cm。术前诊断:多发性心脏肿瘤。2005年6月在体外循环下行探查手术。开胸后见右室前壁有一0.50cm×0.50cm大的肿瘤。心脏停跳后切开右心房,三尖瓣前叶附…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构建标记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hTIMP-1)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TIMP-1-EGFP,并通过转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SMCs)验证hTIMP-1的表达.方法 将hTIMP-1及编码EGFP的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序列通过扩增、酶切、插入pcDNA3.1质粒的多克隆位点,构建pcDNA3.1/hTIMP-1-EGFP真核表达质粒;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基因导入SMCs(pcDNA3.1/hTIMP-1-EGFP转染组).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hTIMP-1的表达情况;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活性.用空质粒pcDNA3.1转染SMCs(空质粒pcDNA3.1转染组)和未转染质粒的SMCs(未转染组)作为对照.结果 pcDNA3.1/hTIMP-1-EGFP转染组重组质粒转染SMCs后,SMCs生长受到抑制;转染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强绿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约为15%;RT-PCR检测结果显示,SMCs出现646 bp目的基因;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在转染后的血管SMCs中有hTIMP-1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结果显示,MMP-2、MMP-9活性降低;与空质粒pcDNA3.1转染组和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IMP-1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和在血管SMCs中的表达,为TIMP-1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