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吕燕华  吴秀玲  郭红梅  蒋立华  袁莉  尤莉 《临床荟萃》2012,27(22):1999-1999
患者,女,48岁,四肢活动不利9个月、咀嚼无力40余天于2010年10月26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患者入院前9个月劳累后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晨轻暮重,无复视、无咀嚼和吞咽困难,无面部表情异常,无呼吸困难。查肌电图重频电刺激:左侧面神经、腋神经低频刺激波幅呈递减现象,左侧尺神经低频、高频刺激未见波幅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42.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性疾病主要由身体其他部位如肺、泌尿生殖系和其他系统的结核经血行播散所致,其预后与及时诊断及合理治疗有关。我院1997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不同类型的颅内结核感染病例41例,现将其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评价哮喘控制测试(ACT)前三项(ACT-3)与ACT在判断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控制水平时的一致性,以获得更为简便的哮喘控制评估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南方医院门诊诊断为哮喘的患者102例,患者正在接受或未接受规范化哮喘治疗.所有患者完成ACT评分及肺功能检查.ACT评分≤1 9分定义为哮喘未控制,ACT评分≥20分定义为良好控制.分析ACT与ACT-3两者的相关性及与肺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ACT与ACT-3判断哮喘未控制的价值,并通过kappa系数评价ACT 3与ACT判断的吻合度.结果 入选的患者ACT-3与ACT的相关系数为0.919(P =0,000).ACT-3、ACT分别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等肺功能指标呈止相关,相关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T-3判断哮喘未控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P=0.000).当ACT-3≤11分时,为最佳截断点,判断哮喘未控制的敏感性为94.52%,特异性为93.10%.ACT-3≤11分和ACT≤19分判断哮喘未控制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0.858(P=0.000).结论 ACT-3能用于评价哮喘患者控制水平,以ACT-3≤11识别哮喘未控制时与ACT≤19有极高的一致性.当ACT无法完整获取时可以考虑使用ACT-3.  相似文献   
44.
万拉法新与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盲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万拉法新与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对 6 2例抑郁症患者分别以万拉法新和氯丙咪嗪治疗 6周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临床总体评定量表 (CGI)评定临床疗效 ,采用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副反应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1,2 ,4 ,6周进行评定。结果 万拉法新与氯丙咪嗪显效率分别为 84 %和 81% ,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χ2 =1.10 9,P >0 .0 5 )。万拉法新起效迅速 ,副反应显著低于氯丙咪嗪 ,主要副反应为轻度头晕、消化道症状、失眠 ;氯丙咪嗪主要为抗胆碱能和心血管系统副作用。结论 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与氯丙咪嗪疗效相当 ,起效快 ,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45.
岛叶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以及病变后的临床表现尚未完全阐明.现报告3例岛叶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有助于对其进一步认识. 1 病例  相似文献   
46.
脂质沉积性肌病 (lipidstoragemyopathy ,LSM )是指由于肌纤维内脂肪代谢障碍 ,致使肌细胞内脂肪堆积而引起的肌病。自 70年代起 ,文献中陆续对该病的临床病理表现有不少描述 ,现将我院病理证实为LSM的 3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女 ,2 1岁 ,农民。主因四肢麻木无力 3年加重伴咀嚼无力 ,抬头困难 6个月 ,于 2 0 0 1年 11月 2 3日入院。 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脚麻木 ,逐渐向上发展至大腿手指麻木 ,走路似踩棉花感 ,3d后出现四肢无力走路不稳 ,逐渐加重 ,发病至 2个月时不能下床。查肌电图为周围神经损害 ,给予维生素B1、B12 治疗症…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急性桥脑梗死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某科连续收治的急性桥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肝素抗凝治疗组和抗血小板治疗组,记录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记录患者既往病史、脑梗死危险因素,患者头颅CT和MRI结果,对所有患者于治疗后6个月时进行随诊并评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等基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抗凝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分别为(3.36±3.26)、(1.82±1.04)和(75.45±25.99)分,抗血小板组分别为(2.71±3.09)、(1.67±1.02)和(81.28±24.9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分别为(1.64±2.32)、(1.15±0.83)分、(87.58±16.59)和(1.69±2.81)、(0.94±0.79)分、(89.6±18.20),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种治疗方法6个月后的得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桥脑梗死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8.
49.
ACQ、FEV1%和外周血EOS对临床哮喘控制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哮喘控制问卷(ACQ5)、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对临床哮喘控制的指导意义.方法:164例确诊为哮喘患者填写ACQ5,进行肺功能测试,抽血查EOS总数,并记录白天症状及夜晚症状评分.其中86例经规范化治疗(60±15)d后复诊并再次填写ACQ5量表,进行肺功能测试,抽血查EOS总数,记录症状评分.按FEV1%将治疗前后各分为3组:FEV1%≥80%为A组,60%≤ FEV1%≤79%为B组,FEV1%≤59%为C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患者间ACQ、EOS、症状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3组之间的ACQ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前后ACQ均与FEV1%、PEF%呈高度负相关,EOS与白天及夜间症状评分正相关,而与FEV1%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ACQ5可以很好地评价哮喘患者的控制情况,EOS与哮喘患者的严重程度无关,但与其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