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8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351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肿瘤学   8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压迫及非压迫因素在实验性神经根性疼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压迫及非压迫因素在实验性椎间盘源性神经根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白体脊椎关节突修剪后放置在L5神经根下.造成对L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压迫组);取大鼠白体尾椎椎间盘组织无压迫下放置在L5神经根表面(非压迫组):同时设立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各组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变化。结果:压迫组与非压迫组大鼠后足底均产生了一个长时程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降低;与压迫组相比.非压迫组大鼠术后1天就开始出现了疼痛阈值降低(P〈0.05),明显早于压迫组大鼠,并且疼痛阈值降低更加显著:而压迫组大鼠术后1周时才出现明显的疼痛阈值降低(P〈0.05)。对照组大鼠疼痛阈值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尽管压迫和非压迫因素都参与椎间盘源性神经根性疼痛的发生.但二者作用的时间不同+在椎间盘突出的早期阶段非压迫因素可能在疼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后压迫因素可能逐渐成为致痛的主因。  相似文献   
12.
同种异体骨的制备及在脊柱侧弯矫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在脊柱侧弯矫治术中对脊柱融合的作用.方法:采用温热盐水及75%酒精水浴制备储存异体骨,应用于脊柱侧弯植骨融合术36例.结果:随访36例均无感染及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脊柱融合良好。结论:本方法简便易行,是脊柱侧弯矫治植骨融合术中安全可靠的骨材料来源.  相似文献   
13.
制备高诱导成骨活性的脱钙骨基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 骨缺损一直都是困扰骨科医师的一大难题。人们对其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尝试了众多不同的修复方法并公认自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但是,自体骨的数量有限且患者还须经受另一次的额外手术打击,就整体而言,有其难以克服的一些缺点。因此,广大医师及科研工作者长期致力于寻找一种合适的材料来替代自体骨。  相似文献   
14.
上肢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的形成及功能挽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肢轴向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的形成以及侧胸和背部组织在功能挽救中的应用方式和疗效。方法2000年7月~2003年9月共收治6例上肢轴向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患者,所有病例行一期再植或寄养再植。术后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100°位石膏或支具固定,6周后去除固定行功能锻炼。结果6例患者再植均顺利成活,随访3个月~2年,术后肩关节外展50°~90°,前屈50°~70°,后伸20°~30°,内收20°~40°;肘关节屈曲100°~140°,伸-20°~0°;重建术后3个月时屈肘肌力达Ⅳ~Ⅴ级。结论充分利用侧胸和背部组织特点进行分期、分层手术,解决创面覆盖和功能重建互相干扰的矛盾,是挽救严重轴向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上肢,恢复其外形和功能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方法,对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随访资料完整的18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06例,女81例;年龄13~63岁。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31例,旋前外旋型33例,旋后内收型16例,旋前外展型7例。所有病例均行开放复位内固定。结果: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4周。疗效按Leeds临床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59例,良22例,差6例。下胫腓关节固定58例,发生螺钉断裂5例,术后脱位再次手术1例。内、外踝切口表浅感染或坏死14例,无畸形愈合发生。结论:内固定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踝关节解剖关系,腓骨及下胫腓韧带对踝关节的稳定起重要作用,重视皮肤软组织的处理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8岁。因右小腿枪击伤1小时被送急诊室。查体: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脉搏120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60/30mmHg(1kPa=7.5mmHg),右胫骨结节前外方有直径2cm伤口,窝下部有10cm×6cm不规则伤口,肌肉断裂、破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三维有限元分析的角度,探讨髋关节外固定器对股骨头压力的影响。方法建立正常的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安装单轴髋关节外固定器(A型)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安装双轴髋关节外固定器(B型)的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接触压力分析的方法,观察并分析髋关节双足站立位、单腿站立髋关节中立位股骨头的峰值压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髋关节外固定器均能减少股骨头的接触压力(P<0.05),髋关节外固定器在双腿站立时减少最明显,B型髋关节外固定器组较A型髋关节外固定器的股骨头接触压力减小。结论髋关节外固定器可减少股骨头的压力,可辅助治疗髋关节疾病。  相似文献   
18.
腰痛是骨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反复发作不仅使患者遭受疼痛的反复折磨,而且对机体健康以及运动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以往关于腰痛的原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椎间盘,随着研究的深入,腰椎小关节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11年Goldthwait首次提出腰椎小关节退变是引起腰痛的一个重要因素.1927年,Putti提出腰椎小关节的退变和炎症可能通过神经激惹引起坐骨神经痛.1933年Ghormley将腰椎小关节退变伴腰腿痛的临床症状定义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临床研究发现约有15%~52%慢性腰痛患者的症状源于小关节退变,进一步说明了腰椎小关节在腰痛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3].然而,目前针对小关节源性腰痛机制方面的研究尚无明确定论,笔者就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旨在加深对腰椎小关节病变引起腰痛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李忠海  侯树勋  李利  虞舜志  侯铁胜 《中国骨伤》2014,27(12):1050-1055
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符合DCI植入指征的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35~54岁,平均43.2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4例.病变节段:C3,4 1例,C4,56例,C5,66例,C6,74例,C3,4合并C5,6、C6,72例.19例患者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DCI植入术,其中2例同时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mJOA)、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扣患者满意度(PSI)评价临床疗效.测量DCI植入节段的活动度(ROM)和椎间隙高度(DHI)以及相邻节段的ROM.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8个月.mJOA评分术前13.6±1.1,末次随访16.3±1.2,平均改善率为85.0%;NDI评分术前17.1±7.4,末次随访6.1±3.9;VAS评分术前6.6±1.4,末次随访1.4±0.8;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植入节段术前ROM (7.6±1.9)°,末次随访(7.8±2.1)°;C2-C7节段术前ROM (38.6±7.2)°,末次随访(39.9±6.4)°;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植入节段DHI术前(6.3±1.1)mm,末次随访(7.1±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未见异位骨化.MRI随访发现38个相邻节段中3个(8%)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结论: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早期随访的临床效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一定的保留,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无相邻节段病发生,但仍然需要更长期的随访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免疫组化观察TNF-α在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中的表达。方法对26例下腰痛患者MRI的T2像HIZ区椎间盘组织和4例脊柱侧凸椎间盘组织进行TNF-α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在HIZ区表达大量的TNF-α免疫阳性细胞,HIZ区TNF-α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多于HIZ区周边纤维环组织和对照组。(P〈0.05)。结论腰痛患者腰椎间盘MRI的HIZ区中表达大量TNF-α免疫阳性细胞,表明HIZ作为致痛椎间盘的一个特异性标志物的炎症机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