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50侧尸体膝关节上,对前交叉韧带的股骨附着区、胫骨附着区、长度、方向和宽度进行了形态学测量,提供了详细的数据。股骨附着区呈椭圆形,胫骨附着区似三角形。前交叉韧带本身呈50°扭曲状态,随屈膝程度的增加,其扭曲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的幅度,在韧带表面的纤维较中心部位者为大,这与前交叉韧带两附着区的形态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股骨附着区。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p53基因单链构象多态性变化与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银染技术,对47例河南林县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进行比较。结果p53基因第5~8外显子出现异常电泳条带者20例(42.6%);生存期大于5a组与生存期小于5a组,p53基因单链构象多态性变化发生率分别为32.1%(9/28)和57.9(11/19),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3.071,P>0.05)。结论食管鳞癌组织p53基因第5~8外显子单链构象多态性变化与患者生存期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3.
眼内压与儿童屈光不正和眼轴长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内压的水平与儿童屈光不正和眼轴长度之间相关关系。方法将过去4年问在我院就诊的年龄在9~11岁之间548名儿童,根据屈光状态分为:正视眼、近视Ⅰ组、近视Ⅱ组三组。对每位受试儿童进行眼压、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检测。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检测的548名儿童,双眼问和性别问眼压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近视Ⅰ组或近视Ⅱ组与正视眼组之间眼压无显著性差异,P=0.57。眼内压与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无相关性(r=0.030)。结论眼压与中低度近视和眼轴长之间没有相关联系。所以,在正常眼压范围内的儿童中,眼压的波动在近视的发病机理中可能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44.
肝细胞的体外培养及乙醛对肝细胞的形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将肝实质细胞分离、纯化、体外培养,全面分析原代肝细胞的生长状态,研究乙醛诱发大鼠肝细胞毒性和胞内游离Ca2 变化及Ca2 螯合剂的干预效应,探讨乙醛致肝细胞损伤机制及Ca2 螯合剂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以含300mmol/L乙醛的培养基培养肝细胞24、48h,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相差倒置显微镜下,新分离的大鼠肝细胞折光性强,有立体感,乙醛处理肝细胞24h后肝细胞体积肿胀,颜色变深,颗粒粗糙,部分细胞脱壁,少量细胞出现细胞壁缺失,呈放星状;乙醛处理48h后,可见到肝细胞质变稀疏,细胞核固缩,表面出现胞膜疱,细胞膜破碎;相当一部分细胞破碎脱落可见到一些核已消失的肝细胞浆或残屑。结论①乙醇可导致严重的肝细胞极性紊乱,导致细胞损伤,形成不同程度的病理状态,从而在细胞及分子水平对导致肝病形成的机理进行了探讨;②乙醛诱发肝细胞毒性和损伤可能与肝细胞[Ca2 ]i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5.
46.
酒精性脂肪肝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在近年来有逐步上升之势。以肝细胞内三酰甘油的积聚为特征的脂肪变性是首发和最常见的组织学表现,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由高活性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是重要环节之一。本研究旨在对酒精性脂肪肝血清中游离脂肪酸谱的改变进行分析,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7.
乙型肝炎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严重危害人身健康的传染病,在我国约有60%的人群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对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试验(RIA)。我们用ELISA法对18...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连续应用川芎嗪对大鼠结肠黏膜阴离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川芎嗪组[腹腔注射川芎嗪40 mg/(kg·d)]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7 d后剥离结肠黏膜,采用短路电流技术在正常KHS、Cl-free KHS、HCO3-free KHS 3种培养液中观察川芎嗪对结肠黏膜阴离子分泌的影响.结果:①在正常KHS培养液中,对照组结肠黏膜的基底膜加入1 mmol/L的川芎嗪后,短路电流增加,在30 min内转运的电荷数增加了(365±68)C/m2;川芎嗪组在30 min内转运的电荷数增加了(483±69)C/m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Cl--free KHS培养液中,对照组结肠黏膜的基底膜加入1 mmol/L的川芎嗪后,短路电流增加,30 min内转运的电荷数增加了(72±11)C/m2;川芎嗪组30 min内转运的电荷数增加了(163±21)C/m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在HCO3-free KHS培养液中,对照组结肠黏膜的基底膜加入1 mmol/L的川芎嗪后,短路电流增加,在30min内转运的电荷数增加了(96±19)C/m2;川芎嗪组30 min内转运的电荷数增加了(83±18)C/m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应用川芎嗪可以促进HCO3-的分泌.  相似文献   
49.
应用砷剂所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50岁。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6年,右手足溃疡10个月,左足跟溃疡2个月,于2002年9月5日入院。患者于1996年5月因腥部肿块、乏力、体重减轻,在当地医院做骨髓检查后确诊为慢粒细胞白血病,接受亚砷酸治疗,每日10mg静脉滴注,治疗约40d后骨髓像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50.
科学方法是科学理论的具体运用。科学理论不断发展,必然会有新的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方法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的运用,又必将促进科学的向前发展。二十世纪,尤其是40年代以来,系统科学的出现,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对于推动医学方法与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