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1.
椎体严重压缩骨折的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椎体严重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的操作技术和止痛效果。 方法 对 7例压缩程度超过 6 5 %的椎体骨折在俯卧位或侧卧位实施透视引导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注射骨水泥PVP治疗。 结果  7例皆穿刺成功 ,1例椎体血管造影外漏严重未注射骨水泥 ,余每个椎体注射骨水泥量 0 5ml~ 2ml。术后 2天疼痛强度评分 (VAS)较术前下降 3 5分~ 5 0分 (t=8 4 9,P <0 0 0 0 5 ) ,随访时维持该水平 ;止痛药使用皆降低 1~ 2个阶梯 ,术后随防 2月~ 8月 (平均 6月 ) ,4例活动能力改善。 结论 椎体严重压缩骨折可透视引导下进行PVP治疗 ,并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2.
从1989年1月到1996年12月,作者用自行设计的克氏针爪钉作为内固定治疗骨端骨折或骨端截骨矫形21例,获得满意效果: 1 爪钉制作与手术方法 根据病人的年龄,截骨或骨折的部位与类型,决定选用克氏针的大小及长度。一般选用1~1.5mm直径的克氏针,长度15~20cm。先从针的中部弯曲成发夹形,弧圈大小比固定螺钉的螺杆直径略大,但又比螺钉的螺帽小,且弧圈顶端应略小,以便在拧紧螺钉时,有一滑动加压作用。爪臂的长短及弯曲的角度由固定部位的解剖结构决定,即固定骨端越大,爪臂越长,爪角越大,但最大弯曲爪角应小于70~80 ,  相似文献   
93.
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学东  蒋电明  安洪 《重庆医学》2003,32(4):483-484
目的:探讨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方法:自1997年9月-2001年11月共收治前臂缺血性肌挛缩10例,采用屈肌滑移术,将旋前圆肌、屈腕肌与屈指浅、深肌从起始部于骨膜外剥离松解,使肌肉向远端滑移,直至手部畸形消失。结果:10例患者随访11-50个月,优4例,良6例。结论:屈肌滑移术疗效肯定,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94.
肢体局部降温安全延长止血带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5.
大鼠脊髓损伤致截瘫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致截瘫后是否发生肠道细菌移位。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性截瘫模型,以脊髓损伤性截瘫后12h、24h、48h大白鼠为实验组,未损伤脊髓的正常大白鼠为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动物下腔静脉血进行内毒素定量测定和细菌培养,采集肝、脾、肠系膜淋巴结、肠腔内容物作细菌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动物的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空肠、回肠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检查,取空、回肠进行电镜检查。结果:大鼠脊髓损伤致截瘫后24h开始出现内毒素血症,截瘫后48h出现细菌移位。结论:大鼠脊髓损伤致截瘫后将发生肠道细菌移位,提示脊髓损伤截瘫的病人应尽早给予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96.
孟纯阳  安洪  蒋电明  李玉宝  魏杰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330-6333,i001
目的:评价新型纳米骨修复和重建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植入动物体内后可能引发的急、慢性全身毒性反应及植入机体后对动物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响,皮内刺激反应的潜在性和程度。方法:参照GB/T16886.5-1997-ISO10993-5:1992对医用植人材料的评价标准和所推荐的生物学和动物试验,将n-HA/PA66埋植在动物体肌肉内,在不同时相点抽血对血液常规、炎性指标、血生化指标及肝、肾功能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价急性全身性毒性反应;又在不同时相点取材,行大体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以不同浓度的材料浸提液加入动物血样中,用分光光度计测取各自的吸光度并算出相应的溶血率。通过在动物背部皮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在规定时相点观察并计算其刺激指数(PII)。结果:n-HA/PA66在动物体内的急慢性毒性反应为无毒,各期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项化验结果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证实材料埋置动物体内后未引起明显的血常规、炎性指标、血生化指标及肝肾功能变化,病理组织切片示材料周围的包裹组织,其炎性变化符合一般的炎症变化转归规律;不同浓度的材料浸提液与血液混溶的溶血率均&lt;3%,低于标准规定的5%;动物背部皮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后观察期原发性刺激指数(PⅡ)均在0~0.4区间内,按标准刺激反应判为极轻微。结论:新型骨修复和重建材料n-HA/PA66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低能脉冲超声波(lowintensitypulsedultrasound,LIPU)对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fracture,OPF)愈合中骨痂微血管及血流量的影响。方法:35只大耳白兔制成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随机分为1,2,4,6和9周5个组。LIPU对右前肢骨折进行照射(30mW/cm2,1次/d,20min/次);左前肢假处理作为自身对照。微血管染色及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相术(SPECT)血流量测定。结果:实验侧血流量增加,在术后1,2,4周时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术后6周和9周时实验侧血流量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血管生成增多,并早于对照侧。结论:LIPU可增加OPF骨折端血流量、促进骨折端血管再生,从而促进OPF愈合。  相似文献   
98.
骨水泥阻塞兔骨干髓腔后远侧骨干骨内压和骨血流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骨水泥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骨腔内的植入必然涉及受区骨髓腔的长期闭塞和髓内血管的破坏,由此而产生的髓内压和血流的变化是材料本身的影响所致,很有研究价值.目的:观察骨水泥阻塞兔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远侧骨干骨内压和骨血流的改变.设计:对照观察.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材料:实验于2002-07/2003-04在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3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摸球法取24只为模型组,其余8只不造模,作为对照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TJ骨水泥由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提供.方法:模型组采用兔左侧股骨髓腔内灌注骨水泥进行造模.采用髋后外方入路,从股骨后外方肌间隙进入,在第3转子上方仅切除大转子外侧部分而不打断股骨颈,暴露转子间窝,找到骨髓腔入口,扩髓(深度为股骨长度的1/2),反复冲洗创面,冲出破坏的骨髓组织,沙布条沾干.按粉、液比2:1比例调配骨水泥,首先将一小块面团状骨水泥作为髓腔塞填入髓腔内至股骨中段狭窄处,待10 min骨水泥基本固化后,继续填入调配好里面团状骨水泥,直至填满为止.待骨水泥完全固化后,缝合关闭切口.将24只模型组兔再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段随机分成术后当天、4,8,16周4个时间点,每时间点6只.主要观察指标:①使用生理测压仪,测量对照组和模型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动物双侧股骨远端骨内压,并进行比较.②采用核素骨显像方法,对模型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动物双侧股骨远端动态和静态显像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3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骨内压:正常兔股骨远端双侧骨内压差异不显著(P>0.05):各时间点实验侧骨内压高于对照侧(P<0.01).模型组对照侧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实验侧处于持续骨内高压状态,术后4周高于术后16周(P<0.05),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②核素骨显像:术后当天及术后4周实验侧核素计数均比对照侧明显降低,术后8,16周实验侧均超过对照侧,术后16周最高:各时间段实验侧,对照侧核素计数比值中除术后当天及术后4周比较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核素骨动态和静态显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结论: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严重破坏了骨内和髓内的血液循环状态,引起了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股骨远端的骨内压和骨血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使骨内压持续升高并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对股骨远端骨内压的近、远期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4在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2只。采取兔左侧股骨髓腔内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而右侧不灌注作为正常对照的方法,制作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的动物模型。将32只实验兔分成5组,随机取出8只不做模型作为正常组,其余24只制作骨水泥阻塞骨干髓腔的动物模型,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段随机分成术后当天(0d),4,8,16周组,每组6只。使用生理测压仪,对正常和模型动物双侧股骨远端骨内压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3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实验侧和对照侧骨内压比较:正常组双侧股骨远端骨内压比较无差异性;造模后0d,4,8,16周实验侧骨内压明显比对照侧增高[(4.6±0.5)比(3.1±0.4)kPa,(4.8±0.5)比(3.0±0.4)kPa,(4.7±0.4)比(3.1±0.4)kPa,(4.1±0.2)比(3.1±0.4)kPa,P<0.01)。②模型后不同观察时间段骨内压比较:造模后在不同观察时间段对照侧骨内压均无差异性;实验侧处于持续骨内高压状态,4周显著高于16周(P<0.05)。结论: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严重破坏了骨内和髓内的血液循环状态,引起了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股骨远端的骨内压持续升高并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00.
本文报告29例(平均年龄10.9岁)41只手因在合谷穴注射药物退热而致手内在肌挛缩畸形。作者把畸形分为4型,介绍了各型的手术治疗方法,除3例外,手术效果良好。经调查发现这种畸形的发生率甚高,占某生产大队8~15岁儿童的50.6‰,呼吁基层医务人员要注意防止这种严重的医源性疾患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