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毒力钩端螺旋体引起豚鼠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探讨钩端螺旋体病的炎症反应及其发病机制。方法豚鼠腹腔内分别注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赖型有毒株Lai株,赖型无毒株IPAV株,以及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Patoc型Patoc1株,观察豚鼠各脏器的病理改变;EnVision二步法检测钩端螺旋体在各脏器中的分布;应用Real-ti me RT-PCR法检测豚鼠血液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2、MCP-1mRNA的表达。结果钩端螺旋体IPAV株和Patoc1株不能引起豚鼠组织病变,但是在感染早期引起细胞因子的高表达;而Lai株可以引起典型的钩端螺旋体病病变,但是在感染早期引起细胞因子较低表达。结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赖型毒力株Lai株引起的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低于非致病钩端螺旋体Patoc型Pa-toc1株和赖型无毒株IPAV株,可能与钩端螺旋体病炎症反应轻微有关,有利于钩端螺旋体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在体内繁殖扩散。  相似文献   
22.
目的预测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的趋化信号传导途径,并深入分析趋化相关基因.方法使用ProtParamtool,NCBI/Blastp进行蛋白参数分析和结构域分析,使用Clustalw软件进行多序列对比,与大肠埃希菌K-12趋化相关基因进行比较.结果问号钩体趋化相关基因共30个,分为MCPs和che两组基因,功能与大肠埃希菌趋化相关基因相似,并预测出问号钩体趋化信号传导途径.结论问号钩体趋化相关基因较大肠埃希菌、苍白密螺旋体和伯氏疏螺旋体多,提示其趋化传导途径更为复杂,适应宿主的能力也更强,可能是钩体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3.
病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理学王吾如,姜叙诚关于肺动脉高压症的研究,在对人体尸检材料进行形态结构观察和图象分析的基础上,逐渐深入至探讨其形成的有关因素和作用机理。同济医科大学的研究说明,肺腺泡内动脉构形重建是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病理学基础,而血管周细胞的增生和肌样分化则是无肌型...  相似文献   
24.
人胚胎肾小体系膜细胞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平  姜叙诚 《解剖学杂志》1996,19(5):440-442
对28例(8 ̄28周)人胚胎肾小体的系膜细胞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原始期肾小体内无系膜细胞,发育期肾小体系膜细胞形成,成熟期肾小体系膜细胞数量增多。胚胎系膜细胞可能来源于原始期肾小体的间充质细胞。系膜细胞具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以及大小不等的溶酶体和吞噬体,在胚胎期具有合成系膜基质,参与基膜形成和维护滤过膜通透性的功能,并对毛细血管起支持作用。文内描述了系膜细胞的形态结构并对其功能  相似文献   
25.
实验性体内外胸腺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大鼠体内、外胸腺细胞凋亡进行系统超微结构观察。方法在培养的胸腺细胞中加入糖皮质激素,分别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对大鼠进行腹腔内氢化可的松注射,对胸腺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胸腺细胞显示了细胞凋亡各阶段的超微结构改变。结论糖皮质激素诱导胸腺细胞发生凋亡,体外培养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小体,而组织内主要改变是凋亡细胞或凋亡小体被上皮性网状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降解。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分析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鞭毛蛋白相关基因。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信息和线索。方法 使用在线数据库和分析软件NCBI/Blast,ProDom/Blast等对问号钩体全基因组ORF基因进行诠释,对编码蛋白进行在线分析。并将问号钩体的鞭毛蛋白基因与E.coliK-12、伯氏疏螺旋体(BBU)和苍白密螺旋体(TPA)的鞭毛蛋白基因进行了比较。结果 确定了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染色体上约55个与鞭毛相关蛋白的基因,同其他3个细菌的鞭毛相关基因进行比较分析,推测出了钩体鞭毛结构模型图及其装配过程。结论 通过比较,不同螺旋体的内生鞭毛形成机制存在差别.但是FlgF蛋白缺失可能是其一个共同机制;尽管为内生鞭毛,问号钩体鞭毛在结构组成和鞭毛装配过程上却与E.coli相似;问号钩体的钩形成调控和鞭毛丝结构与E.coli不同;在鞭毛形成过程中的转录调控机制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比较钩端螺旋体感染的ICR小鼠模型与豚鼠模型,分别探讨慢性非致死性感染与急性致死性钩体感染的病理及免疫应答特点.[方法]分别于小鼠和豚鼠腹股沟皮下注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赖型有毒株Lai株,观察感染后不同阶段此各组织脏器的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钩端螺旋体在各脏器中的分布;应用ELISA法检测ICR小鼠血清与豚鼠血清中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钩端螺旋体Lai株感染豚鼠后引发典型的钩体病病变并可致死,但在藤染的ICR小鼠中仅见局限性病变,免疫组化显示小鼠组织中的钩体抗原阳性反应程度较豚鼠轻.两种动物感染后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二者血清中抗体IgG水平的动态变化相似.[结论]小鼠感染钩体后发病轻微呈慢性带菌状态,而豚鼠作为钩体感染敏感动物表现为急性发病且可死亡,可能与二者的天然免疫机制的差异有关.小鼠感染模型在钩体感染的天然免疫机制、致病机制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中可能发挥更多作用.两种动物模型可互补共同用于钩体感染的相关研究中.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对创面组织fms样酪氨酸酶(flt-1)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覆盖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动物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20只,所有动物于背部制备皮肤全层缺损创面.A组:创面覆盖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和Tegaderm切口膜;B组:创面覆盖空白生物膜和Tegaderm切口膜,C组:创面覆盖含空质粒的成纤维细胞种植的生物膜和Tegaderm切口膜;D组:创面覆盖Tegaderm切口膜.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各组在术后3、7、14、29 d时创面中flt-1和TSP-1表达的情况.结果 术后3、7、14 d时,A组flt-1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B、C、D组(P<0.05或P<0.01);术后7、14、29 d时A组创面中TSP-1表达显著低于B、C、D组(P<0.01).结论 将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覆盖于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能使创面持续表达flt-1并抑制TSP-1表达,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有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对创面组织fms样酪氨酸酶(flt-1)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覆盖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动物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20只,所有动物于背部制备皮肤全层缺损创面.A组:创面覆盖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和Tegaderm切口膜;B组:创面覆盖空白生物膜和Tegaderm切口膜,C组:创面覆盖含空质粒的成纤维细胞种植的生物膜和Tegaderm切口膜;D组:创面覆盖Tegaderm切口膜.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各组在术后3、7、14、29 d时创面中flt-1和TSP-1表达的情况.结果 术后3、7、14 d时,A组flt-1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B、C、D组(P<0.05或P<0.01);术后7、14、29 d时A组创面中TSP-1表达显著低于B、C、D组(P<0.01).结论 将hVEGF基因工程生物膜覆盖于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能使创面持续表达flt-1并抑制TSP-1表达,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有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甲状腺增生性疾病中p16~(INK4a)基因的甲基化状况及其与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甲状腺增生性疾病(1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7例甲状腺腺瘤,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样本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p16~(INK4a)基因的甲基化状况.采用RT-PCR检测其中10例甲状腺增生性疾病(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5例甲状腺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p16~(INK4a) mRNA的表达.结果 45例甲状腺增生性疾病样本中,8例检测到p16~(INK4a)基因异常甲基化,19例p16t~(INK4a)蛋白表达阳性;p16~(INK4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0.293 4,P=0.038 7).10例甲状腺增生性疾病样本中,5例检测到转录产物;p16~(INK4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其转录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6547,P=0.04).结论 p16~(INK4a)基因甲基化与p16~(INK4a)基因失活有关,但并不与失活完全一致;p16~(INK4a)基因甲基化可能在甲状腺增生性疾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