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8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43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31篇
综合类   311篇
预防医学   119篇
眼科学   46篇
药学   152篇
中国医学   111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观察和胃接骨饮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将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65~89岁,平均(77.8±11.3)岁;伤后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6.6±2.1) d;Evans-Jensen分型:Ⅰ型17例,Ⅱ型8例,Ⅲ型15例,Ⅳ型3例,Ⅴ型2例;行内固定手术并予口服和胃接骨饮及钙尔奇D治疗,疗程3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29例;年龄67~91岁,平均(81.2±9.6)岁;伤后至手术时间2~10 d,平均(6.8±2.6) d;Evans-Jensen分型:Ⅰ型15例,Ⅱ型10例,Ⅲ型14例,Ⅳ型4例,Ⅴ型2例;行内固定手术并口服钙尔奇D治疗,疗程3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部VAS评分、骨密度(BMD)值及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5.6±2.8)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逐渐降低(F=98.138,P<0.01),且术后3个月髋部BM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骨折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髋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P<0.05).结论:和胃接骨饮能提高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BMD值,同时减轻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疼痛,促进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愈合及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内皮细胞表达淋巴管表型的作用。方法 SDF-1α和IL-1β分别诱导内皮细胞株CRL-1730,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其内皮及淋巴管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SDF-1α诱导培养之后,CRL-1730细胞株的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随其浓度增高而表达降低,淋巴管标志物平足蛋白(podoplanin)、同源异形盒蛋白-1(Prox-1)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随其浓度增高而表达增高。IL-1β诱导之后,CRL-1730细胞株的vWF、VEGFR2和podoplanin、prox-1、LYVE-1的变化趋势同SDF-1α,而VE-cadherin的表达量基本不变。结论 SDF-1α和IL-1β都能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淋巴管标志物。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分析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暴露对帕金森病病理特征多巴胺能神经元和α-突触核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8月龄人源SNCA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BaP染毒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1.0 mg/kg体质量的BaP和玉米油溶剂,连续注射60 d。通过转轮实验观察小鼠运动功能障碍状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蛋白印迹实验观察BaP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和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相关mRNA的表达。研究中涉及的基因主要与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神经递质受体、细胞自噬和α-突触核蛋白聚集与降解相关。结果 BaP染毒后,转轮实验中小鼠运动时间显著降低(P<0.05),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减少,为对照组的62%(P<0.05),中脑α-突触核蛋白表达增多,为对照组的1.36倍(P<0.05)。BaP染毒后,小鼠中脑14种mRNA表达显著下调(P均<0.05),主要涉及α-突触核蛋白降解与细胞自噬、神经元转运体、神经递质受体等功能;而Synphilin-1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α-突触核蛋白合成有关。结论 BaP暴露抑制神经递质受体、多巴胺转运体蛋白功能和细胞自噬作用,阻碍α-突触核蛋白降解,从而诱导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和α-syn聚集体形成,增加帕金森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4.
35.
贺飞  周辉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8):829-830
目的:通过比较纤维桩与传统铸造金属桩核在大面积牙体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探讨纤维桩在最大限度地保留残根残冠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对2007年7月1日~2009年7月1日在我院口腔科门诊牙体大面积缺损(残根、残冠)经根管充填治疗后需要桩核冠修复治疗的123例患者(164颗患牙)进行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铸造金属桩核修复,观察组进行纤维桩修复。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对桩核冠脱落、桩核折断、根折、牙龈炎性反应、牙龈边缘色泽、继发根尖周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组在桩核松动脱落、牙根折、牙龈炎性反应、牙龈边缘色泽改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桩核折断及继发根尖周炎发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纤维桩在修复大面积牙体缺损的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修复效果,优于传统铸造金属桩。  相似文献   
36.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ma,HB)系血管源性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占后颅窝肿瘤的9%~10%,小脑半球是其最常见的好发部位[1].其好发于成年人[2-3],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病例少见,国内文献鲜有报道.我们成功手术治疗2例老年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多巴胺神经元退变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原代中脑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原代混合胶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10 ng/ml)组、Cx43抑制剂~(43)Gap27(200μg/ml)组、LPS+~(43)Gap27组、半通道阻滞剂18β-GA(10μmol/L)组和LPS+18β-GA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络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的数目与形态;检测细胞外液中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谷氨酸浓度表征胶质细胞的半通道功能,检测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以及活性氧簇(ROS)表征神经免疫反应的强度。RT-qPCR、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检测星形胶质细胞Cx43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LPS处理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渐进性死亡;在此过程中,细胞外液中的ATP与谷氨酸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升高与胶质细胞半通道活性紧密联系;同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上的Cx43在LPS诱导的神经免疫中表达下降,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处理Cx43抑制剂~(43)Gap27或者半通道阻滞剂18β-GA后,LPS引发的胶质细胞外的ATP和谷氨酸释放明显减少,该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PS引发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也几乎被完全抑制,多巴胺神经元数目从对照组的49%上升为114%与117%,该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PS引起的免疫反应也部分被抑制,细胞上清中的TNF-α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LPS引发的多巴胺神经元退变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半通道的开放可能是促进神经免疫反应、诱发神经毒性的重要原因,表明Cx43可能是帕金森病(PD)的一个潜在病理靶点。  相似文献   
39.
Objective To cultivate and identify the transgenic affalfa containing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Eg95 gene. Methods The alfalfa plants were transformed by co-cultivating alfalfa cotyledons via recombinant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LBA4404 harboring pBI-Eg95. The transgenic alfalfa explants were selected by kanamyein after calli formation, shoots and roots regeneration in the selective medium, the seedlings of transgenic plants were obtained which were finally transplanted into pots containing nutrient soil. After 2-3 months growth, the complete transgenic alfalfa plants containing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Eg95 gene were obtained. To identify the transgenic alfalfa plants, the total DNA, RNA and leaf protein were extracted from fresh leaf tissue of the transgenic alfalfa plants and confirmed by PCR, RT-PCR, SDS-PAGE and Western blot assay. Results A specific band around 471 bp was amplified by PCR with total DNA, and the same band was obtained by RT-PCR with total RNA, which confirmed that the Eg95 gene was stably integrated into the transformed alfalfa genome. SDS-P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molecular mass(Mr) of the expressed protein was about 16.5×103, consistent with the Eg95 protein, and the level of Eg95 expression was up to 0.06% of total soluble leaf protein by Bio-Rad Quantity one assay. Western blot verified the expressed protein was reactive with the sera of mice infected with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Conclusion The transgenic alfalfa plants containing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Eg95 gene are successfully cultivated.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