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7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滑膜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的影响,探索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AA)作为RA疾病模型,艾灸RA模型家兔双侧"肾俞"穴,运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滑膜液MMP-3、TIMP-1含量.结果 RA模型组滑膜液中MMP-3、TIMP-1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 P<0.01);艾灸治疗组滑膜液中MMP-3含量低于RA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TIMP-1含量明显低于RA模型组(P<0.05).结论艾灸对滑膜细胞分泌MMP-3、TIMP-1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2.
5-羟色胺在针刺抗吗啡戒断后小鼠焦虑模型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在针刺抗吗啡戒断后焦虑中的作用.方法以小鼠热板法镇痛ED5o,即吗啡2.95 mg/kg为基础,按照逐日递增原则进行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模型造模.针刺"三阴交"后,采用荧光法检测脑内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LAA)含量.结果1.模型组小鼠脑组织5-HT含量为647.50 ng/g±54.39 ng/g,模型加电针组脑组织5-HT含量为494.84ng/g±82.95 ng/g,P<0.01;2.模型组小鼠脑组织5-HIAA含量为426.08 ng/g±65.41ng/g,模型加电针组脑组织5-HIAA含量为316.08 ng/g±30.65 ng/g,P<0.01.结论针刺对吗啡戒断后小鼠的抗焦虑效应可能与针刺调节焦虑模型小鼠脑内5-HT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3.
观察在子、午、卯、酉不同时辰电针"肾俞"穴对"阴虚"、"阳虚"大鼠体温昼夜节津的调整作用.结果发现,正常大鼠的体温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峰相位接近暗置期的中点;"阳虚"大鼠体温昼夜节律消失,节律中值显著降低,振幅下降,峰相位超前;"阴虚"大鼠的体温仍保持昼夜节律性波动,节律中值、振幅有升高趋势,峰相位迟后.不同时辰针刺对"阳虚"、"阴虚"大鼠体温昼夜节律的峰相位有不同的影响:酉时施刺能有效恢复"阳虚"大鼠的体温节律相位;卯时施刺对"阴虚"大鼠的体温节律相位的恢复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4.
不同针法镇痛后效应与下丘脑β-内啡呔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不同针法镇痛后效应的下丘脑作用机制.方法以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为疼痛模型,比较手针组、水针组、电针组和刺血组AA大鼠下丘脑β-内啡呔(β-EP)的含量.结果不同针法治疗后,在0.5小时内,都使β-EP的含量进一步升高,其中电针和手针组的效应还持续到30min.结论不同针法的镇痛后效应与其调节中枢镇痛物质β-EP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5.
面瘫患者面神经电图和瞬目反射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比较面瘫患者瞬目反射和面神经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这些面瘫患者经过四周基础治疗和(或)针灸治疗后,进行健、患侧瞬目反射(207例)和面神经电图(205例)检查比较。结果:瞬目反射治疗前健、患侧R1值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治疗后健、患侧R1值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面神经电图患侧潜伏期延长者于治疗后均有所好转(P<0.05),波幅降低者治疗后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面瘫患者治疗后瞬目反射改善非常明显,而面神经电图恢复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早期诊断(发病第一周)瞬目反射检查优于面神经电图,中后期面神经电图检查优于瞬目反射。  相似文献   
36.
艾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疗法之一,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治。温热刺激作为艾灸起效的基础,能够调节穴位局部到脏腑器官乃至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有效利用艾灸温热刺激的研究能够积极推动艾灸临床应用,为艾灸疗效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37.
艾灸是临床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一直以来有关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烟雾的安全性备受关注,但由于相关研究采用的方法学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差异比较大。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对艾烟成分、动物毒理性实验,体外毒理实验、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方法及结果的总结,梳理了目前艾烟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方法,为后续艾烟安全性评价实验者提供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38.
得气是针刺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与针刺疗效的发挥密切相关。近年来采用神经影像学方法对针刺得气的中枢响应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及PET-CT等现代影像技术的应用,为针刺得气后大脑各脑区的中枢响应及其客观可视化提供了大量依据。综合分析基于神经影像学的针刺得气中枢响应特征的相关研究,包括得气后的主要影像学变化及穴位选择、得气方法与留针时间、得气判断标准、数据分析方法等针刺得气相关影像学试验设计方法,发现相关研究存在缺乏客观的量化评价标准、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够严格、缺乏病理状态下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等诸多问题,同时其激活脑区的特异性、与心理因素的关系、与疗效的相关性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9.
代谢组学技术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域,但其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来本课题组率先将代谢组学这一新兴技术引入针刺临床研究领域,并针对人体代谢物易受外界刺激干扰的特点,参照文献设计了该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严格筛选受试对象,适当控制受试对象的饮食、运动、昼夜节律,规范样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以及统一针刺刺激量等措施,以便减少干扰,突出针刺作用。该方法有助于提高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针刺领域的研究质量。  相似文献   
40.
从灸法、卫气、皮部的关系试图探讨灸法的作用途径与原理。灸法作用于皮部,激发宣行卫气,通过卫气循行和"皮部-络脉-经脉-腑-脏"的途径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为灸法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