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5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11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66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251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38篇
  2篇
中国医学   7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方法,常由于更换液体不及时,造成输液器中液面低于茂菲氏滴管以下.为此我们在工作中总结出一种速度快,质量高的排气处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所选一次性输液器均为同一型号,液面降至并保持在茂菲氏滴管以下40~70cm.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和探讨心房钠尿肽(atria1 natriuretic peptide,ANP)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观察ANP13.10,6.55 ng.kg-1 iv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及对游泳力竭小鼠腓肠肌MDA含量的影响;离体试验观察ANP高质量浓度13.10ng.kg-1对H2 O2(0.2mol.L-1)诱导小鼠腓肠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ANP 13.10 ng.kg-1能够明显延长小鼠的游泳力竭时间(P<0.01);并能使小鼠腓肠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ANP 13.10μg.L-1对H2O2致小鼠腓肠肌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P<0.001),而蛋白激酶G的阻断剂LY83583可阻止这种保护作用(P<0.01)。结论:ANP具有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其作用与ANP-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ANP-cGMP-PKG)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冠心病(CHD)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关系。方法选择18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95例合并代谢综合征组为病例组,92例非代谢综合征组为对照组。以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评价病变程度,并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结果 MS组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均显著高于非MS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MS组,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差异。MS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率及冠状动脉造影评分均高于非MS组。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合并MS较多,MS又加重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应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防治,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4.
目的比较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治疗局部晚期(Ⅲ~Ⅳa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2007年我科收治Ⅲ~Ⅳa期鼻咽癌病人95例,其中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CCRT组)49例,单纯放疗治疗(RT组)4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分割放疗,CCRT组联合顺铂+氟尿嘧啶(PF)方案或顺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PLF)方案化疗3周期,比较两组疗效和病人的耐受性。结果 CCRT组的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高于RT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72~7.19,P<0.05);CCRT组1年生存率高于RT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24,P<0.05);CCRT组的3年生存率、鼻咽局部控制率及颈部局部控制率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4.40,P<0.05);CCRT组的5年生存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26,P<0.05);CCRT组胃肠道毒性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RT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1.70,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能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缓解率、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病人对同步放化疗的毒性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85.
于丽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127-128
目的观察雌激素辅以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雌激素辅以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组)和仅用雌激素单纯治疗(对照组),两组进行临床效果对照。结果雌激素辅以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雌激素单纯治疗的对照组。结论雌激素辅以盐酸左氧氟沙星局部给药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增加了阴道抵抗力及抑制细菌的生长,有增加疗效,病程缩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对比研究医学研究生新生和毕业生的人格特征,为实施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PQ量表对医学研究生新生和毕业生进行测试。结果:医学研究生毕业生N和P量表值明显高于新生,差异显著,且基础专业女研究生值较高;少数研究生表现为抑郁质人格。建议:关注研究生毕业前的情绪变化;对学生采取适当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7.
老年甲状腺亢进性心脏病3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丽 《包头医学》2009,33(1):4-5
目的:分析老年甲亢性心脏病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特点,总结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对本院36例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甲亢性心脏病中男13例,女23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胸闷、气促症状28例,各种心律失常30例,心力衰竭27例,心绞痛发作5例。结论:甲亢性心脏病治疗的关键是明确诊断,治疗原发病,其诊断的重点是排除心血管性疾病或其它心肌病并发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相似文献   
88.
为了探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NTDs)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预防人类NTDs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高温致金黄地鼠NTDs模型的基础上,研究HMGB1在高温致金黄地鼠NTDs神经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将孕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水浴处理后8、16、24、40、64 h(相当于胚龄第8、8.5、9、9.5、10.5 d)处死孕鼠,剖腹取鼠胚,制备石蜡切片,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NTDs发生过程中HMGB1在神经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模型组孕鼠在水浴处理后8、16、24h,HMGB1免疫阳性产物分布于鼠胚神经上皮细胞和周围间充质细胞的胞浆中;水浴后40、64 h,HMGB1表达部位出现了由胞浆向胞核的转移;高温处理后,HMGB1在实验组各期胚胎神经上皮细胞内的表达均比对照组减弱。上述结果提示,HMGB1的表达变化与神经管发育密切相关,其表达降低是高温致神经管畸形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观察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急性期脑脊液中是否存在14-3-3蛋白,探讨其与GBS早期诊断是否具有相关性. 方法 采用ELISA KiT方法检测40例GBS患者起病后3 d内、第7天、第14天脑脊液14-3-3蛋白浓度,对照组为10例同期骨科手术患者及25例同期住院的其它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并同时用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蛋白;观察早期GBS患者脑脊液中14-3-3蛋白含量变化及其与脑脊液蛋白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GBS组在起病后3 d内、第7天、第14天脑脊液中测得的14-3-3蛋白含量分别为(6.237±2.627)ng/mL、(8.369±3.003)ng/mL、(13.431±6.461)ng/mL;脑脊液蛋白含量分别为(0.308±0.1 13)g/L、(0.378±0.135)g/L、(0.587±0.273)g/L;GBS组脑脊液14-3-3蛋白最早可于起病后20~48 h出现,其含量在起病后第7天、第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S组脑脊液蛋白含量在起病后第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14-3-3蛋白含量与脑脊液蛋白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GBS早期脑脊液中存在14-3-3蛋白,其含量增高可使脑脊液蛋白量随之增高:用ELISA KiT方法检测脑脊液中14-3-3蛋白浓度可用于GB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0.
背景:选择一种高效、细胞损伤低的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是其应用于临床的前提。 目的:拟采用传统中药香丹注射液联合生长因子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并且与单纯生长因子的诱导作用进行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免疫细胞化学水平的细胞观察实验,于2006-09/2008-04在潍坊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 材料:人脐血标本取自潍坊市妇幼保健院,香丹注射液的有效成分为丹参素。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贴壁法筛选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表面抗原。分为2组进行诱导分化,香丹注射液联合生长因子诱导组采用30 g/L香丹注射液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并且与单纯生长因子诱导组进行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神经元核抗原、β-TubulinⅢ)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结果:香丹注射液联合生长因子诱导法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损伤作用小,诱导效率高。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香丹注射液诱导后出现类似神经细胞的形态改变,胞体呈椭圆形,伸出长突起。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方法鉴定显示,诱导后的细胞能特异性表达神经元核抗原和β-TubulinⅢ,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较少。香丹注射液联合生长因子诱导组的 β-TubulinⅢ和神经元核抗原的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生长因子诱导组(P < 0.05),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生长因子诱导组(P < 0.05)。 结论:香丹注射液联合生长因子诱导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损伤作用小,诱导效率高,优于生长因子诱导法。且体外诱导后细胞主要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而非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