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463篇
  免费   6411篇
  国内免费   4261篇
耳鼻咽喉   805篇
儿科学   1372篇
妇产科学   841篇
基础医学   5516篇
口腔科学   1695篇
临床医学   16929篇
内科学   9805篇
皮肤病学   1439篇
神经病学   2394篇
特种医学   51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1篇
外科学   9441篇
综合类   36902篇
预防医学   13573篇
眼科学   1505篇
药学   14485篇
  134篇
中国医学   15052篇
肿瘤学   3975篇
  2024年   716篇
  2023年   2519篇
  2022年   2106篇
  2021年   2083篇
  2020年   2331篇
  2019年   2576篇
  2018年   2608篇
  2017年   1649篇
  2016年   2092篇
  2015年   2319篇
  2014年   6493篇
  2013年   4645篇
  2012年   5334篇
  2011年   5950篇
  2010年   5730篇
  2009年   5640篇
  2008年   5585篇
  2007年   5894篇
  2006年   5620篇
  2005年   5998篇
  2004年   5317篇
  2003年   4955篇
  2002年   4133篇
  2001年   4046篇
  2000年   4492篇
  1999年   4413篇
  1998年   4086篇
  1997年   4213篇
  1996年   4107篇
  1995年   3574篇
  1994年   3281篇
  1993年   2459篇
  1992年   2351篇
  1991年   2145篇
  1990年   1708篇
  1989年   1584篇
  1988年   1014篇
  1987年   818篇
  1986年   725篇
  1985年   693篇
  1984年   528篇
  1983年   463篇
  1982年   471篇
  1981年   398篇
  1980年   296篇
  1979年   198篇
  1978年   139篇
  1977年   67篇
  1965年   76篇
  1964年   6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CD3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60只健康的长爪沙鼠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沙鼠采用开腹肝穿刺法,每只鼠接种原头节悬混液0.1 m L,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接种等量的PBS。分别于接种后第20、40、60、80、100 d时每组各处死6只沙鼠,实验组分别取泡球蚴组织和泡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取正常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时间点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MVD-CD34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感染泡球蚴沙鼠肝脏中均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组织,部分播散至腹腔。在感染的各时间点,泡球蚴组织中均可见到MVD-CD34和VEGF的表达,定位于肝泡球蚴组织"外囊"囊壁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在感染后第20 d、40 d、60 d、80 d和100 d时,泡球蚴组织中MVD分别为(9.83±3.87)/HP、(25.33±6.71)/HP、(34.50±5.50)/HP、(37.67±5.71)/HP和(44.67±4.93)/HP,与泡球蚴周围肝组织〔0/HP、(1.17±0.98)/HP、(3.50±1.38)/HP、(5.83±2.71)/HP、(8.83±2.48)/HP〕和正常肝组织(均为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泡球蚴组织中VEGF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2.95±0.46)分、(3.90±0.68)分、(4.27±1.05)分、(5.33±0.95)分和(4.50±0.81)分,与泡球蚴周围肝组织〔(1.07±0.63)分、(1.38±0.75)分、(1.55±0.83)分、(1.67±0.47)分、(2.10±0.55)分〕和正常肝组织〔(1.02±0.83)分、(1.12±0.63)分、(1.26±0.26)分、(1.20±0.74)分、(1.21±0.2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生成可能是泡球蚴浸润性生长的机制之一,VEGF可能促进沙鼠肝泡球蚴组织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2.
13.
由于骨盆的特殊结构,其内侧的血管网损伤导致不可压迫性出血。即使创伤中心和救治体系的建设,以及损害控制技术等发展,病死率仍然高达30%~60%。损害控制性复苏、骨盆带、外固定支架、复苏性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REBOA)、动脉栓塞和腹膜外填塞等技术不断发展,部分已经得到普及,但迄今仍没有公认的确定性止血流程。我国正在普遍建设创伤中心,亟待制订适合我国的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的救治流程,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本文阐述控制骨盆骨折大出血的外科技术和流程进展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2(programmed death-ligand 2, PD-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SCC及子宫颈腺癌(cervical adenocarcinoma, CAC)组织中PD-L2的表达;分析PD-L2表达与CSCC临床病理特征、无瘤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的关系。结果 肿瘤细胞PD-L2的总阳性率为16.8%(24/143),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 TIIC)PD-L2的总阳性率为66.4%(95/143)。肿瘤细胞PD-L2在CSCC中的阳性率为16.3%(21/129),TIIC PD-L2在CSCC中的阳性率为65.1%(84/129);肿瘤细胞PD-L2在CAC中的阳性率为21.4%(3/14),TIIC PD-L2在CAC中的阳性率为78.6%(11/1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EFNB2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为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以膀胱癌细胞系T24、5637、J82和UM-UC-3细胞为研究对象,选用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系SV-HUC-1细胞作为阴性对照。通过慢病毒载体转染shRNA-EFNB2进行敲低实验,然后分别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EFNB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Vimentin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系SV-HUC-1细胞相比,膀胱癌细胞系中EFNB2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其中以T24细胞表达最高(P<0.01)。敲低T24细胞系EFNB2基因表达后,T24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P<0.05);细胞周期虽然尚未有显著变化,但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并且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著下降(P<0.05),促凋亡蛋白B...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远程医疗机器人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受体术后随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100例DCD肝移植受体。根据随访方式不同,将受体分为研究组(50例,采用远程医疗机器人随访)和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电话随访)。分析并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DCD肝移植受体的术后3个月的依从性(服药依从性、自我监测、生活依从性和随访依从性)、随访时间以及随访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自我监测、生活依从性、随访依从性及依从性总分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研究组肝移植受体的每次随访时间为(9±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4)min(t=-4.452, P0.001)。研究组肝移植受体的术后随访满意度为(19.8±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2±3.1)分(t=6.234, P0.001)。结论远程医疗机器人在DCD肝移植受体术后随访中的应用效果较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其有望成为DCD肝移植受体术后随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