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6篇
妇产科学   58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204篇
预防医学   6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无创颅内压监护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ICP)监护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无刨ICP监测技术对患者的ICP进行动态监护,对ICP〉3.20kPa、持续2小时以上患者,及时复查头颅CT并加强降颅压措施或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同时评价无创ICP监护在术后治疗中的作用及评价患者预后。结果ICP〈2.0kPa的患者7例,预后良好6例,死亡1例;2.0kPa〈ICP〈2.70kPa的患者18例,预后良好13例,预后差5例,其中死亡2例;2.70kPa〈ICP〈5.30kPa的患者25例,预后良好14例,预后差11例,其中死亡5例;ICP〉5.30kPa的患者10例,预后差1例,死亡9例。4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有显著差异(P〈0.05)。预后良好者平均颅内压(2.23±0.39)kPa,预后差者平均颅内压为(3.89±0.57)kPa,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ICP的高低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ICP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无创ICP监护可以简单、无创、较准确地反映颅内压,对判断患者的伤情、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2.
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91例主动免疫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婷  丛林  朱立新  方慧琴  吴瑾  袁静  许烨烨  陈薇 《安徽医学》2013,34(8):1085-1088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URSA)行主动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免疫细胞含量的变化特征。方法应用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分别对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91例URSA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坏死率及CD3、CD4、CD8及NK细胞比率进行测定;并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 79例成功妊娠至12周胎盘形成以后,12例在孕12周以前再次流产,成功率86.81%;治疗后CD3、CD4和NK细胞比例明显下降,CD8及淋巴细胞坏死率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对于URSA具有显著的疗效,NK细胞的降低有利于妊娠成功。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PKC mRNA、mGluRs、AMPAR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重复脑缺血再灌注方法建立VD大鼠模型.将电针组大鼠放入大鼠固定器中,暴露大鼠头部和背部,将电针浅刺入大鼠“百会”、“大椎”穴,每天电针1次,留针20 min,连续治疗10 d.3组大鼠均于造模10d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海马神经细胞PKC mR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脑组织海马神经细胞mGluRs、AMPAR染色结果.结果 模型组海马PKC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降低,而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海马PKC mRNA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mGluRs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在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分别为(58.6±3.6)、(36.3±2.5)和(51.5±4.8),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mGluRs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海马mGluRs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AMPAR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在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分别为(66.5±2.8)、(40.1±5.1)和(58.3±4.6),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AMPAR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海马AMPAR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可增加VD大鼠海马PKC mRNA、mGluRs和AMPAR表达.电针大鼠“百会”、“大椎”穴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mGluRs、AMPAR和PKC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探讨影像引导经皮穿刺置管灌洗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临床价值与技术特点.方法 选自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SAP患者56例,随机分为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灌洗引流治疗组(简称治疗组)(n=27)和常规保守治疗组(简称对照组)(n=29),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血糖、血钙、血、尿淀粉酶等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体征消失天数、恢复饮食天数、总住院天数等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4%vs.20.7%,P<0.05),有效率则高于对照组(88.9%vs.65.5%,P<0.05).结论 影像引导经皮穿刺置管灌洗引流是SAP早期治疗中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其用微创的方法达到开腹手术全面探查、充分灌洗引流治疗SAP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5.
邵建芳  吴怡  丛林 《中国药师》2013,16(5):650-653
目的:建立湿热痹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鉴别法鉴别处方中的薏苡仁,防己,连翘;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防己,连翘,防风,关黄柏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含量.结果:显微特征明显;薄层色谱中可检出防己,连翘,防风,关黄柏,阴性均无干扰;盐酸小檗碱在5.2~105.1 μg· L-1范围内时,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盐酸巴马汀在5.2~ 104.4 μg·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9);本方法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4%,99.3%,RSD分别为1.2%,2.0%(n=6).结论: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湿热痹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6.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IL-4,γ-IFN和IgE水平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萍  赵源  宋玫  丛林 《广东医学》2004,25(9):1069-1070
目的 检测毛细支气管 (简称毛支 )炎患儿外周血部分细胞因子含量的改变 ,分析其意义及与哮喘患儿的相似之处。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36例毛支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单核细胞诱生白细胞介素 - 4 (IL - 4 )、γ-干扰素 (γ -IFN)水平和IgE含量 ,同期测定 30例健康同龄婴儿作为对照。结果 毛支组γ -IFN水平下降 ,IL -4及IgE水平升高。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γ -IFN及IL - 4失衡 ,IgE产生增加 ,说明毛支的发病与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失衡有关 ,这和哮喘患儿的免疫改变相似 ,提示可能与以后的哮喘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多发伤中骨盆骨折伴休克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以严重骨盆骨折伴休克为主的多发伤在2~6 h内急诊局麻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随之行闭合复位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结果 28例术前造影均见不同程度的痉挛,其中25例见对比剂外溢,其中伴髂内动脉主要分支截断2例,髂内动脉广泛痉挛1例。栓塞后患侧髂总动脉或髂内动脉造影复查,对比剂外溢现象消失。骨盆外固定支架均在局麻20 min内完成。手术后,28例患者血压2 h内渐趋平稳,24 h内恢复正常,心率明显下降,尿量明显增多,未出现与栓塞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但仍有4例术后1周内死亡,其中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成活的24例骨盆骨折患者中,17例术后1~2周内接受骨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急诊血管内栓塞联合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多发伤中骨盆骨折具有微创、高效的特点,能迅速有效控制骨盆失血性休克,早期重建骨盆的稳定性,明显减轻患者的剧烈疼痛;可明显减少须行二期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且便于术后护理,减少褥疮发生,预防下肢血管血栓形成等。  相似文献   
118.
宋杰  唐丛林 《当代医学》2011,17(1):69-70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高血压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高血压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总结分析患者的呼吸、循环、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情况,并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苏醒快。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缺氧、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及低血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高血压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术中血压稳定,麻醉效果好,术后恢复快,无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使遗传性不孕不育夫妇获得后代.方法 1例原发性不孕、慢性输卵管炎患者行常规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失败后,夫妇双方检查染色体核型,男方为罗氏易位,45,XY,t(13;14).对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受精后第3天适宜活检的胚胎进行逐个活检,每个胚胎取出1...  相似文献   
120.
几年前,Chanutin与Curnirh报道:在酸性条件下,短链脂肪酸如正辛酸可沉淀血浆中不同蛋白。根据这一理论,Stelnbuch与Audran研究了用正辛酸提纯哺乳动物血清中IgG的方法,而Russo等报道了这一方法在提纯小鼠腹水中McAb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