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86篇
  免费   1193篇
  国内免费   301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47篇
基础医学   271篇
口腔科学   398篇
临床医学   850篇
内科学   520篇
皮肤病学   48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105篇
外科学   718篇
综合类   3330篇
预防医学   318篇
眼科学   107篇
药学   993篇
  14篇
中国医学   7674篇
肿瘤学   64篇
  2024年   206篇
  2023年   612篇
  2022年   475篇
  2021年   657篇
  2020年   549篇
  2019年   546篇
  2018年   249篇
  2017年   423篇
  2016年   458篇
  2015年   550篇
  2014年   807篇
  2013年   689篇
  2012年   893篇
  2011年   829篇
  2010年   704篇
  2009年   658篇
  2008年   807篇
  2007年   688篇
  2006年   603篇
  2005年   624篇
  2004年   567篇
  2003年   531篇
  2002年   436篇
  2001年   377篇
  2000年   317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77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基于“伏风暗瘀宿痰”小儿哮喘病机新说,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索搜风愈喘方拆方“祛宿痰方”治疗儿童哮喘的作用机制,验证中医“宿痰”病机与西医细胞外基质改变病理之间的交通性。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建立“祛宿痰方”的有效成分和靶点数据集,利用OMIM、GeneCards、DrugBank、TTD疾病数据库建立哮喘疾病靶点数据集,利用Cytoscape软件取交集并构建“祛宿痰方”与哮喘的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关键靶点蛋白。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复制卵蛋白(OVA)诱导的哮喘大鼠模型,对核心通路及关键靶点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共得到“祛宿痰方”治疗哮喘的靶点98个,包括IL-13、TP53、TGF-β1、VEGF-A、MMP9等,KEGG得到与哮喘相关的通路287条(P<0.05),包括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GO结果显示与哮喘相关生物进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调控、氧化应激、血管生成等。动物实验证实“祛宿痰方”可下调大鼠肺组织中p-NF-κB-P65磷酸化水平,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IL-13、TGF-β1 mRNA表达量(P<0.05),减少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黏液产生,从而延缓哮喘的进程。结论 “祛宿痰方”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肺组织中IL-13、TGF-β1 mRNA表达量,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外基质等途径作用于哮喘,中医“宿痰”病机与西医细胞外基质改变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的交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消通益方联合常规西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痰瘀互结型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PCI术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PCI术后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清消通益方,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心电图疗效以及心电图、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93%(P<0.01);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83%(P<0.05)。2组患者治疗后ST段及T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hs-CRP逐渐降低(P<0.05,P<0.01),治疗组治疗7、14、30d时hs-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清消通益方联合西药治疗PCI术后痰瘀互结型胸痹疗效显著,可通过降低hs-CRP水平来降低PCI术后炎症因子从而稳定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3.
夏靖  倪诚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149-1152
中医对于脂溢性脱发,传统多按"血热风燥""血虚风燥""湿热""肝肾不足"等分型论治,虽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暂时缓解病情,但难以根治,给患者带来困扰。倪诚教授根据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所提出的"肤-体相关论""体质可调论",认为湿热体质是脂溢性脱发发病的主要土壤,指出瘀浊蛀发是脂溢性脱发的病机要点,治疗上以清利湿热调体治本、凉血活血为主、佐以滋养肝肾,方用茵陈蒿汤合升降散加减配合外洗经验方,从标本兼顾、分期论治、内服外洗等方面治疗脂溢性脱发,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张艺嘉  樊珂  崔小数  曹珊 《中医学报》2020,35(9):1908-1912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应用前景,治疗方法可归于四类,即活血化瘀、化痰调脂、痰瘀同治、扶正祛邪,研究者辨证施治,多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重复性差,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及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其次,对专家经验方及中药复方研究不够深入,临床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缺乏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挖掘;再次,目前的研究不够系统和全面,主要集中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对斑块易损性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为治疗提供更加明确的理论依据和临床证据;同时,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模式,以中医宏观辨证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参考现代中药药理实验结果选药组方,扩大辨证选药思路,加强对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以及对其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鉴定和作用机制研究,并将传统组方理论与针对发病机制的对病治疗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探索中医药的作用机理。此外,应不断深入探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结合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科学,积极研究中医药的药效学基础和机制。  相似文献   
5.
张旖  李占军  张文龙 《中医学报》2020,35(6):1307-1311
目的:探讨疏血通脉汤联合傍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SHSAS)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上肢肢体痉挛程度、血液流变学以及上肢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10例痰瘀阻络型SHSA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联合傍针刺法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血通脉汤。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肢体痉挛程度(Ashworth)、上肢活动能力(FMA)、肩手综合征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ale,SHS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simulation scoring,VAS)、中医证候评分,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有效率为83.64%,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与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SHS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脉汤联合傍针刺治疗SHSAS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缓解疼痛程度和上肢痉挛,提高上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丸联合真武汤治疗糖尿病肾病性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8年8月-201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脾肾阳虚、水瘀互结型糖尿病肾病性水肿患者中选取66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分成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丸联合真武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97%(32/33),较对照组的81.82%(27/33)要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面浮肢肿、畏寒、腰膝酸痛、便溏方面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联合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水瘀互结型糖尿病肾病性水肿效果显著,可快速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醒脑开窍针刺联合西药治疗治疗中风后偏瘫(痰瘀阻络)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17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清淡、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忌油腻、生冷。对照组58例依达拉奉30mg+100mL生理盐水,2次/d,静滴,30min滴完;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甲钴胺0.5mg+250mL生理盐水,静滴。治疗组59例化痰通络汤、醒脑开窍针。化痰通络汤(半夏法、川芎、橘红、枳壳、远志、红花、石菖蒲各10g,茯神、丹参、党参各15g,甘草炙10g),水煎400mL,1剂/d,早晚温服;醒脑开窍针:取三阴交、人中、内关、委中、风池、极泉、尺泽,内关直刺12~25mm,捻转、提插泻法1min;人中斜刺7~12mm,重雀啄法;三阴交斜刺25~38mm,提插补法;极泉沿经下原穴25~50mm,直刺25~38mm,提插泻法;尺泽直刺25mm,提插泻法;风池针向喉结,刺25~63mm,小幅度高频捻转补法,1次/d,每7d间歇2d;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2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康复21例,显著改善2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92%;对照组基本康复11例,显著改善29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0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ADL、NIHSS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痰通络汤+醒脑开窍针刺联合西药治疗治疗中风后偏瘫(痰瘀阻络),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易反复发作,且病情复杂,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已被众多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笔者在辨证治疗小儿抽动症的过程中,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因为内生痰浊、痰凝气滞、痰阻络脉、瘀阻不通,继而痰浊瘀血交阻,而形成痰瘀阻络。痰浊闭阻清窍脉络,瘀血滞遏经脉,与风气相搏结,随风气走窜经络而见面部、四肢抽动不休,阻塞气道故见喉间吭吭有声。痰瘀入络,络脉不畅,痰瘀固着,病邪更盛,日久痰瘀阻滞络脉,形成恶性循环,顽疾怪病丛生,致使多发性抽动症更加缠绵难治。治疗方面,应从"痰""瘀"辨证入手,以祛痰通络,化痰熄风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性难愈合创面大鼠的作用。方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氧化应激模型组24只、贝复济阳性对照组24只、拔毒生肌膏实验组24只、假手术组24只,采用表柔比星复合皮肤缺损建立72只氧化应激性创面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造同样大小创面,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外敷生理盐水纱条,每天换药一次。分别在建模后3、6、12天计算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比浊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溶菌酶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EGF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VEGF含量。结果壮药拔毒生肌膏和贝复济可以显著提高氧化应激模型大鼠6天和12天后创面愈合率(P0.05);壮药拔毒生肌膏可以显著提高氧化应激模型大鼠12天后血清和组织EGF含量以及3天后血清溶菌酶、EGF、VEGF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拔毒生肌膏组3天后、6天后、12天后组织VEGF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创面水肿及炎性反应严重,肉芽组织生长缓慢,壮药拔毒生肌膏干预后可以减轻水肿及炎性反应,促进肉芽组织新生。结论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模型大鼠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并能改善创面组织生长情况,其作用与促进EGF、VEGF表达及提高溶菌酶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