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3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58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74篇
内科学   63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586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582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59篇
  16篇
中国医学   171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我国中文SCI科技期刊的现状,以期为其影响力提升和未来发展提供思考。【方法】 利用网站调研(期刊官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等)、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查询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中文SCI科技期刊进行较全面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结果】 18种中文SCI科技期刊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内影响力不如优秀的纯中文期刊(国内影响力排名不够靠前),国际影响力不高(JCR分区仅为Q3或Q4区),国际化发展程度不够(国际编委占比为0的期刊高达11种,缺乏国际新媒体宣传),不够重视网络首发(仅9种期刊有网络首发)等。【结论】 在目前国内良好政策环境下,我国中文SCI科技期刊需要坚守初心,可根据各自期刊定位制定个性化发展策略,从而发展成为旗舰期刊甚至是世界一流期刊。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三周年之际,有必要对我国科技期刊2035年迈入“世界第一方阵”目标的具体任务进行重新审视和预判,以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动态调整推进思路。【方法】 采用国内外科技期刊、科技论文、科技期刊评价成果的系统性发展数据对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 国家(或地区)在高水平科技期刊数量与质量层面的入围标准进行界定,在深入总结现有基础和优势的同时,对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与“世界第一方阵”国家(或地区)的现实差距进行逐一梳理和剖析,并对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和推进思路进行研判和设计。【结果】 必须继续加强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创办和培育力度、持续加大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建设强度、快速推进国内外科技期刊论文等质同效评价制度的建设与引导,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办好一流科技期刊的责任制度和贡献激励机制、创新发展编辑人才队伍培养与激励管理思路、深入实践灵活多样的期刊出版市场资本运作模式、稳步推进期刊出版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为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结论】 虽然当前阶段目标任务艰巨,但迈入“世界第一方阵”未来可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以助力中国科技期刊冲刺世界一流水平。【方法】 通过研读相关政策和研究文献,结合对NatureScienceThe LancetCell等不同类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分析,解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概念及内涵,探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议。【结果】 卓越的办刊理念、全方位的国际化水平、世界一流的人才队伍、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汇聚一流前沿成果、卓著的科学声望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必要条件。“高、精、尖”和“稳、准、狠”的办刊策略,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充分条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理性且准确地认知其内涵,始终坚持卓越的办刊理念、国际化战略、人才战略、质量战略和集群化战略。【结论】 中国科技期刊既要扎根祖国大地,又要学习世界一流期刊的成功经验,从办刊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吸收借鉴,才能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4.
陈宏宇  武文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0):1232-676
【目的】 值此《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思考科研评价体系的改变给中文科技期刊带来的影响,为中文期刊探寻发展路径。【方法】 结合对中文科技期刊困境的研究,提出应对策略。【结果】 近期国家陆续出台的纠偏评价导向的政策文件,为中文科技期刊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结论】 在重构符合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中文科技期刊应明确目标定位,面向国家需求,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建立品牌特色。  相似文献   
5.
科研作图是展示研究数据的主要形式,也是科研素养的重要体现。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是接触科学研究的第一站,然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环节对科研作图能力缺乏系统性培养,许多研究生在科研作图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本文分析比较了常用作图工具Microsoft Excel、Origin和Graphpad Prism的特点;以学校口腔医学硕士的培养过程为参考,分析目前硕士研究生科研作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发现不同作图软件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当前硕士研究生作图存在风格不统一、拼图不规范、图注不规范等问题,应当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择作图工具,提升作图能力。科研作图是科研能力的重要方面,应当加强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作图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实践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新理念的有益探索。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探讨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同时,结合科研新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华骨科杂志》2002-2004年引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华骨科杂志》文献引用规律及我国骨科学研究领域科研人员的文献利用与需求特征。方法利用引文计量分析法,统计《中华骨科杂志》2002-2004年间刊载的614篇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结果614篇论文中,有引文的论文共565篇,引文率为92.02%,篇均引文11.66条;引文中期刊6672条(93.22%),图书451条(6.30%);普赖斯指数45.44%,期刊自引361条,自引率5.04%。被引用频次居前20位的中、外文期刊的引文量占总引用期刊引文量的53.30%。结论《中华骨科杂志》涉猎文献范围广,引文类型以期刊为主,语种以英文文献为主,引文的外文语种结构较为单一,研究引用文献比较滞后,文献半衰期较长,专业人员利用近5年内新文献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提高与保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改革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是提高与保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衔接后期研究生教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The present paper add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based child health nursing services and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motherhood within Australia during the 1920s. Following the First World War, child health nursing services (then generally known as infant welfare or child welfare services) were established in all Australian states.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mainly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smanian child health service, with some reference to similar services in other states. Within two decades of their establishment, most child-bearing women in Tasmania were in contact with child health services and this apparent success meant that, thereafter, women in Tasmania cared for their children under the 'expert' guidance of nurses. As the 1920s progressed, child health nurses increasingly promoted one particular, and ultimately extremely influential, construction of motherhood, 'scientific motherhood', based upon the philosophy of Dr Truby King. I argue that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nursing services have historically reinforced and promoted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s of motherhood enhances the practice of present day nurses working with women. This argument is supported by reference to present day nursing practice in relation to postnatal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