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核孔复合物(NPC)是近年来发现的贯穿于核膜作为细胞核与细胞质物质交换的惟一通道,在细胞正常的生长与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已发现核孔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数种人类疾病相关,与肿瘤关系尤为密切.在许多急性白血病中都可以检测到与核孔蛋白Nup98有关的染色体易位、融合基因及转录产物,说明核孔蛋白Nup98的异常与急性白血病关系密切,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Tankyrase是一种与人类端粒有关的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合酶,最早是通过与TRF1结合而被发现,是人类端粒的正性调节因子。近几年研究发现,有丝分裂期的核孔复合物、中心体,减数分裂期的纺缍体和分裂问期的高尔基体也存在着大量Tankyrase,提示Tankyrase是一种多功能蛋白。现就Tankyrase和Tankyrase2的结构和功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舒文秀  陈燕  何静  崔国惠 《中草药》2008,39(1):74-78
目的 观察藤黄酸对白血病细胞株U93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对核孔蛋白Nup88的调控作用,研究藤黄酸诱导凋亡作用与其调节Nup88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V FITC/PI双标法及Hoechst 33258染色法分析细胞凋亡的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内核孔蛋白Nup88的改变,RT-PCR检测藤黄酸对白血病细胞内Nupp88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up88蛋白的细胞分布情况.结果 藤黄酸能明显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其24 h的IC50为(1.019±0.134)mg/L;此外,藤黄酸还具有诱导U937细胞凋亡和G0/G1期阻滞的作用.核孔蛋白Nup88弥漫分布于白血病细胞的核浆之间,以细胞浆和核膜为主,经藤黄酸干预后,Nup88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主要集中于核膜的胞浆面,偶见胞浆中表达.结论 藤黄酸能明显抑制U937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而藤黄酸诱导的核孔蛋白Nup88的重新分布以及表达量的下调可能参与了其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4.
樊希承  黄颖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1):3041-3043
目的:用核孔滤膜法测定高血糖病人红细胞变形能力(Erythrocyte Deformability,ED)与血糖水平的变化关系,以红细胞变形性入手来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机制。方法:用核孔滤膜红细胞测定仪检测62例高血糖患者的红细胞滤过指数(Filtrationindex IF)测定出红细胞变形能力。与年龄、性别、血脂相近的正常人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在高血糖患者中,与血糖正常对照组红细胞变形能力进行对比,经统计处理,两组高血糖患者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t=18.69,t=15.26,P<0.01)。,高血糖与红细胞变形能力呈负相关。结论:高血糖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使红细胞膜上脂类和红细胞浆成分发生变化。红细胞ED降低与血糖增高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红细胞变形性变化,成为研究高血糖控制良好与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冷冻复型电镜技术,对6例不同胎龄的胎儿肝脏进行了观察。发现肝细胞膜的膜内微粒,随胎龄增长由均匀变为不均匀;肝细胞的狄氏间隙面和胆小管腔面的微绒毛由少而多;缝管连接仅见于两肝细胞相邻面,未见桥粒。紧密连接仅见于几个肝细胞间的胆小管四周;肝细胞核每μm~2上的核孔数及其所占核表面积随胎龄增长而加大。核孔直径范围为67~100 nm。胞质内有丰富的细胞器,如成层排列的粗面内质网、清晰的高尔基复合体、成群存在的小泡小管状滑面内质网以及许多圆形线粒体等,它们与胎龄的增长无明显关系。肝血窦内皮筛板区有成群分布、大小不等的内皮孔,12、28、32、40周者,每μm~2上分别为4、12、19、25个,其所占测算区表面积依次为5、8、10、31%;内皮孔直径为81~125 nm。在胞质多的内皮细胞突上无孔,但有吞饮泡。细胞核核孔稀少。内皮外无基膜,其与贮脂细胞和星状细胞间未见连接装置。狄氏间隙随胎龄增长由小变大,其间微绒毛由少至多,造血灶于32周前普遍存在。以上各细胞膜的PF面膜内微粒均较EF面多,尤以肝细胞者最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鱼藤素对人类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其引起细胞周期与核孔蛋白Nup98和Nup88的改变,探讨其抗癌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Nup98和Nup88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电镜和流式细胞术观测鱼藤素对Nup98和Nup88的调控,Western blot检测鱼藤素对U937细胞Nup98和Nup88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鱼藤素对U937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②鱼藤素作用U937细胞后细胞周期发生变化,0、5、10、20、40、80nmol/L鱼藤素处理U937细胞24h,主要使细胞阻滞于S期和G2/M期,而G1/G0期细胞呈浓度依赖性降低。G1/G0期细胞比例依次为73.01%、71.15%、68.42%、52.45%、43.99%和22.82%,S期细胞比例依次为17.18%、16.30%、18.09%、27.56%、31.21%和46.85%,G2/M期细胞比例依次为9.75%、12.31%、13.09%、18.99%、24.83%和27.79%。③鱼藤素可以调节U937细胞Nup98和Nup88的表达,低浓度即可使Nup98表达上调,而使Nup88表达下调。结论鱼藤素能够抑制U937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S期和G2/M期,而G1/G0期细胞呈浓度依赖性降低。其抗肿瘤机制可能通过参与调控U937细胞Nup98和Nup88的表达,使Nup98表达上调,而使Nup88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红细胞膜胆固醇与红细胞滤过指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利用核孔滤膜法测量红细胞滤过指数 ,使用化学修饰电极测量红细胞膜胆固醇。结果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与对照组比较红细胞滤过指数显著下降 ,而红细胞膜胆固醇则显著升高 (P <0 0 1) ,且二者呈高度负相关 (r =- 0 80 1)。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的升高 ,有可能是引起红细胞滤过指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冷冻复型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冷冻复型电镜技术对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AMAN)周围神经病变特征与经典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进行了对照研究.观察到前者以脊髓前根和远端周围运动纤维轴索不同程度病变为主,早期表现为神经微丝、微管数量较正常人和经典型GBS者明显增多,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典型GBS则以脊髓前、后根和远端周围神经纤维出现程度不等的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其早期病变者雪旺细胞核膜凹凸不平,核孔及核膜蛋白颗粒(IMP)数量减少,并且板层粗糙或IMP大小不一,分布不均。以上从亚细胞水平说明AMAN和经典型GBS表现不同,为研究AMAN的特征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蜂胶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K562细胞,将不同浓度的蜂胶掺入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细胞中Nup98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Nup9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2 mg/L、20 mg/L和200 mg/L组蜂胶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高浓度蜂胶作用后,Nup98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蜂胶可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up98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真核生物中,细胞的物质交换在其增殖和凋亡中长期存在,而细胞核与质的交换只能通过核孔复合体(NPC)进行的穿梭运动实现.NPC位于细胞核膜,通过穿梭运动实现真核生物中核与质之间蛋白、RNA等物质的运输任务.特定的核孔蛋白会调节特定的运输路径,而正是由于此,通过NPC进行的运输和调节是高选择性和协调性,从而使NPC在基因表达、信号网络和保持细胞内环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当中有的会改变核膜的结构性状,影响有丝分裂,有的可以通过与激酶结合导致异常的生化反应,或者与其他生物因子作用,在血管生成、细胞迁移或者细胞生成及凋亡的环节出现异常变化,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