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6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6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检测粪便中的潜血,大多利用Banzidne或Orthotolidine作呈色剂。本文利用联苯胺,无色孔雀绿及 Aminopyrine来当呈色剂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发现,Aminopyrine作呈色剂其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呈色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供肝免疫原性和宿主对供体抗原反应能力的动态改变。方法利用近交系LEW到WF的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模型,取出不同时期的供肝,分别刺激长期生存的WF宿主,观察能否诱导出肝损害;另外对LEW→WF肝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宿主,再次给予供体抗原刺激。结果(1)移植后第1、2天的同种移植肝,可激起长期生存的宿主出现暂时性肝损害(121±33、83±21),但第3天以后的则不能(28±9)。(2)给予供体同源的脾细胞刺激后,移植后7、14、28 d的宿主均未能诱导肝损害(56±17、66±11、61±35),但第56、84或112天的宿主均可被诱导出暂时性肝损害(98±25、158±43、330±82)。结论(1)肝移植后供肝的免疫原性在术后3 d基本消失。(2)移植术后1个月内宿主对供体抗原的刺激是处于低(无)反应状态的。  相似文献   
3.
CD40与T细胞表面对应的配体CD154(CD40L)相互作用后,可以进一步刺激抗原提呈细胞,上调其CD80/CD86的表达,促进T细胞的活化。可溶性CD40蛋白(soluble CD40,sCD40)由CD40信号肽和胞外功能区构成,能够与膜表面CD40竞争性结合CD40L的功能区域。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人工嗅觉在物质识别中的应用,概述了使用模式识别辨别物质气味的基本原理,详细介绍了人工嗅觉系统的硬件设计,算法和软件实现方法,最后使用本系统对不同香气物质进行了识别,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观察了M-CSF和IFN-γ基因转染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的体外抗原提呈能力,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IFN-γ基因转染及M-CSF/IFN-γ联合基因转染的Mφ抗原是呈功能显著增强,联合基因转染组优于单基因转染组(P〈0.05),Mφ表面Ia、B7-1、ICAM-1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细胞表面相关发子的高表达可能与基抗原提呈能力增加有关。混合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6.
7.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根据其表面标记,DC分为髓系DC(myeloid-DC,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DC,pDC)两个大的亚群,前者主要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后者主要参与免疫耐受。最近,在体外诱导的mDC表面发现淋巴系D-C特异性标记CD123的高度表达,但这群兼具髓系和淋巴系标记的DC是否为一个特殊的亚群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李铭汉  顾杨 《医学信息》2008,21(3):435-436
目的 为了解目前牙科材料导致的苔藓样黏膜反应研究状况,作者回顾了近年来的研究文献.方法 从粘膜的病理解剖的角度整理他人的研究成果,对口腔角质形成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带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归纳.结果 牙科材料导致的苔藓样黏膜反应的主要枢纽是口腔角质形成细胞,它既是多种T淋巴细胞趋化因子的生产细胞,也是重要的外源性抗原提呈细胞.结论 病损局部的口腔角质形成细胞成为了T淋巴细胞攻击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9.
Delta 1(又称delta—like 1或DⅡ 1)与Jagged 1(又称Serrate 1)是脊椎动物Notch的两个配体,它们与相同或不同的Notch受体结合激活Notch信号通路,决定细胞分化的命运,参与调控许多组织的生长发育。单独敲除Delta1或Jagged 1小鼠呈现不同的表型,提示这两个配体具有非重叠作用。Delta 1与Jagged 1在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如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表面均有表达,在诱导T细胞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近来发现,Delta 1可以诱导外周T细胞向1型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 1,TH 1)分化,而Jagged 1诱导其向TH 2分化;  相似文献   
10.
李莉平  肖昕  王自能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22(7):688-688,F000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一大类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它们在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中具有重要作用.DC-SIGN(Dendritic cell-specific ICAM-3 grabbing nonintegrin)是表达于DC表面的DC特异性受体.近年来研究表明,许多病原微生物能够利用DC-SIGN,逃逸机体免疫监视作用,以利于自身的生存.本文将综述DC-SIGN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作用,并将具体讨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如何利用DC-SIGN逃避机体的免疫反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