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57篇
  免费   874篇
  国内免费   482篇
耳鼻咽喉   232篇
儿科学   226篇
妇产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339篇
口腔科学   567篇
临床医学   2794篇
内科学   2679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62篇
特种医学   481篇
外国民族医学   54篇
外科学   922篇
综合类   6314篇
预防医学   1412篇
眼科学   67篇
药学   2987篇
  44篇
中国医学   4377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143篇
  2023年   517篇
  2022年   427篇
  2021年   498篇
  2020年   556篇
  2019年   588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499篇
  2016年   613篇
  2015年   622篇
  2014年   1286篇
  2013年   1241篇
  2012年   1496篇
  2011年   1510篇
  2010年   1496篇
  2009年   1310篇
  2008年   1448篇
  2007年   1207篇
  2006年   1225篇
  2005年   1134篇
  2004年   955篇
  2003年   850篇
  2002年   706篇
  2001年   611篇
  2000年   506篇
  1999年   336篇
  1998年   310篇
  1997年   237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98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疑难病,症状反复,缠绵难愈,治疗棘手。中医药治疗“反酸”“吞酸”证历久源远,充分挖掘古籍,深研病机,提炼治法,发挥中医药特色,对治疗本病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5.
刘巍杰 《海峡药学》2016,(8):171-172
目的 评价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6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入选60例GERD,分别采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单独应用莫沙必利治疗,对比疗效、不良反应发生例.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41.7%、愈显率91.7%高于对照组23.3%、6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1例骨质疏松症、1例胸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GERD疗效较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莫沙必利联合雷贝拉唑钠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9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成不同组。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雷贝拉唑钠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胸骨后灼痛、反酸、烧心消失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炎症情况;治疗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胸骨后灼痛、反酸、烧心消失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血清一氧化氮和炎症情况相近,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一氧化氮和炎症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雷贝拉唑钠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应用效果确切,可降低血清一氧化氮和炎症指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快速成型(RP)技术辅助下制作的个体化假体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HA)、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成骨效果。 方法以27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3组(每组9只),全部建立下颌骨连续性缺损模型,并在兔下颌骨缺损区分别植入个体化假体+自体骨(A组)、个体化假体+CHA(B组)、个体化假体+CHA+rhBMP-2(C组)。分别于术后4、12、24周3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以及骨钙素(OC)、Ⅰ型胶原(COL-1)的免疫组化观察,分别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术后24周各组实验兔外形均对称,通过OC及COL-1的吸光度检测,骨缺损区均有大量新骨形成,A组(0.537 ± 0.010)、C组(0.530 ± 0.010)可见大量骨小梁及编织骨结构,缺损区的新骨OC、COL-1的免疫组化观察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007,P>0.05);但A组强于B组(0.415 ± 0.009,t = 0.122,P<0.001);C组也强于B组(t = 0.12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兔下颌骨缺损修复中,通过RP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CHA复合rhBMP-2后成骨能力明显增强,成骨效能肯定,为后期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percutaneous pulmonary valve implantation,PPVI)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经皮瓣膜置换技术~([1]),主要用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重建术后并发右心室流出道功能不全(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dysfunction,RVOTD)的患者。截至2016年6月,全球已完成约10 000例PPVI,美国多家学会近期联合发布了PPVI的操作者和机构要求的专家建议~([2])。国内自2013年完成首例PPVI以来~([3]),已有多个中心开展了PPVI,国产的自膨胀瓣膜临床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