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基于“伏风暗瘀宿痰”小儿哮喘病机新说,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索搜风愈喘方拆方“祛宿痰方”治疗儿童哮喘的作用机制,验证中医“宿痰”病机与西医细胞外基质改变病理之间的交通性。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建立“祛宿痰方”的有效成分和靶点数据集,利用OMIM、GeneCards、DrugBank、TTD疾病数据库建立哮喘疾病靶点数据集,利用Cytoscape软件取交集并构建“祛宿痰方”与哮喘的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关键靶点蛋白。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复制卵蛋白(OVA)诱导的哮喘大鼠模型,对核心通路及关键靶点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共得到“祛宿痰方”治疗哮喘的靶点98个,包括IL-13、TP53、TGF-β1、VEGF-A、MMP9等,KEGG得到与哮喘相关的通路287条(P<0.05),包括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GO结果显示与哮喘相关生物进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调控、氧化应激、血管生成等。动物实验证实“祛宿痰方”可下调大鼠肺组织中p-NF-κB-P65磷酸化水平,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IL-13、TGF-β1 mRNA表达量(P<0.05),减少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黏液产生,从而延缓哮喘的进程。结论 “祛宿痰方”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肺组织中IL-13、TGF-β1 mRNA表达量,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外基质等途径作用于哮喘,中医“宿痰”病机与西医细胞外基质改变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的交通性。  相似文献   
2.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汪受传教授临证40余载,针对儿童过敏性疾病,提出"伏风"理论,临证以消风为主,配合疏散、搜剔、凉血、养血、豁痰、固表等多种治法,治疗小儿鼻鼽、风咳、哮喘、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多种伏风病变。  相似文献   
3.
哮喘患儿先天禀赋有异, 形成“伏风”内潜的体质, 加之贼风外邪侵犯, 两风相合引起哮喘发病。提出在传统哮喘发作期、缓解期的分期方法之外增加迁延期, “消风法”三期分证论治小儿哮喘: 发作期疏外风消伏风, 降气平喘; 迁延期扶正气抑伏风, 缓解发作; 缓解期补脏气御外风, 调补肺脾肾。论述如何从消风论治小儿哮喘三期证候, 明确哮喘“伏风”证候演变特点及辨证治疗规律, 结合现代机制研究, 为小儿哮喘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4.
5.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笔者从伏风理论出发,结合眩晕发病特点,提出本病基本病机为内外合邪、伏风内藏、匿于经络,反复发作的关键病机是伏风伤络,因实致虚,易夹痰瘀。治疗上透达内外,治风为要,以血为先,灵活应用祛风药、理血药、行气药、虫类药,注重联用引经药以引导诸药上行直达病所,同时强调愈后调护,辨证施以食疗。另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裘昌林教授诊疗神经系统“怪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复习相关中医文献、跟师临证、整理医案等方式,总结裘师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的病因病机、辨治思路、用药特色,并举验案一则以示临床应用。[结果]裘师认为,伏风内潜系“怪病”的病因,宿痰内停为“怪病”之夙根,风痰合而为患故见“奇证”,治疗上以搜风豁痰为大法,将涤痰汤作为搜风豁痰的基础方,在此基础上对平时深潜体内之伏风,适量选用虫类药搜风通络以增强临床疗效。所举验案中患儿辨证为肝旺脾虚、风痰阻络,经豁痰息风、清热平肝治疗后,收效良好。[结论]神经系统“怪病”因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裘昌林教授从伏风宿痰辨治神经系统“怪病”,经验独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闫永彬  丁樱 《中医杂志》2011,52(10):889-890
基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证经验,以中医的认知模式,论证了"伏风暗瘀阻络"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核心病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心为“阳中之太阳”是对心脏气化功能的高度概括,指心通过对机体的温煦、推动作用而主宰一身之生命活动。“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机制在于,风为阳邪,伏至夏季,化寒伤阳,故生飧泄之阴病。基于心主一身之阳气的理论,从阴阳转化的角度阐述伏风发病的机制更合经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由于心阳理论式微,使五行相胜学说成为主流,从而在理解上出现歧义和偏差。因此,在阅读古籍和理解传统理论时需要注意把握“心阳”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隐匿发作性疾病,其潜伏性、复发性及难治性的特征,与中医“伏风”有类似之处。从“伏风”的角度出发,可以很好地解释该病的产生机制和发病情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过程是在正气虚衰、伏风潜匿,气血凝滞、痰瘀互结下发生的,主要病机为正气不足,伏风内动。同时,伏风内动是病机变化过程中的关键。治法上应以扶正固本,再施搜风祛邪之法进行论治。笔者从伏风的特点出发,探讨伏风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理及有效的预防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降气平哮方治疗儿童哮喘发作期外寒内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就诊的哮喘发作期患儿120例,给予降气平哮方并根据病情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疗程2周。采用证候量表评价哮鸣、气喘等症状改善情况,并如实记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周后总有效率87.5%,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97.5%。降气平哮方治疗1周后,哮鸣、喘息、咳嗽、痰液、胸闷等主症单项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后,效果更佳;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次症中鼻塞流涕、咽喉充血、夜寐等评分差异显著,治疗2周后,大便、舌苔评分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降气平哮方能改善哮喘发作期哮鸣、喘息、咳嗽、咳痰、胸闷等主要症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