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49篇
临床医学   155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143篇
综合类   14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50篇
药学   44篇
  13篇
中国医学   57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文题释义:股骨头坏死中日友好医院分型的有限元分析:根据李子荣等提出的中日友好医院分型,建立股骨头坏死三维模型,分为 M型(内侧型)、C型(中央型)和 L型(外侧型),其中 L型包括L1型(次外侧型)、L2型(极外侧型)和 L3型(全头型)。通过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为该分型的保髋治疗提供了一定力学依据,显示外侧柱的存留是精准预防塌陷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力学基础。 腓骨支撑坏死股骨头保髋手术:是对于早中期股骨头坏死需要保留股骨头患者进行的一种手术方式。首先需对股骨头进行髓芯减压,清除一定坏死骨,空腔填塞松质骨(髂骨为主),打压结实后植入腓骨(异体或自体)支撑,给坏死区的提供力学支撑及生物学修复,预防股骨头进一步坏死及塌陷。 背景:研究报道股骨头坏死的保髋疗效与外侧柱存留密切相关,中日友好医院分型是根据三柱结构确立的,对股骨头塌陷的预测准确性高。 目的:建立股骨头坏死中日友好医院分型各分型仿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各分型腓骨植入的力学变化,探讨外侧柱存留对保髋疗效的意义,为该分型的塌陷精准预测提供基础。 方法:建立正常股骨头、中日友好医院分型(M型、C型、L1型、L2型、L3型)股骨头坏死及其腓骨植入3组11种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观察各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值、最大位移值及股骨头内部载荷传递模式。 结果与结论:①坏死组位移最大,应变最大,且因坏死分型不同而位移不同,位移变化如下:M型相似文献   
2.
3.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2022,37(10):1945-1950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tests in orthopedic studies are typically reported using P-values. If a P-value is smaller than the pre-determined level of significance (eg, < .05), the null hypothesis is rejected in support of the alternative. This automaticity in interpreting statistical results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study has been denounced over the years by statisticians, since it can potentially lead to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study conclusion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fundamental misconception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of P-values and power, along with their connection with confidence intervals, and we provide guidelines to orthopedic researchers for evaluating and reporting study results. We provide real-world orthopedic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main concepts. Please visit the following https://youtu.be/bdPU4luYmF0 for videos that explain the highlights of the paper in practical terms.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全国著名骨伤专家梁铁民教授的学术思想和正骨经验,简述了梁老生平。梁老学术思想表现在突出整体观念,主张辨证施术;注重调理气血,强调药物接续;重视望问切触量法五诊结合等三个方面。对于梁老正骨经验先进行了综合论述,进一步佐证其学术思想;后分别从小儿桡骨头半脱位、颈椎错位、胸腰椎小关节错位、肋骨骨折等梁老研究较深入和比较擅长的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特别是颈椎错位这种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法操作,体现出梁老高超的手法技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伤科中成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骨伤科类中成药共149个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分析的方法研究其主治病症、所用剂型、各类方剂高频药物、核心药物组成,分析骨伤科中成药用药规律。结果:常用骨伤科中成药中治疗骨关节痹症的最多,其次为跌打损伤和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中成药;剂型以胶囊剂、片剂、丸剂为主;以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虚药为核心药物组合,各类方剂中三者比例偏重不同。结论: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新药研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续筋接骨方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骨折患者60例,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口服续筋接骨方联合正骨后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正骨后小夹板固定治疗。分析2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血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疗效判定。结果干预前,2组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血清Ⅰ型前胶原氨端肽原(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钙、磷及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β-CTX、PINP、骨特异性ALP水平、钙、磷及骨密度较干预前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评分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续筋接骨方可以改善骨折患者骨代谢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抓髌骨器治疗髌骨骨折的体会。方法:髌骨内侧小切口,清理关节内瘀血,手指探入,协助整复,引导爪钩,固定骨折,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共治疗各类型骨折43例;骨折全部于手术后6-8周愈合,优良率97.7%。结论:抓髌器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功能恢复好,不需再次手术等优点,是治疗髌骨骨折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9.
This is a review of changes in the practice of treating polytrauma managemtent within the years prior to 2020. It focuses on five different topics, 1. The development of an evidence based definition of Polytrauma, 2. Resuscitation Associated Coagulopathy (RAC), 3. neutrophil guided initial resuscitation, 4. perioperative Scoring to evaluate patients at risk, and 5. evolution of fracture fix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protocols1,2 (Early total care, ETC, 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 DCO, early appropriate care, EAC, safe definitive surgery, SD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测伴C5/C6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孔形态及三维空间下的各相关径值,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492例伴C5/C6椎间孔狭窄,在上海长征医院于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正侧位X线、颈椎CT、颈椎磁共振等检查,数字骨科系统重建后观测椎间孔形态并测量最佳投射角度下的纵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横截面积、椎间隙高度等径值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病例组与正常成人组C5/C6椎间孔之间、病例组病变椎间孔与对侧椎间孔以及病例组中男女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C5/C6椎间孔形态因骨赘增生等,以纺锤形、不规则形为主,病例组C5/C6椎间孔横径均值、纵径、横截面积、椎间隙平均高度分别为(5.81±1.40)mm、(10.45±1.70)mm、(50.02±15.46)mm2、(4.99±0.89)mm,均比正常成人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C5/C6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孔的形态发生改变,导致椎间孔的横径均值及横截面积值均明显减小;椎间孔的横径在诊断颈椎间孔狭窄方面敏感性及特异性高;术中减压时应更加注重椎间孔横径的有效扩大,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