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回顾性分析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中重度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疗效。方法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依照国际严重不良反应协会(iSAEC)关于DILI的生化学诊断标准,筛选出近五年明确判断为中重度DILI患者79例,其中,治疗组37例,采用常规保肝降酶加UDCA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保肝降酶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临床分型对UDCA临床疗效的影响。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基线的主要指标均有可比性,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均明显好转,第2周开始治疗组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下降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胆汁酸下降差值于第3周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8)。TBil、DBil和胆汁酸的动态曲线提示治疗组各指标的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肝细胞型DILI患者中,两组TBil、DBil、GGT和胆汁酸的动态曲线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下降斜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UDCA可加快中重度DILI患者TB、DB、胆汁酸和GGT的恢复,在肝细胞型病例中疗效可能更好,但需持续治疗2周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测伴C5/C6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孔形态及三维空间下的各相关径值,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492例伴C5/C6椎间孔狭窄,在上海长征医院于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正侧位X线、颈椎CT、颈椎磁共振等检查,数字骨科系统重建后观测椎间孔形态并测量最佳投射角度下的纵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横截面积、椎间隙高度等径值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病例组与正常成人组C5/C6椎间孔之间、病例组病变椎间孔与对侧椎间孔以及病例组中男女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C5/C6椎间孔形态因骨赘增生等,以纺锤形、不规则形为主,病例组C5/C6椎间孔横径均值、纵径、横截面积、椎间隙平均高度分别为(5.81±1.40)mm、(10.45±1.70)mm、(50.02±15.46)mm2、(4.99±0.89)mm,均比正常成人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C5/C6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孔的形态发生改变,导致椎间孔的横径均值及横截面积值均明显减小;椎间孔的横径在诊断颈椎间孔狭窄方面敏感性及特异性高;术中减压时应更加注重椎间孔横径的有效扩大,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5例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ADV)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合并范可尼综合征进行分析,并对早期发现ADV的肾毒性和避免引发范可尼综合征提出监测和防治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在解放军第八五医院南京军区上海肝病研究中心因长期服用ADV而确诊为范可尼综合征的15例患者,服药剂量均为10 mg/d,平均服药时间4.72年,平均服药至症状出现时间为3.22年。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全身多处骨及关节疼痛,4例伴夜尿增多。所有患者血磷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2例存在低尿酸血症,12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9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4例患者进行了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检测,3例增高;7例患者出现尿蛋白阳性,8例尿糖阳性;11例患者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骨密度提示骨质疏松。转归:确诊后均停用ADV,改用恩替卡韦0.5 mg/d继续抗病毒治疗。所有患者骨痛均在2~8个月后明显缓解;5例停药后2~12个月血磷恢复正常;12例血尿酸降低的患者中有6例在1~11个月恢复正常;9例碱性磷酸酶增高者有2例分别于1、12个月恢复正常,其余较停药前明显下降;7例尿蛋白阳性患者中2例分别在停药后4、19个月蛋白尿消失;8例尿糖阳性的患者有2例分别于停药后4、7个月转阴。结论与以往的文献报道不同,ADV除可引起程度不同的低磷血症、低尿酸血症等近端肾小管联合功能缺陷所致的范可尼综合征外,尚可引起肾小球损伤。对ADV应用超过1年的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磷、肌酐、尿酸、Cys-C及GFR。应用ADV治疗者应避免同时应用其他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一旦出现肾损伤,要及时更换为其他抗病毒药物或者根据GFR水平延长用药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集10例以原发性肝癌为主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产生DC和CIK细胞,分次经外周静脉回输给患者,观察其输注后不良反应、生活质量(KPS评分)及生化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经DC/CIK细胞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精神、食欲、体力较前明显好转,生活质量评分较前提高,毒性不良反应轻微,肝、肾功能检测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应用DC/CIK细胞治疗以原发性肝癌为主的中、晚期恶性肿瘤临床安全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