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38篇
中国医学   2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西鼠尾与丹参三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伟燕  黄晓芬  葛发欢 《中药材》2003,26(6):409-4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藏甘西鼠尾中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含量,并与丹参作比较。结果表明,西藏甘西鼠尾中上述成分含量比丹参高。  相似文献   
2.
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急支糖浆中的原儿茶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天炯  孙远碧 《中成药》1992,14(12):11-12
经初步提取分离后用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复方中药制剂急支糖浆中的原儿茶酸。其重现性试验的相对平均偏差为7.1%,加标回收益为98.14%,CV=B.8%。对8个批号产品用本法测定结果,原儿茶酸含量平均为0.049%。此法简便、快速。准确性和重现性好。对复方制剂急支糖浆中原儿茶酸的定量为一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勇  方翠芬  向智敏  唐登峰 《中成药》2007,29(12):1867-1869
勒马回胶囊是由水蔓菁经加工制成,是由勒马回片经剂改而研制成功的新药,原勒马回片标准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八册。关于水蔓菁中化学成分的报道较少,目前已有文献报道从中分离出环烯醚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本试验对勒马回胶囊化学成分作了进一步研究,通过DAD检测以及LC/MS联用进行结构确证,在勒马回胶囊中发现了原儿茶酸。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原儿茶酸具有增加冠脉流量等生理活性,因此,选择原儿茶酸作为含量测定指标,对控制本制剂的内在质量很有意义。参照文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勒马回胶囊中原儿茶酸的含量,经方法学考察和对3批样品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本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本品内在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蒺藜科白刺属植物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果实中酚酸类成分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MCI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结合NMR和MS等波谱学数据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对化合物的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抑制活性进行筛选,并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行蔗糖酶和麦芽糖酶分子对接分析。结果 从唐古特白刺果实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O-对香豆酰基-α-槐糖(1)、6’-O-对香豆酰基-β-吡喃葡萄糖基-(1-2)-α-甘露糖(2)、4-羟基苯甲酸(3)、香草酸(4)、原儿茶酸甲酯(5)、对香豆酸(6)、咖啡酸(7)、6-O-对香豆酰基-D-半乳糖(8)、反式-4-O-β-D-吡喃喃葡糖基阿魏酸(9)、cynarin(10)、芍药苷(11)。化合物7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809.1和768.5μmol/L,化合物10的IC50值分别为473.3和114.3μmol/L;分子对接显示化合物7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结合自由能分别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山蜡梅叶颗粒活性成分对慢性咽炎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并建立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构建山蜡梅叶颗粒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与其药效消长的对应关系。方法 利用氨水溶液诱导建立慢性咽炎大鼠模型。ig给予山蜡梅叶颗粒,并从行为学特征、咽部组织病理、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来考察其治疗效果。以山蜡梅叶颗粒中具有抗炎活性的6个入血成分(原儿茶酸、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木犀草素、紫云英苷、异嗪皮啶)为药动学考察指标,以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6水平作为药效学指标,利用Phoenix WinNonlin软件构建PK-PD模型。结果 给予山蜡梅叶颗粒后,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较模型组有所降低,咽部组织病理形态改善。建立的PK-PD模型提示山蜡梅叶颗粒抗慢性咽炎药效的发挥与其各成分和整合成分的血药浓度存在滞后现象。结论 山蜡梅叶颗粒具有明显的抗慢性咽炎作用,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水平有关。山蜡梅叶颗粒各成分及整合成分的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值存在滞后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山蜡梅叶颗粒中的有效成分进入机体内并不会马上作用于相应的靶点,而是通过间接机制产生药理作用、受体存在耐受现象及受体被激活的时间存在延迟等。  相似文献   
6.
规定了养颜增白祛斑面膜的性状,薄层层析鉴别,相对密度和pH值。  相似文献   
7.
毛茛科植物石龙芮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对毛茛科植物石龙芮Ranunculussceleratus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和各种色谱法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 ,运用多种波谱技术 (EI-MS ,1H-NMR ,13C-NMR ,DEPT谱 ,NOE差谱 )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 3,6-二酮 (stigmasta-4- ene 3,6 dione ,Ⅰ )、豆甾醇 (stigmasterol,Ⅱ )、6 羟基 7 甲氧基香豆素 (isoscopoletin ,Ⅲ )、七叶内酯二甲醚 (scoparone,Ⅳ )、原儿茶醛 (protocatechuicaldehyde ,Ⅴ )和原儿茶酸 (protocatechuicacid ,Ⅵ )。结论 :化合物Ⅰ ,Ⅲ ,Ⅳ ,Ⅴ ,Ⅵ为首次从毛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RP-HPLC法测定复方四季青片(四季青等)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方法:采用AlltimaC18(5μm,4.6mm×2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醋酸(18:82);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两种成分能很好分离,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线性范围分别为7.6~127.1μg·mL-1(r=0.9997)和2.62~43.6μg·mL-1(r=0.999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97.5%,其RSD分别为2.1%,2.2%(n=5).结论:本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为控制复方四季青片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RP-HPLC法测定滇桂艾纳香中原儿茶酸与原儿茶醛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滇桂艾纳香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方法:Lichrocart C18(250×4 mm)柱;流动相:甲醇-水(冰醋酸调pH值2.8)(15∶ 85);检测波长为256 nm.原儿茶酸线性范围0.057~0.57 μg,相关系数r=0.9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97.60%,RSD 0.45%(n=5).原儿茶醛线性范围0.03~0.30 μg,相关系数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99.44%,RSD 1.52%(n=5).结论: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该中药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