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4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9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42篇
内科学   547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64篇
特种医学   123篇
外科学   488篇
综合类   484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54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92篇
中国医学   166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64层螺旋CT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胡芸  金朝林  王翔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1):1452-1454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0例可疑下肢血管病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 IP),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以及曲面重建(CPR)。结果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自髂总至足背整个动脉系统病变的准确部位、范围及侧枝血管。90例患者中67例(77%)患者血管呈不同程度粥样硬化表现。其中轻或中度狭窄49例(56.3%),重度狭窄18例(20.7%),7例(8%)完全闭塞患者可见侧枝循环血管形成。结论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表现、病因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对2005年7月收治的1例53岁男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因机制及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黑蒙、言语不利,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吸烟、饮酒史,体格检查以失用为主要表现。头部MRI检查可见左侧脑室旁、胼胝体梗死,右侧基底节、脑桥陈旧性腔隙性梗死;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为多发性血管狭窄,其中以左侧大脑中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最为严重。经颈内动脉内膜剥离术及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临床症状缓解。结论失用可以是胼胝体梗死的主要表现,其病因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脂蛋白脂酶Hind Ⅲ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脂蛋白脂酶HindⅢ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的关系及其对血脂、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166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脂蛋白脂酶的HindⅢ基因多态性,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并与72名健康对照比较。结果在脑梗死组中H+H+基因型频率和H+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2.267,P=0.004;OR=1.903,P=0.004),而血脂水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蛋白脂酶的HindⅢ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H+H+基因型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眼底动脉硬化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多元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底动脉硬化与血压、血脂、血糖的相关性,评估中风危险度。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就诊的患者335例,作为观察组,并与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180例作对照,动态检测眼底动脉硬化、血压、血糖、血脂的异常变化,并做综合量化评估。结果脑血管疾病与眼底动脉硬化、血压、血糖、血脂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眼底动脉硬化、血糖、血脂、血压异常的量化评分,能够预估中风,以便采取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髂及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5例怀疑髂总动脉及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大动脉炎6例,外伤4例和动脉粥样硬化175例。采用16层螺旋CT,层厚1.25mm,重建间隔1mm。100mL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以4mL/s的速度经手背静脉或肘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25~30S进行扫描。在工作站获得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图像,并应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血管狭窄程度。结果:128例CTA可显示髂及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有7例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26例行人工血管架桥或大隐静脉植入手术,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MSCTA和DSA检查。MSCTA对腘动脉以上和腘动脉以下狭窄和闭塞显示与DSA一致性好。结论:多层面螺旋CT是下肢血管病变的术前评价和术后复查非常有用的影像手段,可以替代有创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6.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病例,其中单做CT检查84例,单做MRI检查14例,既做MRI检查对照24例进行分析。另又对某一时期内60岁以上(不管什么原因)做头颅CT检查患者,只有2例有痴呆,CT分型Ⅰ型47例,Ⅱ型13例,Ⅲ型为24例;同一时期头颅CT检查患者中,有SAE表现42例,无SAE表现42例;24例CT与MRI检查对照。MRI优于CT。结论 CT与MRI检查可以对SAE作出早期诊断,有助于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A)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诱发电位的改变特征。方法(1)调查114例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LA组)和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BD组)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2)两组患均行CT检查,并按照脑白质异常程度分为3型。(3)LA组74例患,BD组35例患行MRI检查,根据T2WI显示的脑室周围高信号分为5型。(4)两组分别选择部分伴有高血压的患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结果(1)LA组患的危险因素呈多样化,无神经局灶体征,临床表现仅为轻度记忆力减退、步态不稳。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1型为主,占70.2%(80/114);MRI脑白质异常也同样以1型为主,占71.6%(53/74),均无脑室扩大。电生理学检查显示,SEP异常率为83.7%(36/43),其中轻度60.5%,中度23.2%;BAEP异常率为62.8%(27/43),潜伏期和峰间期延长;VEP异常率为53.5%(23/43),各波潜伏期延长,均无波形消失。(2)BD组患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临床表现以神经局灶体征、明显认知功能障碍和卒中样发作为主。CT分型以3型多见,为73.2%(30/41);MRI检查显示3型为54.3%(19/35),4型45.7%(16/35),41例患均有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电生理学检查显示,SEP异常率为96.7%(29/30),其中轻度6.7%,中度46.7%,重度43.3%;BAEP异常率86.7%(26/30),潜伏期和峰间期进一步延长,部分伴有Ⅲ、Ⅴ波缺失;VEP异常率为83.3%(25/30),各波潜伏期进一步延长,部分P2单侧波形消失。结论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以影像学1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诱发电位表现为各波潜伏期延长,无波形完全缺失。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临床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卒中样发作等特征,影像学检查CT显示3型脑白质异常,MRI显示3型或4型为诊断依据;诱发电位呈现各波潜伏期进一步延长并伴有部分波形完全缺失。  相似文献   
8.
应用PSS治疗2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并进行了临床、实验室以及动物试验的观察.总有效率为92.27%;显效率65.24%,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实验室观察发现PSS有显著的抗凝血、降低血粘度,降低血脂及血管扩张作用.动物实验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W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at cytomegalovirus (CMV) infection enhanced perivascular inflammation in rat aortic allograft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MV infection load and the magnitude of perivasculitis (chronic rejection) in aortic transplants. Rats received or-thotopic abdominal aortic grafts, different degrees of total body irradiation (TBI) for immunosuppres-sion and CMV inoculation. The spleens of the rats receiving 5 Gy of TBI contained more infectious virus and viral antigens than those of rats receiving 3 Gy of TBI or no TBI. Although the number of inflammatory cells infiltrating the perivascular area was decreased after TBI, CMV infection resulted in increased perivasculitis in rats that received 5 Gy of TBI as compared to non-infected animals. This virus-induced effect was characterized predominantly by an increased T-cell infiltration, including CD4 and CD8 T-cells. It is concluded that an enhanced systemic CMV infection during severe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can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rejection, which seems to be mediated mainly by T-cells.  相似文献   
10.
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总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方法选择Fontaine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共23例。入选标准:膝上无理想的用于旁路术的流出道,股深动脉主干长度达到或超过股骨干中点且与胭动脉间有侧支血管,近端动脉病变导致股深动脉内无正常动脉血流。采用旁路术、取栓术及股深动脉成形术重建股深动脉血流。结果全部FontaineⅢ期病例于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9例FontaineⅣ期病例中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7例,6例于术后10d行截足(趾)术,1例于术后1周行膝上截肢术。手术后踝/肱血压指数显著增加(P〈0.01)。术后22例随访2个月至6年,移植血管3年通畅率为82%。结论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