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1篇
  免费   769篇
  国内免费   247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41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232篇
口腔科学   72篇
临床医学   494篇
内科学   395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164篇
特种医学   94篇
外科学   269篇
综合类   332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2168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886篇
  92篇
中国医学   1090篇
肿瘤学   12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402篇
  2021年   389篇
  2020年   445篇
  2019年   204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693篇
  2013年   550篇
  2012年   669篇
  2011年   793篇
  2010年   689篇
  2009年   588篇
  2008年   520篇
  2007年   531篇
  2006年   463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鉴定当地民间应用普遍的野生药用真菌,并探讨其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一株采自定陶仿山野生药用真菌进行鉴定,确定为硬皮马勃。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硬皮马勃化学成分,利用PubChem软件和TCMSP、GCS数据库得到化学成分结构信息及其药用动力学参数和相关靶点分析,通过SysDT和WES系统鉴定潜在化学成分靶点,利用CTD数据库获得靶点功能,将潜在化合物和肿瘤相关靶点导入Cytoscape3.8.0软件构建分子-靶标网络。应用DAVID数据库对肿瘤相关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揭示有关活性成分靶点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通路,将肿瘤相关靶点和通路导入Cytoscape3.8.0软件构建靶点-通路网络。结果 从文献中获得硬皮马勃的化学成分59个,通过ADME计算系统筛选出5个潜在活性的化合物即活性成分,预测到38个靶点,其中与肿瘤相关靶点16个。这些活性成分主要通过Toll-like receptor、PI3K-AKT、MAPK和NF-kappa B等通路参与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促进其凋亡。结论 表明硬皮马勃治疗肿瘤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并通过多层次效应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本研究为更好理解硬皮马勃作用肿瘤的机制和肿瘤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白鲜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白鲜皮治疗皮肤湿疹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对白鲜皮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质谱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对各主要成分进行快速识别;通过利用SwissADME数据库对白鲜皮潜在活性成分进行预测,筛选主要作用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得到白鲜皮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图。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主要成分和作用靶点进行验证。结果 从白鲜皮中共分析鉴定了12种成分,进一步筛选得到4种潜在活性成分,可作用于48个关键靶点和14条主要通路。结论 采用LC-MS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可以快速分析白鲜皮的潜在活性成分,并初步揭示了成分-靶点-通路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可以做作用靶点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黄芪-赤芍配伍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Pharmmaper数据库,筛选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结合Genecards数据库挖掘的COPD相关靶点,对黄芪-赤芍药对与COPD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交互处理得到黄芪-赤芍药对治疗COPD的关键靶点,并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主要活性成分与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等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A549炎症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损伤模型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对结果加以验证。结果 黄芪-赤芍药对中44个有效成分作用于COPD,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丁子香萜、芍药苷、(2R,3R)-4-methoxyl-distylin、二氢异黄酮;黄芪-赤芍药对通过IL6、PTGS2、TNF等113个靶蛋白,调控Ras、PI3KAkt、IL-17等多条信号通路治疗COPD,且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山奈酚、丁子香萜、芍药苷与IL-6、PTGS2、TNF大分子蛋白有良好的结合性,体外细胞试验证实,槲皮素与山奈酚均能减少IL-8,MMP-9炎症因子的分泌,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效果;芍药苷有明显的扩血管、抗血栓之效。结论 黄芪-赤芍药对治疗COPD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初步揭示了黄芪-赤芍药对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上皮细胞生长增强保护屏障等预测出黄芪-赤芍药对治疗COPD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其活性成分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理论研究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抑郁症与不明原因胸痛间的关联性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四川省南充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收治的不明原因胸痛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5例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抑郁量表评分、抑郁症发生率、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五羟色胺(5-HT)及外周血中的CD4+、CD8+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CRP、IL-6、5-HT、CD4+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CD8+、抑郁症发生率(31.43%)、轻中度抑郁及重度抑郁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抑郁症与不明原因胸痛存在一定相关性,推断可能与CRP、5-HT、IL-6等细胞因子有关,也可能与免疫抑制过程有关,在临床诊治中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Since the new round of health care reform in 2009,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hospitals and primary health institutions has become widely implemented in China a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primary care. This study aimed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 What is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township health centres (THCs) under integration? (B) What differences could be observed among the three typical integration models, namely, private hospital-THC integration, public hospital-THC integration, and loose collaboration? Two rounds of cross-sectional surveys were conducted from November 2016 to June 2018.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rimary Care Assessment Tool was used to evaluate perceived quality of sample THCs, and 1118 adult patients were interviewed in total.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s were employed to compare the quality scores between two survey rounds and among different integration models after controlling for potential confounder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quality of c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under private hospital-THC integration as observed by comparing two survey rounds, while no change or slight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other two models. The difference observed among the three models was that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THCs integrated with private hospitals was worse than that of THCs integrated with public hospitals and THCs under loose collaboration,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public hospital-THC integration and loose collaboration. Increased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highlighting the tight integration between hospitals and THCs and the different roles played by private and public hospitals in the current reform.  相似文献   
7.
韩广淞  倪俊 《中国卒中杂志》2022,17(10):1120-1126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颈内动脉末端及其分支起始处进行性狭窄伴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将其分为缺血型、出血型和无症状型。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对MMD临床分型的流行病学特征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成年患者中,缺血型MMD占有重要地位,无症状型亦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不同临床分型MMD的发病年龄、遗传背景、病理生理机制、侧支血管代偿、受累血管分布及其预后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总结了对MMD临床分型流行病学特征认识的历史演变,不同临床分型可能的遗传背景、病理生理机制和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为基于不同临床分型的MMD治疗决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石菖蒲抗癫痫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及分析平台检索石菖蒲有效成分及主要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癫痫疾病的相关潜在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3.7.1和 String绘制石菖蒲-癫痫靶点互作关系图,运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Vina 1.1.2软件对石菖蒲主要有效成分与癫痫相关靶标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构建戊四唑诱导的癫痫模型初步评价石菖蒲提取物及潜在有效成分的抗癫痫作用。结果 由 TCMSP 筛选得到4个有效成分及76个主要靶点。癫痫疾病以“Score”大于1.5分进行筛选得到3685个靶标。GO富集分析得到BP条目10个,细胞CC条目9个,MF条目10个(P<0.01),主要涉及核受体活性、离子通道活性、激素结合、神经递质受体活性、蛋白激酶活性、钙调蛋白结合等。KEGG 富集得到14条通路,主要涉及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Ca2+信号通路、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桉脂素、山奈酚和8-异戊烯基山奈酚与癫痫关键靶标GABRA2、PPARG等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石菖蒲水提取物及主要潜在有效成分桉脂素和山奈酚在PTZ致小鼠癫痫模型上显示出较好的抗癫痫活性。结论 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石菖蒲提取物和潜在有效成分的抗癫痫活性,并且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其抗癫痫作用机制,发现石菖蒲可通过多个成分如桉脂素、山奈酚、8-异戊烯基山奈酚,多靶点如GABAA、PPARG等,多条通路如雌激素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对机体产生协调效应从而抑制癫痫的发作。该研究提示石菖蒲治疗癫痫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特点,为石菖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Hepatitis E virus (HEV)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acute liver failure (LF) and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actors causing acute injury in acute-on-chronic LF (ACLF). When HEV-related LF occurs, a series of changes take place in both the intrahepatic environment and extrahepatic microenvironment. The changed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immune cells (infiltrating macrophages and increased lymphocytes) in liver tissue, as well the increas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 in the blood, indicate that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HEV-related LF are closely related to immune imbalanc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immune reaction in the body during HEV-related acute LF (ALF) and ACLF are complicated. This review highlights recent progress in elucidating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HEV-associated ALF and ACLF 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ic immune changes and possible regulatory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培养脊柱及相关疾病推拿治疗的应用型人才。方法采用编写应用型教材、把教室转移到诊室和示教室、教材-案例“逼真”教学法、创造学生在临床真实环境下的动手操作机会和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法等手段和方法,在内容改革上纳入目前医院和社会机构多使用的规划教材之外的手法技术、现代康复技术和世界各地的脊柱手法技术,拓宽知识面,与临床应用接轨;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通过改革考试和评价方法,切实培养应用型人才。结果教学效果良好,有效提升了学生临床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结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脊柱及相关疾病的推拿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