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6121篇
  免费   50402篇
  国内免费   27430篇
耳鼻咽喉   11734篇
儿科学   7672篇
妇产科学   9078篇
基础医学   36690篇
口腔科学   11726篇
临床医学   160989篇
内科学   72875篇
皮肤病学   10419篇
神经病学   15307篇
特种医学   368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52篇
外科学   78794篇
综合类   332637篇
预防医学   76427篇
眼科学   7633篇
药学   151938篇
  2144篇
中国医学   93904篇
肿瘤学   95808篇
  2024年   5158篇
  2023年   20311篇
  2022年   18752篇
  2021年   24642篇
  2020年   24215篇
  2019年   23768篇
  2018年   12390篇
  2017年   23618篇
  2016年   27134篇
  2015年   31174篇
  2014年   58087篇
  2013年   53174篇
  2012年   63697篇
  2011年   67361篇
  2010年   64519篇
  2009年   65736篇
  2008年   77538篇
  2007年   67154篇
  2006年   61636篇
  2005年   65740篇
  2004年   53027篇
  2003年   53706篇
  2002年   44063篇
  2001年   32846篇
  2000年   25654篇
  1999年   22144篇
  1998年   20410篇
  1997年   20490篇
  1996年   18922篇
  1995年   17363篇
  1994年   14273篇
  1993年   9577篇
  1992年   7632篇
  1991年   6000篇
  1990年   4415篇
  1989年   4402篇
  1988年   877篇
  1987年   767篇
  1986年   585篇
  1985年   420篇
  1984年   202篇
  1983年   127篇
  1982年   84篇
  1981年   51篇
  1980年   40篇
  1979年   14篇
  1976年   9篇
  1958年   21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 鉴定当地民间应用普遍的野生药用真菌,并探讨其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一株采自定陶仿山野生药用真菌进行鉴定,确定为硬皮马勃。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硬皮马勃化学成分,利用PubChem软件和TCMSP、GCS数据库得到化学成分结构信息及其药用动力学参数和相关靶点分析,通过SysDT和WES系统鉴定潜在化学成分靶点,利用CTD数据库获得靶点功能,将潜在化合物和肿瘤相关靶点导入Cytoscape3.8.0软件构建分子-靶标网络。应用DAVID数据库对肿瘤相关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揭示有关活性成分靶点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通路,将肿瘤相关靶点和通路导入Cytoscape3.8.0软件构建靶点-通路网络。结果 从文献中获得硬皮马勃的化学成分59个,通过ADME计算系统筛选出5个潜在活性的化合物即活性成分,预测到38个靶点,其中与肿瘤相关靶点16个。这些活性成分主要通过Toll-like receptor、PI3K-AKT、MAPK和NF-kappa B等通路参与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促进其凋亡。结论 表明硬皮马勃治疗肿瘤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并通过多层次效应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本研究为更好理解硬皮马勃作用肿瘤的机制和肿瘤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华医学杂志》2022,(22):1648-1652
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9月至2021年9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结果确诊为肝PEComa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与开腹组,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资料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腔镜组27例, 男5例, 女22例, 年龄(40.0±10.4)岁;开腹组15例, 男5例, 女10例, 年龄(44.5±12.6)岁;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39±156)min和(348±103.0)min, 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2±2.4)d和(13.7±4.9)d, 腔镜组均明显优于开腹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肿瘤良恶性、肿瘤部位、肿瘤直径、Ki67指数、术后并发症(如胆漏、切口感染、胸腔积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2~103个月, 其中失访1例, 腔镜组死亡2例, 开腹组死亡1例。腔镜组5年总体生存率(OS)与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80.8%与83.0%, 开腹组则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结肠癌HCT116细胞健脾消癌方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从PI3K/Akt生物轴调控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HCT116细胞,细胞设3组:对照组,健脾消癌方组(加入15%健脾消癌方含药血清)及人参皂苷Rg3组;制备HCT116细胞健脾消癌方条件培养液(分组及制备方法见实验方法),用条件培养液干预HUVEC(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Matrigel基质胶法检测HCT116细胞健脾消癌方条件培养液对HUVEC小管形成的影响。随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CT116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p-Akt、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蛋白表达。最后在结肠癌HCT116荷瘤小鼠中验证健脾消癌方对肿瘤生长速度的影响,并经瘤组织VEGF蛋白表达、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内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模型组HUVEC细胞管腔形成较空白血清组显著增加(P<0.05);健脾消癌方组及人参皂苷Rg3组较模型组HUVEC细胞管腔形成显著减少(P<0.01)。p-Akt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模型组高于空白血清组(P<0.05),健脾消癌方组及人参皂苷Rg3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I3K、Akt蛋白表达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荷瘤小鼠肿瘤体积显著性增大,瘤组织内VEGF表达、CD31阳性面积显著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消癌方组及人参皂苷Rg3组荷瘤小鼠肿瘤体积显著减小,瘤组织内VEGF表达、CD31阳性面积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消癌方可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和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生物轴调控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中同源重组修复相关基因(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related gene,HRR)突变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共9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79例患者进行了血液标本HRR检测,53例患者进行了组织标本HRR检测,40例患者同时行血液和组织的HRR基因检测,收集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及临床相关资料。结果:在79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中发现10例(12.6%)有临床意义HRR突变,在53例患者组织标本检测中发现9例(17.0%)有临床意义HRR突变。40例同时行血液和组织的HRR基因检测患者中常见的有临床意义HRR突变为CDK12突变4例(10.0%)、ATM突变3例(7.5%)、BRCA1突变2例(5.0%)。13例有临床意义HRR突变患者中常见共存突变为TP53突变10例(76.9%)、APC突变5例(38.5%)、PIK3CA突变4例(30.8%)。40例患者中13例患者血液和/或组织中有临床意义HRR突变,27例患者血液和组织中均无任何临床意义HRR突变且两组相比,有临床意义HRR突变组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为6.17(2.24~11.52),而未携带HRR突变组TMB为0.4(0~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组织检测中7例HRR有临床意义的突变,33例无HRR突变,血液检测中10例HRR有临床意义的突变,30例无HRR突变,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333(P=0.031)。结论:携带有临床意义HRR突变的消化道肿瘤患者TMB更高,血液和组织检测HRR突变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和宫颈癌是两大主要的女性恶性肿瘤。两癌防治工作的重点是早发现、早诊断,为早期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但是目前大家所期待的,特别是宫颈癌发生率大幅下降的拐点并未出现。两癌筛查经过十余年工作,取得相当成效,但仍需与时俱进。通过增加免费筛查计划数、扩大筛查人群覆盖年龄范围、引进平价筛查等手段逐步扩大筛查人群基数,惠及更多女性;通过开设常态化筛查门诊、改良和整合筛查技术、完善信息化保障手段、适当提高筛查费用、加强过程和结果质量管控,快速建立筛查长效机制,减少两癌筛查漏诊率。  相似文献   
7.
刘树雷 《智慧健康》2022,(7):111-113
目的探究分析针灸对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11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案例选取观察时间为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纳入本次研究组中,将所有入组的患者进行编号并借助电脑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56例,包括男性31例、女性25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56例,包括男性33例、女性23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应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观察组的临床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②观察组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③观察组治疗后,其颈部疼痛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④观察组治疗后,其Barthel生活质量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经分析对比均显示(P<0.05)。结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有助于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促进机体血液循环,降低患者的疼痛,快速有效稳定其临床症状,帮助其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经鉴定,该治疗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为患者的治疗带来积极影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中华医学杂志》2022,(24):1852-1853
本文报道1例64岁女性胃体幽门腺腺瘤(PGA)患者, 系罕见散发病例, 且该患者无自身免疫性胃炎、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未感染幽门螺杆菌及无萎缩性胃炎。PGA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肿瘤。腺体呈现胃幽门腺分化, 细胞呈立方或柱状, 胞质嗜酸性至嗜两性, 无黏蛋白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具有胃幽门腺分化的标志物, 包括黏蛋白5Ac(MUC5Ac)和MUC6。患者于2018年1月19日在静脉麻醉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最终病理诊断:胃PGA;肉眼分型:0~Ⅱa;病变范围:1.0 cm×0.5 cm;水平切缘及基底切缘净。PGA可以进行保守治疗, 也可行ESD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患者应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慢性泪囊炎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接受泪囊鼻腔造口治疗,研究组取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黄嘉敏  赵霞  孙宜康  李宛莹  苟继周  周光德  何清 《肝脏》2022,27(1):20-22,37
目的了解何首乌致药物性肝损伤(Polygonum multiflorum-associated drug induce liver injury,PM-DILI)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PM-DILI患者临床资料。肝穿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网状纤维染色、Masson三色染色、铁、铜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分析。结果8例PM-DILI患者男女比为1∶1,平均年龄43岁,其中6例为急性PM-DILI,2例慢性为PM-DILI。入院血清学检查异常主要包括转氨酶升高和淤胆均为7例。主要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点灶状坏死8例、界面炎5例、融合坏死4例,融合坏死以肝腺泡3带为主,不伴或伴少数炎细胞浸润;胆汁淤积5例,为肝腺泡3带的肝细胞、毛细胆管内淤胆,不伴或伴少数炎细胞浸润;中央静脉炎3例;病程长者可发生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2例。结论肝腺泡3带为主的急性淤胆和肝细胞坏死是PM-DILI主要组织学表现,严重者可发生静脉炎等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