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4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提前拔除下颌第一乳磨牙对加速继承恒牙萌出的影响,产生有利于序列拔牙的萌出顺序。方法 筛选13例牙列拥挤的患儿,当其下颌第一双尖牙根长超过1/2时,拔除一侧的下颌第一乳磨牙。用患儿的对侧牙做对照组。结果 拔牙侧有9例患儿第一双尖牙先于尖牙萌出,4例患儿尖牙先于第一双尖牙萌出;对照侧尖牙均先于第一双尖牙萌出。结论 提前拔除下颌第一乳磨牙,可使第一双尖牙先于尖牙萌出。但在第一双尖牙被阻碍或尖牙无阻碍的情况下.难以达到促萌目的。  相似文献   
2.
邱飞云 《中外医疗》2012,31(35):66+68-66,68
目的观察扩大上颌牙弓治疗功能性下颌偏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混合牙列和早期恒牙列下颌功能性偏移患者24例,对其实施上颌扩弓的矫治方法。用SPSS软件对矫治前后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比治疗前后两侧下颌骨结构不对称状况,疗效显著,不对称状况明显改善,下颌骨两侧综合长度差及下颌体长度差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颌扩弓纠正的方法,能够有效治疗由混合牙列和早期恒牙列引起的功能性下颌偏移,改善下颌骨的不对称性,是临床上治疗早期功能性下颌骨偏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三维数字化测量对混合牙列ⅢA期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及基骨弓形态的测量比较,分析混合牙列ⅢA期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基骨弓形态相关性,以期对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儿牙预防科符合要求的儿童92例(男44例,女48例),制取石膏模型,采用三维数字化扫描及测量软件进行测量:获得下颌牙弓、基骨弓标志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和距离差值;对下颌牙弓、基骨弓形态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得出拟合曲线图.结果:(1)FA'点至WALA'点距离差值从乳尖牙区开始向磨牙区数值逐渐增大.FA点与WALA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由下颌中切牙至下颌第一恒磨牙距离逐渐减小,直线距离在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下颌牙弓、基骨弓前段、中段、后段长度与宽度之间均相关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颌牙弓、基骨弓中段、后段宽度高度相关关系(r=0.842,r=0.882),其余测量指标之间均为中度相关关系.结论:混合牙列ⅢA期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基骨弓形态密切相关,并得出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混合牙列ⅢA期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FA点与基骨弓WALA点的距离差值的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4.
朱民 《家庭医学》2006,(18):8-9
大家都知道,人的一生共有两副牙齿。婴儿出生7~8个月后乳牙开始萌出,至2岁半左右陆续萌出20颗牙齿。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脱落,被恒牙所代替。2岁半至6岁左右,称为乳牙列。从6岁左右,孩子开始换牙,13内同时有未脱落的乳牙和新萌出的恒牙,这个时期称为混合牙列。一般到13~14岁左右,孩子13内的乳牙全部脱落,恒牙萌出完成。从这时起,口腔内的牙齿将伴随我们的一生,即使因疾患或意外损伤脱落,也再无牙齿替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牵引矫治安氏Ⅲ类错时对上下颌骨及上颌前牙的作用,此分析排除了自然生长因素的影响,从而更真实地反映该类矫治器的矫治功能。[方法]收集发表有关用上颌的前方牵引器矫治安氏Ⅲ类错的文献,运用Meta分析对其治疗前后SNA、SNB、Wits、Mx1-NA的变化进行综合定量分析。根据资料的异质性检验,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WMD及其95%CI。[结果]①资料的异质性检验:投影测量指标SNA、SNB.wits异质性检验I2≥50%,具有异质性。②Meta分析结果:SNA、SNB、Wits、Mx1-NA的并WND均不包括0,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2.02(1.70,2.64),-1.49(-1.78,-1.19),4.51(3.35,5.66),0.57(0.37,0.76)。[结论]前方牵引器增加了上颌基骨的长度,使上颌骨和上颌牙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下颌骨发生顺时针旋转,从而患者侧貌明显改善,前牙反合得以矫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对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的儿童早期施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经前方牵引矫形治疗的29例前牙反[牙合]患者(5~8岁)作为治疗组的研究对象,通过在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对这些患者在治疗前(T0)和治疗结束时(T1)状况的比较,及这些患者治疗结束时与同龄的、未采取任何正畸治疗的前牙反[牙合]患者的状况比较,分析前方牵引矫治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的患者矫治后在前牙反[牙合]得到矫正的同时,T1期较T0期上颌骨有明显地长度增加、位置前移改变,下颌骨有明显的向后、向下旋转。②治疗组患者在T1期相对于未经矫治的同龄前牙反[牙合]患者,上颌骨有明显增长、前移的特点,下颌骨的生长方向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对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的儿童早期施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能起到改善面中部凹陷骨型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酸蚀夹板与全牙列合垫固定混合牙列期恒前牙外伤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7~12岁混合牙列期外伤脱位的60颗恒前牙。试验组予以缝线悬吊+全牙列合垫,1周后拆除缝线继续用全牙列合垫固定3周。对照组予以酸蚀夹板固定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经临床和X线检查,观察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3、6个月,2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个月后试验组成功率87.0%,对照组成功率6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牙列合垫治疗混合牙列期儿童前牙脱位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曹培虹  郝敏  成果 《中外医疗》2012,31(27):105-106
目的对全牙列合垫对固定混合牙列期外伤松动牙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0年2—10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21例混合牙列期牙外伤后发生松动或者脱位的患儿,复位后采用全牙列合垫固定,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牙在经复位以及经再植之后,获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患牙均得以成活并开始继续发育。结论全牙列合垫对治疗外伤松动牙有较为显著性的意义,属于一种较好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2×4"矫治器配合活动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前牙反或深覆盖的体会,探讨简单、适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来我科就诊的替牙期前牙反患者21例,前牙深覆盖18例。前牙反采用"2×4"矫治器配合垫式活动矫治器治疗;前牙深覆盖采用"2×4"矫治器配合斜导式活动矫治器治疗。结果:取得预期治疗效果,矫治结束时前牙反患者其前牙反得以解除,前牙有正常的覆、覆盖关系,前牙深覆盖患者其覆、覆盖关系有明显改善,完成时间2.5~6个月。结论:对替牙期前牙反覆较深的或下颌后缩型深覆盖患者采用"2×4"矫治器配合活动矫治器治疗,操作简单、疗程短、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0.
替牙期即混合牙列阶段(6~12岁),此阶段既有乳牙也有恒牙,是儿童颌骨和牙弓的主要生长发育期,也是恒牙殆建立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预防错(牙合)畸形,以及发现后及时早期矫治,诱导建立正常咬殆关系是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