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窦性起搏对心室肌纤维自发节律位相重置性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Beeler-Reuter模型,选取损伤电流I=23μA,产生自发振荡,施加不同程度的电流脉冲刺激,研究窦性起搏对心室肌纤维自节律位相重置的过程,结果表明:当外加电流脉冲强度小于14时,体现位相奇重置,反之,体现位相偶重置,并给出位相重置函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上睑眶隔脂肪重置及眶脂肪包膜内脂肪颗粒填充矫正上睑凹陷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48例上睑凹陷者,采用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常规切口,水平切开眼轮匝肌,剪开眶隔膜,显露眶脂肪,松解眶脂肪包膜与眶隔膜间的疏松连接,将移位的眶脂肪牵引、复位到凹陷区,并做定位缝合.对眶脂肪容量不足的患者,在凹陷区的眶脂肪包膜内注入适量脂肪颗粒,并向后上方部分推移,达眶上缘空虚的区域,复位眶隔膜以补不足,常规缝合切口.结果 48例(96只眼)中32例(64只眼)获6~4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1个月,上睑凹陷消失,重睑线流畅、两侧对称,眼部外观接近美学标准,无并发症.结论 对上睑凹陷患者,施行眶脂肪重新分配和(或)眶脂肪包膜内脂肪颗粒移植,使眶脂肪的位置和容量达到解剖结构上的恢复,有利于眼外形的美化,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ICU非计划性拔管重置气管插管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ICU非计划性拔管重置气管插管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将非计划性拔管中病例以24 h内是否重置管分为重置组和非重置管组,将非计划性拔管病例重置管组与未重置管组病人的年龄、疾病诊断、APACHEII、给氧浓度、氧合指数、镇静约束等因素进行比较。结果疾病诊断为呼吸衰竭、APACHEII≥10分、给氧浓度>40%、氧合指数<200、未使用镇静剂和约束带的病人为拔管后重新置管的高危人群。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的医护工作者必须加强对这些高危人群的关注,及时采取恰当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和重置管率,真正保证ICU气管插管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很多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价值不实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重置法"调整医院固定资产价值,还原其真实价值,并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操作过程及适用范围,便于医院进行固定资产价值评估,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投资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管理中,留置或移除不必要的导线是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本文介绍1例留置故障导线、行起搏导线重置术两年后再发黑矇的患者,经移除导线、重新植入后无黑矇再发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鼻中隔偏曲在临床上很常见,在我国发病率为11.1%~12.7%.至今中隔手术术式较多,但许多医院仍沿用典型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我科自1992~2000年对64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常规将软骨、骨整复后重置于鼻中隔粘膜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眶隔重置在睑袋修复术中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睑袋的形成是眶周衰老的表现,临床上以皮肤肌肉眶隔松弛型为多见。睑袋修复术是美容外科中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它对面中1/3的年轻化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眶隔松弛薄弱是导致睑袋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处理眶隔组织能有效提高睑袋修复术的临床效果。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传统的睑袋修复术中简单的眶隔脂肪剪除改为眶隔剪开、眶脂释放,眶隔缩紧连带眶脂缝合固定于眶缘以填充眶下缘前方的凹陷区,使眶隔得以重置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移植在眼周整形中应用的手术方法。方法:保留眶隔脂肪,弓状缘释放,填充眶睑沟和眼鼻沟的凹陷,在眶隔与眼轮匝肌之间增加脂肪组织厚度,加强眶隔筋膜的张力,综合方法矫治眶睑沟和眼鼻沟凹陷型睑袋。结果:本组37例,术后随访3~6个月,1例眶隔脂肪较少,凹陷区矫正不足,2例矫正过度,再次手术去除适量脂肪,其余效果均满意。结论:术中保留眶隔脂肪、重置眶隔,加强了眶前壁的张力,保证了眶内外的生理屏障,使眼周组织在生理、解剖学方面更趋于合理,眼周形态更自然。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患儿胃管非计划脱管及重新置管的现状。方法设计建立胃管非计划脱管及重新置管登记表,整理分析2011-2012年NICU胃管非计划脱管率及重置率。结果调查留置胃管患儿269例,27例出现非计划脱管现象,非计划脱管率为10.03%,其中19例进行重新置管,重置率为70.37%。患儿自行拔管者13例(48.15%),胶布固定松脱者11例(40.74%),管道堵塞者3例(11.11%)。结论 NICU护理人员需进一步加强胃管留置管理,以减少非计划脱管,降低胃管重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重返类"指标评价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胃管非计划重置的影响因素,规范胃管管理,降低胃管非计划重置率。[方法]设计制订胃管非计划脱管及重置登记表,回顾性分析2011年NICU留置胃管患儿的记录资料,系统评估胃管重置原因,提出护理对策,对2012年留置胃管患儿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胃管非计划重置率。[结果]2011年胃管非计划重置14例,非计划重置率为10.77%,2012年胃管非计划重置5例,非计划重置率为3.60%,两年度胃管非计划重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重返类"指标评价胃管非计划重置问题,并实施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胃管非计划重置率,提高留置胃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