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nm23基因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3例原发性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中VEGF-C及nm23基因蛋白。结果 VEGF-C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均<0.05)。nm23基因蛋白在大肠癌淋巴结无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有转移组(P<0.05)。结论 VEGF-C及nm23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癌组织中VEGF-C及nm23基因蛋白,对判断大肠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联合金属支架与腹腔镜手术在治疗结直肠癌伴梗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48例高龄结直肠癌伴梗阻病人分为两组,①观察组:24例结直肠癌伴梗阻病人,植入金属支架缓解梗阻作为过渡治疗,完善相关术前准备,之后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②对照组:24例结直肠癌伴梗阻的同期病人直接采取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结果①采取过渡性植入金属支架后进行根治性手术的病人24例,其中21例施行根治性切除,2例因转移至肝脏和肺未能切除,另1例因房颤未行金属支架置入术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术后随访24例,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21个月。其中施行根治性切21例均无复发和转移,3例未能切除者死于肿瘤远处转移。对照组:24例采取直接腹腔镜手术治疗,24例行根治性手术,2例因术后肠瘘、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术后发生胃转移死亡。随访:24例,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个月,对比两组病人,发现病人在支架置入后行腹腔镜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生存时间并无明显差异。结论相比直接采取腹腔镜手术切除的病人,联合金属支架植入与腹腔镜手术治疗方式具有安全、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两组病人在生存时间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pr2及Nodal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检测结直肠癌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Dpr2 mRNA、Nodal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Dpr2及 Nodal蛋白的表达。生存率统计采用 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采用 Log-Rank检验,预后分析采用 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 Dpr2 mRNA的表达低于对应的癌旁组织(0.0015±0.008 vs.0.004±0.0004,P<0.000),Nodal 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0091±0.0014 vs.0.0048±0.0014,P<0.000)。相对于癌旁正常组织而言,结直肠癌组织中Dpr2蛋白的表达降低(P=0.001),而Nodal蛋白表达则增加(P<0.001)。同时,结直肠癌中Dpr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TNM分期无关,结直肠癌中Nodal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相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经生存分析及 Cox 风险模型显示,Dpr2及Nodal是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Dpr2/Nodal通路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肿瘤形成及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99m)Tc-HL91乏氧显像在胃癌血管正常化窗口(NWTV)的监测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99m)Tc-HL91对40只裸鼠肿瘤组织行乏氧显像,随机将裸鼠分成治疗组(n=20)按400 μg/每次腹腔注射DC101与对照组(n=20)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出注射后5 min到8 h的靶和非靶组织放射性比值(T/NT),取最大T/NT代表肿瘤乏氧状态,与对照组比较动态监测抗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的单克隆抗体(DC101)治疗后1~14 d的胃癌乏氧变化并定位NWTV.结果 对照组开始显影时间和达到最大T/NT时间在第1~14天间无明显区别,治疗组第1天肿瘤显影时间为(30.12±0.11)min,T/NT峰值时间为(6.26±0.36)h.第2天起肿瘤显像时间和T/NT峰值时间逐渐减少,至第5天后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区别.与对照组肿瘤乏氧逐渐缓慢增加不同,治疗组肿瘤乏氧呈波浪式增加.DC101治疗后第2天肿瘤乏氧(6.23±0.26)下降,到第5天肿瘤乏氧(0.24±0.14)几乎消失,在第8天(6.36±0.14)再次开始逐渐增加,NWTV出现在DC101治疗后第2天至第8天.结论 ~(99m)Tc-HL91乏氧显像能无损伤性监测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肿瘤的乏氧变化,精确定位胃癌的NWTV.  相似文献   
6.
郑勇斌  童仕伦  赫杰  马书进 《中国肿瘤》2007,16(10):809-811
[目的]利用乏氧显像监测紫杉醇脂质体节奏性化疗过程中胃癌的乏氧变化。[方法]36只荷人胃癌HS-746T细胞的雄性裸鼠(4~6周)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按5mg/kg的剂量每3天一次行腹腔内注射紫杉醇脂质体,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治疗后第2d和14d利用SPECT全身静态扫描显示注射99mTc-HL91后5,10,15,30,60,120和180min的显像。在显像上标记感兴趣区为靶点,计算各组靶/非靶比值。然后处死裸鼠、切下肿瘤行称重和放射性计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4表达,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治疗后第2d,紫杉醇脂质体治疗组T/NT低于对照组(7.82±0.28vs.9.56±0.31,P<0.05),离体肿瘤放射性滞留降低(0.71±0.03vs.0.97±0.03,P<0.05),MVD降低(42.89±2.63vs.52.78±3.09,P<0.05);治疗后第14d,治疗组T/NT高于对照组(11.54±0.42vs.9.96±0.28,P<0.05),离体肿瘤放射性滞留升高(1.42±0.05vs.11.54±0.42,P<0.05),MVD明显降低(27.89±2.51vs.66.11±2.83,P<0.001)。[结论]治疗初期紫杉醇脂质体降低胃癌乏氧,后期乏氧增加,乏氧监测对胃癌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方案和传统方法治疗阑尾炎的效果。方法:对比研究50例阑尾炎病人分为加速康复外科组24例和传统发方案治疗组26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进费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两组病人均痊愈出院。加速康复组病人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进食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提前,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亦减少(P<0.01)。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方案更有利于指导阑尾炎病人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1881年Billroth首次报道了部分胃切除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但全胃切除术直到1897年才由Schlatter首次完成。在20世纪中叶由于全胃切除的高病死率,故此类手术开展少,该术式发展缓慢。但进入1940年后随着胃癌治疗整块切除、淋巴结清扫等观念不断的得到认可,局部切除观点逐渐的旁落,全胃切除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才得以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肠粘连形成过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索肠粘连的可能发病机理。方法SD大鼠35只,5只作为正常对照,30只按Harris方法形成腹膜粘连模型。分别于术后3h至7d处死,动态取粘连形成过程中创面部位盲肠浆膜、壁层腹膜和腹膜粘连部位组织,置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以上粘连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1-3d粘连的腹壁和盲肠正常结构破坏,纤维蛋白渗出渐形成一条红染的边缘清楚的粘附带。4-5d表面炎性渗出,以及新鲜肉芽组织形成,间皮细胞减少或消失。6-7d间皮细胞与纤维细胞之间融合在一起,不易辨认出肠与腹膜组织的明确界限,于粘连缝隙的表面可见一层不连续的扁平的间皮细胞。结论纤维蛋白渗出增加和间皮细胞在腹膜粘连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肠粘连预防的重点放在尽量减少纤维蛋白渗出和促进腹膜间皮的生长可能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通过观察腹膜粘连的病理改变,对外科手术以及其它创伤所引起的腹膜病变的去粘连有非常实际的理论价值及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直肠癌中镶嵌血管(MV)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科室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间,50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直肠癌标本。经CD34和CEA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癌组织中的MV表达,并与淋巴转移、远处转移、生存时间等临床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50例直肠癌患者中发现20/50(40.0%)存在MV表达。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中MV表达的比例分别为1/12(8.3%),1/10(10%),8/15(53.3%),10/13(76.9%)。直肠癌MV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0.441,P=0.001)和远处转移(r=0.423,P=0.002)正相关、与生存时间负相关(r=-0.510,P=0.001)。结论:直肠癌存在MV表达。检测直肠癌中MV的表达对于判断直肠癌的恶性转化、病理过程,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