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M)COP化疗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足叶乙甙或米托蒽醌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ECOP方案(足叶乙甙,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或MCOP方案(米托蒽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治疗23例非何杰金淋巴瘤,其中ⅡA2例,ⅢA3例,ⅢB3例,ⅣA4例,ⅣB11例,18例为初治病人,5例为复发病例。结果:全组完全缓解率(CR)13例占56.5%;部分缓解(PR)4例占17.4%,冲刷 有效率73.9%,其中初治18例,总有效率77.8%,复发5例,总有效率60%,ECOP方案治疗16例,CR率为56.5%(9/16),PR为18.8%(3/16),总有效率73.3%,MCOP方案治疗7例,CR率为57.1%(4/7),部分缓解率14.3%(1/17),总有效率71.4%,上述方案毒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所有病例血象经间歇期应用或无G-CSF治疗均能恢复。结论:ECOP或MCOP方案是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有效而较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205亚型个体的分子生物学及家系遗传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8月因术前血型筛查正反定型不符拟行进一步血型鉴定的1例先证者及其父母、弟弟为研究对象。先证者为男性, 17岁。采用标准血型血清学方法对受试者进行ABO亚型鉴定, 并且应用Sanger测序法确定ABO基因突变情况。并且根据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分析先证者血型在家系中的遗传特征。本研究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泉一伦[2021]124号), 受试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 ABO血型鉴定结果显示, 先证者及其母亲的血清学分型为Ax亚型, ABO基因分型为A205/O01, 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存在c.28+5859T>G、c.261delG、c.467C>T、c.1009A>G。先证者父亲及弟弟的血清学分型为均O型。②家系调查结果显示, 先证者与其母亲ABO血型分型、ABO基因分型及测序结果一致, 先证者的ABO基因突变遗传自母亲。结论 ABO基因c.28+5859T>G单核苷酸突变可抑制A基因的转录, 而同时存在c.467C>T、c.1009...  相似文献   
3.
抗凝血酶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治疗及临床监护水平的提高,败血症相关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仍在上升,故其总死亡率仍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作为其常见的并发症,虽其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复杂,但其中天然抗凝途径功能紊乱起着重要作用。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含量最丰富的天然抗凝蛋白,目前许多动物及临床试验均表明,在败血症相关DIC患者中应用AT可以改善DIC状况,降低死亡率。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技术将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序列(MEDI4736)整合至CART细胞,构建一种新的抗PD-L1的CART(αPDL1-CART)细胞,并探索αPDL1-CART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共培养结合实验检测αPDL1-CAR的结合性,流式细胞术分析αPDL1-CART细胞表达,细胞毒性实验检测αPDL1-CART细胞杀伤性。结果:αPDL1-K562细胞可特异性结合PDL1-K562细胞,阳性表达率为(48.9±13.9)%;与T vs K562组、T vs PDL1-K562组和αPDL1-CART vs K562组相比,αPDL1-CART vs PDL1-K562组αPDL1-CART细胞可显著减少PDL1-K562细胞数[(2 136.9±766.1)个,P<0.05]。结论:αPDL1-CART细胞可特异性结合和杀伤PDL1-K562细胞,将进一步促进CART细胞与免疫检测点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继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继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及治疗,以提高对继发性TTP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诊断为继发性TTP的1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患者中10例(58.82%)出现三联征(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6例(35.29%)于病程中出现典型TTP五联征(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本组患者外周血涂片均可见破碎红细胞,范围为1.5% ~16.5%.本组患者的治疗以血浆置换和输注血浆为主,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率64.71%.结论 继发性TTP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特点,破碎红细胞比例>1%作为诊断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同原因继发性TTP预后不同,应积极处理原发病或消除诱导TTP发作的诱因,尽早给予血浆治疗,并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VDLP和VDC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比较朱雄鹏林雪怡李碧玲张奕加吴立德刘德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化疗可使部分患者长期存活,诱导方案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我们分析了1992年以来用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胺酰酶、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TP治疗前后骨髓巨核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ITP患者进行骨髓巨核细胞光镜与电镜检查,并作了治疗前后对比。结果巨核细胞数、颗粒型巨核细胞百分率,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而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治疗后明显增加(P<0.001)。部分病例治疗前可见有程度不一的分隔膜系统(DMS)扩张,核周隙不规则扩张,质膜局部受损,未成熟型巨核细胞增多;治疗后,上述变化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治疗前后骨髓巨核细胞的变化,对于ITP的诊断、疗效以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gs)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中起重要作用。造血细胞起源细胞局限性mHags只在白血病细胞及造血细胞表面表达,可诱导特异性T细胞产生,杀伤白血病细胞,对非造血细胞无细胞毒作用,成为诱导GVL效应、实现GVHD和GVL分离的理想靶抗原。本文对近年来以mHags为靶抗原诱导GVL效应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探讨其用于临床造血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过继性免疫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伯基特淋巴瘤中的活化情况.方法 收集13例伯基特淋巴瘤患者淋巴瘤组织及14例患者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KT、mTOR、RPS6磷酸化情况.结果 伯基特淋巴瘤组织中p-AKT、p-mTOR、p-RPS6表达率分别为84.6%(11/13)、100.0%(13/13)、100.0%(13/13),反应性淋巴结增生为64.2 %(9/14)、71.4%(10/14)、78.6 %(11/14),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伯基特淋巴瘤中存在异常活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中,以马利兰(Hu)加足叶乙甙(VP16)作为新的预处理方案的效果。58例AML中,均为60岁以下,其中FAB分型M_0-M_5占51例,未定型7例;第一次缓解(CR_1)32例,第二、三次缓解(CR_2、CR_3)21例,其余5例为难治性AML,即对大剂量Ara-c无反应,经攻击性补救方案治疗而取得缓解。预处理方案:Bu:1mg/kg,1次/6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