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培土生金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理论基础。[方法]结合历代文献的相关记述,梳理培土生金法的脉络,根据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分析培土生金法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治疗中的应用。[结果]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当以脾胃亏虚为发病之本,以痰浊上犯为发病之标,肺气受损,宗气与卫气不足贯穿疾病始终。治疗当以“培土生金”之法,通过健运脾胃,杜绝生痰之源;补充宗气与卫气生成之本,恢复已伤之肺气,达到标本兼治之效。经典名方参苓白术散、麦门冬汤、黄芪建中汤等皆宗“培土生金”之旨,疗效甚佳。[结论]培土生金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意义,通过健运脾胃治疗肺脏之伤损,对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揿针结合于氏丛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传统针刺组30例和联合针刺组3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舍曲林,传统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传统针刺干预,联合针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揿针结合额区丛刺干预,3组均每日1次,每周7次,连续治疗6周。3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时运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以及测定5-HT水平比较3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HAMD评分和MES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针刺组和联合针刺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3组患者5-HT水平较治疗前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针刺组和联合针刺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评定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65.52%(19/29),传统针刺组和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57%(22/28)和89.66%(26/29)。结论:在舍曲林基础上揿针结合于氏丛刺或传统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比单独应用舍曲林更为有效、安全。揿针联合于氏丛刺较传统针刺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梳理古籍文献中“心中风”的内涵、病机以及治疗,以期为临床病毒性心肌炎、癫痫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佐。[方法]基于第5版《中华医典》数据库,查阅古籍文献中关于“心中风”的论述,分别从“心之义”“中之音”“风之义”三个角度辨析”心中风“的具体内涵,并概括其临床症状、病机和治疗,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结果]中医学之“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不仅具有主血脉之功,尚具主藏神之能,同时部分古代医家常以“心”来代指中焦脾胃。中医学之“风”则有外风与内风之别,内风多因情志而生。故笔者基于古今文献相关论述,简要阐析“心中风”之不同内涵,其中包括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以及其他心中风。血肉之心中风和其他心中风多由外风所致,神明之心中风可因外风或内风引起。血肉之心中风治疗以祛风药为主,佐以益气养血之药;神明之心中风则以安神药为主。[结论]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及其他心中风分别与现代医学之病毒性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胃肠疾病甚为相似,或可依据古籍文献为此三类疾病的临证组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11岁。因头痛呕吐一月余,视力减退,走路不稳20余天入院。头痛呕吐无明显诱因且呕吐呈喷射状;双眼视物不清,CT 显示第四脑室高密度占位病变,幕上梗阻性脑积水。检查:神志清,精神差,暴发性失语,双侧眼底视乳头水肿,双眼视力为0.1,眼球水平粗大震颤;其余颅神经阴性;颈软,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编高,步态蹒跚,Romberg 征(+),生理反射正常。手术所见:脑压极高,两小脑半球重度凸出,肉红色肿瘤生长于小脑下蚓部,填塞枕大池;向前达四脑室前壁,填充整个扩大的四脑室,脑室壁完整,与肿瘤无粘连;肿瘤下方与延髓部分粘连,向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多以营卫失调,邪毒外侵为主要病机,其营卫俱虚,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贯穿病程始终。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是方寓调营卫于补气血阴阳之中,故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辨治体现出了较好的治疗作用,现试析其相关理论认识,以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辨治病毒性心肌炎提供遣药、组方、法则参考。  相似文献   
6.
痛泻要方功擅调和肝脾,治疗脾虚肝郁之痛泻,配伍精当,药简力宏。在其沿革过程中,历代医家基于对病机方药之不同见解,而调整方剂的药味与剂量,其功效表现出异方同治、异方异治、同方异治之情况。本文通过辨析痛泻要方之方论及其组成药物等配伍变化,以阐明“方之用,变也”之理,即方剂之用重在变化,方剂之效靠治法彰显、由君效引领、因药力实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