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小鼠NIH3T3细胞转染表达人天然GPI锚固型CD5 5和重组跨膜型CD5 5 TM分子 ,观察比较它们对人补体溶破异源细胞的抑制功能。方法 :将带有CD5 5cDNA、CD5 5 TMcDNA的重组逆病毒表达质粒CD5 5 pLXSN、CD5 5TM pLXSN经脂质体法转染PA317细胞 ,用病毒上清感染小鼠成纤维母细胞NIH3T3。经G418加压筛选 ,利用FACS检测获得表达CD5 5和CD5 5 TM分子的阳性细胞克隆 ,通过MTT比色法比较两种分子对人血清补体溶破细胞的抑制功能有无差别。结果 :细胞转染筛选获得多个表达跨膜型人CD5 5分子的NIH3T3细胞克隆 ,补体杀伤试验证实其具有抑制人补体溶破的功能 ,且两种分子的补体抑制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稳定表达天然CD5 5、跨膜型CD5 5分子的小鼠NIH3T3细胞 ,证实其表达的GPI型CD5 5分子和CD5 5TM分子均具有抑制人补体溶破细胞的功能 ,为进一步探讨应用跨膜型的CD5 5分子对PNH进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一种去除胰岛β细胞的α细胞大鼠模型.方法 12周龄SD大鼠分为3组(n=8):正常对照组(NC)、模型1组(M1)和模型2组(M2),M1和M2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1次链脲佐菌素(STZ)100和150 mg/kg,5 d后处死大鼠,胰腺组织匀浆检测胰岛素(Ins)和胰高糖素(Glc)的含量;胰腺组织HE染色,Ins、Glc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图像定量分析.结果 去β细胞大鼠(M1和M2组)胰岛丽积约为正常大鼠的1/7,β细胞面积占胰岛面积比例由正常状态的74.3%分别下降到5.4%和5.2%,胰腺匀浆液Ins的含量不到正常的3%,而Glc的含量略有上升.NC组Glc阳性细胞位于胰岛周边,数量较少,M1和M2组Glc阳性的α细胞由周边向中央聚集,α细胞面积占胰岛面积比例由16.4%分别上升到76.5%和74.4%.结论 STZ一次大剂量腹腔注射可获得完全去除胰岛β细胞的大鼠模型,且不影响α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建立胰岛α细胞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将201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血脂异常分为单纯T2DM组68例、T2DM合并血脂异常组66例、单纯血脂异常组32例和健康对照(NC)组35名,采用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测定各组正中、腓肠神经于2000、250、5Hz的电流感觉阈值(CPT),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T2DM合并血脂异常组较单纯T2DM组CPT升高(P0.05),5Hz时CPT升高最显著(P0.01)。单纯T2DM组和单纯血脂异常组双侧正中、腓肠神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血脂异常组双侧正中、腓肠神经CPT较NC组升高(P0.05或P0.01)。结论血脂异常与高糖毒性是DPN的两个等位危险因素,高糖合并血脂异常可加快DPN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耐受性和毒副反应.方法2004年2005年我院开展了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治疗患者54例,组织学类型为鳞癌81.48%(44/54),腺癌18.51%(10/54),Ⅱb期34例,Ⅲ期18例,Ⅳ期2例.全部病例采用体外照射和腔内近距离照射的联合放疗方案,同步应用DF化疗方案.体外照射采用6MV-X线,前后野对穿照射,常规分割每周5次,每次2Gy,外照射全盆腔剂量24Gy~30Gy/2W~3W,盆腔野挡铅4×10cm~17cm,加腔内近距离治疗.腔内近距离治疗每次A点剂量5Gy~6Gy,腔内照射当日不作体外照射,共5次~7次,腔内照射A点总量25Gy~42Gy.体外和腔内照射A点总量为70Gy~82Gy,B点总剂量50Gy~70Gy,总疗程6周~8周.与放化疗开始之日常规应用升白胺3片,3次/天,至疗程结束.结果达CR者49/54(90.74%),PR者5/54(9.25%).放疗结束宫颈刮片阴性52/54(96.29%).本组病例治疗后均满2年,2年总生存率77.78%.本组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副反应主要为肠道反应、泌尿系统反应、血液学毒性.急性放射性直肠反应全组发生率为46.30%(25/54),其中18例(72%)为轻度,7例(24%)为中度,全组病例无直肠阴道瘘发生.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RTO G1级9例(16.67%),RTO G2级5例(9.25%),无3级以上毒性反应.结论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具有较好的临床耐受性,两年生存率达77.78%.通过改进外照射方式(如IMRT),降低单次腔内治疗剂量(小于6Gy),将会减轻肠道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耐受性和毒副反应。方法:2004年2005年我院开展了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治疗患者54例,组织学类型为鳞癌81.48%(44/54),腺癌18.51%(10/54),Ⅱb期34例,Ⅲ期18例,Ⅳ期2例。全部病例采用体外照射和腔内近距离照射的联合放疗方案,同步应用DF化疗方案。体外照射采用6MV-X线,前后野对穿照射,常规分割每周5次,每次2Gy,外照射全盆腔剂量24Gy-30Gy/2W-3W,盆腔野挡铅4×10cm-17cm,加腔内近距离治疗。腔内近距离治疗每次A点剂量5Cy-6Gy,腔内照射当日不作体外照射,共5次-7次,腔内照射A点总量25Gy-42Gy。体外和腔内照射A点总量为70Gy-82Cy,B点总剂量50Gy-70Gy,总疗程6周-8周。与放化疗开始之日常规应用升白胺3片,3次/天,至疗程结束。结果:达CR者49/54(90.74%),PR者5/54(9.25%)。放疗结束宫颈刮片阴性52/54(96.29%)。本组病例治疗后均满2年,2年总生存率77.78%。本组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副反应主要为肠道反应、泌尿系统反应、血液学毒性。急性放射性直肠反应全组发生率为46.30%(25/54),其中18例(72%)为轻度,7例(2,4%)为中度,全组病例无直肠阴道瘘发生。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RTOG1级9例(16.57%),RTOG2级5例(9.25%),无3级以上毒性反应。结论: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具有较好的临床耐受性,两年生存率达77.78%。通过改进外照射方式(如IMRT),降低单次腔内治疗剂量(小于6Gy),将会减轻肠道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背景早期诊治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 OP)目前仍以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测定为标准.但在测定中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骨骼不同部位的 OP检出率不同,有必要分析这种差别.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随增龄在骨骼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的不同. 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 单位一所军队炮兵总医院的内分泌科. 对象本研究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完成.选择 2000- 09/2002- 01在本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共 147例,其中男 54例,女 93例,年龄 50~ 78岁.按年龄分为 3组,即 50~ 59岁组、 60~ 69岁组和 70~ 79岁组,各组人数分别为 46例(男 13例,女 33例), 66例(男 26例,女 40例)和 35例(男 15例,女 2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 50岁,女性均为绝经后;②符合 WHO推荐的 OP诊断标准 [1].排除标准患肝、肾、心脏、胃肠道等脏器慢性疾病及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者. 方法每个受试者详细填写病史调查表,准确测量身高和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 kg/m2).应用本院新型 Norland Excell plus 双能 X线骨密度吸收仪( DEXA)测定每一受试者的 L2- 4及股骨近端(股骨颈、 Ward' s三角、大转子) BMD值( g/cm2).将所测值与同性别年轻成年人正常数据比较,得出 T评分(即 SD). 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性别、年龄、部位 OP检出结果比较;②年龄及体质量指数与 BMD的相关性. 结果女性更年期以腰椎 OP为主(χ 2=10.14,P< 0.01),随年龄增加腰椎和股骨颈均出现 OP的检出率增加 (χ 2=7.41,P< 0.05);男性 60岁以后以单纯股骨颈 OP增加明显(χ 2=9.11,P< 0.05);女性较男性更易患单纯腰椎 OP及腰椎和股骨颈均出现 OP(χ 2=8.04,P< 0.05;χ 2=14.26,P< 0.01);女性年龄与股骨颈、 Ward, s三角及大转子区 BMD有明显负相关( r=- 0.364,- 0.389,P< 0.01;r=- 0.504,P< 0.001);体质量指数与 L2~ 4、股骨颈和大转子 BMD有明显正相关( r=0.306,0.329,0.338,P< 0.05). 结论 OP的检出率随骨骼测量部位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客观现象,对 OP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龄健康者不同部位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志愿者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骨密度结果,提高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方法:对30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30~79岁,男110名,女190名。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并按不同年龄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女性腰椎2~4(L2-4)BMD50岁后下降明显(t=3.96~5.62,P&;lt;0.001);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01~6.91,P&;lt;0.05~0.001,t=2.88~7.34.P&;lt;0.001):大转子。BMD在50岁组和60岁组与其他各年龄组之间有明显的下降(t=4.19~5.24,P&;lt;0.01~0.001)。②110名男性L2-4BMD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股骨3个部位的BMD5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13~0.87,P&;lt;0.05~0.001)。③女性。BMD4项值与年龄及绝经年限明显负相关(r=0.312,P&;lt;0.01;r=0.532.P&;lt;0.01;r=0.418,P&;lt;0.01;r=0.642,P&;lt;0.001);男性与年龄及BMI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女性在更年期后以L2-4BMD下降为主;男性以髋部BMD变化为主。骨密度的测定提供了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涉及到血压、心率、心肌收缩力的调节等许多方面,在生理条件下主要通过刺激大麻素1受体(CB1受体)发挥降低血压和心脏抑制效果;在多种病理条件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包括通过CB1受体活化参与出血、内毒素和心源性休克、肝硬化伴随的低血压,降低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通过大麻素2受体(CB2受体)活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还能对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起保护作用,但CB1受体和CB2受体谁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尚不明确。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对研制新的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长期高脂饮食对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影响,探讨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及基因表达与β细胞脂性凋亡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41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饲料喂养的肥胖组(n=21)和普通饲料喂养的正常对照组(n=20),喂养28周后,检测血浆及胰腺组织中的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浓度;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价早相胰岛素分泌反应(AIR);TUNEL法观察胰岛β细胞凋亡情况并计数每个胰岛中β细胞凋亡率;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比较两组大鼠胰岛细胞解偶联蛋白-2(UCP-2)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28周时高脂饲养组血浆及胰腺组织中MDA高于正常饲养组(P<0 05),而高脂饲养组血浆及胰腺组织中GSH低于正常饲养组(P<0 01).与基础值比较,高脂饲养组糖负荷后胰岛素增高的幅度低于正常饲养组(3 0倍vs 5 7倍,P<0 05).高脂饲养组1 min后血糖浓度下降缓慢,3、5、10 min血糖水平均高于正常饲养组(P<0 05).高脂饲养组胰岛β细胞凋亡率比正常饲养组增加40 0%(P<0 01).高脂饲养组胰岛细胞UCP-2基因mRNA表达与正常饲养组相比升高22 4%(P<0 01).结论:高脂喂养28周后SD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血浆及胰岛细胞中MDA升高、GSH降低, 而且胰岛细胞UCP-2基因mRNA表达升高,提示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高脂引起的β细胞脂性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脂饲养SD大鼠脂肪分存的顺序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饲养组(NC,n=40)、高脂饲养组(HF,n=40)。在不同周龄测定血清、肝脏、肌肉组织中甘油三酯(TG)含量;进行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评估胰岛素的敏感性;并用定量PCR方法分析肝脏和肌肉中脂代谢调控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与NC组比较,高脂饲养4周、8周时血TG无明显变化,12周时明显增高[0.52(0.15-1.00)mmol/L vs 0.31(0.09-0.53)mmol/L,P〈0.01],持续至20周。(2)HF组肝脏TG含量从高脂饲养4周始便明显增高[(34.38±11.12)mg/g vs(1.65±0.37)mg/g,P〈0.01],一直持续至20周;肌肉TG在高脂饲养4、8、12周均无明显变化,高脂饲养20周时明显增高[(32.24±7.24)mg/g vs (2.77±0.76)mg/g,P〈0.01]。(3)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表明,HF组高脂饲养4周始葡萄糖输注率(GIR)呈下降趋势,高脂饲养8周时明显下降[(21.81±7.20)mg·kg^-1·min^-1 vs (8.44±1.77)mg·kg^-1·min^-1,P〈0.01],一直持续至20周。(4)脂代谢调控基因的检测表明,高脂饲养4周时肝脏中合成基因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1)的表达无明显增高而氧化基因肉毒碱酰基转移酶(CPT-1)的表达下降20.3%(P〈0.05),肌肉组织ACC2、CPT-1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高脂饲养8周时肝脏中ACC1的表达增高20.6%、CPT-1的表达下降27.1%(P〈0.05),肌肉组织ACC2的表达增高18.6%、CPT-1的表达下降19.2%(P〈0.05);高脂饲养20周时肝脏ACC1表达增高48.3%(P〈0.05)、CPT-1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肌肉ACC2表达增高101.1%、CPT-1的表达下降71%(P〈0.05)。结论高脂饲养SD大鼠脂肪分存过程中,肝脏早于肌肉,肝脏TG含量增加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早期标志之一。脂代谢调控基因的表达可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