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王某,女性,52岁,家庭妇女。1992年2月3日做家务时自感左上臂麻木,由一乡村医生行手法按摩,被动活动肩关节时,突感左肩部剧痛,不能活动,立即停用手法。5日后拍片示“左肩关节前脱位”,特来我院求冶。体查:患者形体消瘦,一般情况尚可。左上肢稍外展,肩峰突出,三角肌膨隆消失呈方肩,肩峰下空虚,在腋窝下可触到肱骨头,左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熥敷颈腰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热可贴外敷,治疗组给予熥敷颈腰痛贴外敷。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ODI指数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90.0%,治疗组有效率为95.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熥敷颈腰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发一系列脊柱相关疾患的病理基础,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IDD相关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IDD是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早期观点认为IDD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大椎间盘衰老引发,然而近年来IDD疾患的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明确IDD的发病机制并寻求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显示,IDD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因此在基因水平寻找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高通量测序、高分辨质谱以及计算机综合支撑下的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为阐明IDD发病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弥补了传统遗传学研究的一些不足。在IDD研究中,主要通过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n sequencing,WES)、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等技术来揭示IDD最初阶段的基因表达水平及调控机制,以期在DNA层面发现与IDD相关的突变基因和位点。在该方法及相关技术的助力下,IDD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著加快了IDD新靶点的发现。笔者就基因组学相关技术在IDD遗传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今后IDD相关疾患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 病案摘要  患者男 ,3 7岁 ,ASAⅠ级 ,因“痔疮”在骶麻下行痔疮切除术 ,麻醉效果满意 ,术中顺利。术后静脉接镇痛泵 ,流速 2ml/h ,配方 :芬太尼 0 4mg、曲马多 40 0mg、氟哌利多 5m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 10 0ml,并给予负荷量曲马多 10 0mg。患者回病房后① 楚雄州卫校医疗学科 云南楚雄  675 0 0 310小时 ,出现上身不由自主的抽动 ,胸闷气促 ,头颈右斜 ,双眼球右上翻、向前凝视、转动不能 ,眼裂不能闭合 ,嘴角流涎 ,说话吞吐困难 ,出汗 ,烦躁不安 ,神志清楚 ,呈角弓反射状 ,持续性加重趋势。考虑是氟哌利多引起的锥体外系障碍。遂…  相似文献   
5.
杨文通  赵继荣  陈文  赵宁  张海清  蔡毅 《陕西中医》2021,(12):1742-1744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常见病、多发病,因其患病率高、难以治愈的发病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通过对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的深入挖掘,探讨“肝肾同源”理论与CSA病因病机的联系,阐明“补肾益肝”法治疗CSA的临床疗效,探索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发挥中医药治疗CSA的独特优势以及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虽然临床上用于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方法很多,但传统的治疗方式所得到的临床益处较为局限.近年来,关节腔内注射自体骨髓抽吸浓缩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颇多.目的:综述自体骨髓抽吸浓缩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骨髓抽吸浓缩物、膝骨性关节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为中文...  相似文献   
7.
细胞死亡贯穿人体生长发育、动态平衡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它同自然界生命体的生长凋亡一样,是正常的生命现象。最初,生物学家把细胞的死亡按生理和病理的不同分为两种死亡方式即主动有序的程序性死亡(如细胞凋亡)和受到强烈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引起的细胞无序性死亡(如细胞坏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又发现了3种新的可受调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细胞自噬、细胞焦亡与铁死亡。铁死亡在2012年首先被提出,其机制是富集在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二价铁和/或加氧酶的作用下被催化,发生脂质过氧化,从而诱导细胞死亡。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铁死亡与多种骨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及骨肿瘤等。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作为骨科退行性疾病之一,是导致腰痛的主要原因,全球约60%~80%的人口患有这种疾病,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IDD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压力、炎症、免疫、基因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微环境是如何影响椎间盘发生退变并产生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机理目前仍有待阐明。人体临床试验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的死亡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是IDD的主要病因。研究发现,铁死亡与椎间盘NPC死亡密切相关,并可对细胞外基质产生影响,而抑制铁死亡则能明显缓解IDD进展。本综述从铁死亡发病机制、IDD与铁死亡角度和药理学进展几个方面,阐述铁死亡在IDD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和关节疼痛为特征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疾病,严重时可出现关节活动障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骨关节炎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miRNA作为骨关节炎的循环生物标志物,其异常表达可为早期诊断骨关节炎提供依据。许多miRNA被证实参与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自噬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降解,并与骨关节炎涉及的多种信号通路相互调节。现代研究表明,一些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类中药通过激活信号调节器miRNA,使其与mRNA的特定序列结合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抑制炎性反应、延缓软骨细胞衰老,起到防治作用。阐述了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及其与miRNA的相关性,归纳总结中医药基于miRNA对骨关节炎的调节保护作用,旨在为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提供一条新的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椎间孔镜、开放手术为主,其能够减轻椎间盘压迫状况,但术后腰部或下肢会残余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理活动。随着网络药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椎间盘术后腰部或下肢残余疼痛具有明显优势,以价廉、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占据重要治疗地位,通过恢复腰椎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从而减轻甚至消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症状。因此,作者将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就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疼痛症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中医药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疼痛症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讨腰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发病机理,脊柱调衡手法的操作要领、生物力学和治疗作用机制,认为脊柱调衡手法是治疗腰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